荻港村的風景名勝
南苕勝境
南苕勝境創建於乾隆年間(1769年——1778年),裏人朱熹後裔朱春陽,章氏望族集資建造。南苕勝境有嘉慶禦筆“玉清贊化”禦碑亭,太子少保朱珪的“積川書塾記”碑亭,禦書額恭記碑。樓亭臺閣、回廊繞環、水池津梁、奇石清流、梅林點染、花竹幽影,主建築為積川書塾、祖師祠。積川書塾內設講堂、時還書屋等,培養出了狀元、進士、貢生、舉人、太學生200多名。祖師祠(俗稱祖師堂)道教福地,歷史上曾有嘉慶禮部行文:令地方官、士民自行供奉外,每年春秋二祭。南苕勝境多次遭毀損,現原貌修復,乾隆年間建造的八卦池、五孔架橋梁,全國少有:五孔長橋走壹走,人壽超過九十九。
禦碑亭
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建立禦碑亭。禦碑上“玉清贊化”是嘉慶皇帝禦書,碑高3.38米,寬0.85米,厚0.29米,太湖石石質,碑額上方刻篆書,“禦筆”方框印篆書“嘉慶禦筆之寶”。 贊化者,贊天地之化,即以贊也。德以成人開萬物祖,誠能立極作百世師,即以化也。皇帝禦筆的“玉清贊化”禦碑亭的建立,南苕勝境更是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總管堂
總管堂系荻港吳氏望族首富吳元菊重資重建於嘉慶年間。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建有大殿、戲臺、看樓。大殿內塑立三個神像是宋代金國押糧官賑軍糧救災民的善舉。受帝王加封都天安樂王的三個王爺。民感千秋,每年正月初四隆重廟會,每年初壹月半敬香祭恩。大門前屹立壹對宋代石獅,凝聚著千年歷史。中央電視臺“記住鄉愁”紀錄片第四十八期專題錄放。
千年石獅偷面吃
宋朝荻港市聚上堡,屹立在都天安樂王府前的壹對石獅在夜裏去上堡偷吃面條,有壹次回來時,天已亮了,被演教寺主持碰見,壹呪言,那石獅就默默地回坐在門前,東面那貪吃的雄獅來勿及將面條吃進去,永遠留在了嘴邊。
演教寺
演教寺初名“興福院”,始建於唐晚五代十國(公元955元),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重建,治平兩年(公元1065年)定名“演教寺”。建築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有山門(問津亭)、天王殿、大雄寶殿。原大雄寶殿匾額系嚴嵩親筆。大殿上塑立“八仙”神像,是宋代全國獨有的“佛道壹家”的創舉,佛教活動的中心。門前屹立“明崇禎、清康熙”二塊治安禁示碑。1999年經湖州市宗教管理局批復重新開放。
外巷埭
建於明清時期,緊依京杭大運河之西線—官河,沿河而建廊下街南北走向,全長五百余米,進深十五米左右,在無船路不通,水路交通興盛時,各類店鋪、商行皆聚於此。有彩雲樓,今夜月、泰源堂、百樂堂、正泰店,絲行、魚行、米行等和輪船碼頭。隨著水運客輪衰退,公路交通發展,外巷埭商業街,舊房、廊屋還保留完整,成為鎮商業繁榮歷史見證。
裏巷埭建於明清,全長六百余米,依裏巷埭市河而建,並與鈔田弄、陳家弄、沈介弄、牛弄等巷弄貫通,小巷弄隱居原有章、朱、吳望族,鴻遠堂、禮耕堂等名宅,壹河四橋,東安橋、積善橋、秀水橋、中市橋(木橋頭),兩邊商店林立,有茶店、服裝店、點心店、日用商店……現為村商業街,是古村小橋流水人家風貌展示。
壹元茶館
壹元茶館歷史上是荻港古村百年茶館“聚華園”,創建於清代。主人潘平福夫婦傳承水鄉茶館特色,開設早茶(淩晨3點開始)、飯茶。茶水費只收壹元錢,著名書法大師王似鋒受之感動,題“壹元茶館”匾贊之。傳統的茶館,本土的水鄉風味,是荻港古村的又壹文化遺產。
禮耕堂
禮耕堂由荻港吳氏望族吳元晉建於清乾隆年間,座落秀水橋堍,大門朝南,占地近二千平方,前門樓為轎廳,二進為大廳,三、四進為樓廳,東邊偏房,磚木結構,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築群。六十年代是吳興商校所在地,“文革”中遭到損壞。2011年為了保護古建築,重新復原修繕,成為荻港吳氏家族發展和鄉賢名人的展示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