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古代的壹種靈鳥叫長啥

古代的壹種靈鳥叫長啥

當扈、雉

《西次四經·上申之山》:“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

考原文原意:當,遮蔽。扈,壹種候鳥。雉,鶉雞類,雄者羽色美麗,尾長,可作裝飾品;雌者羽黃褐色,尾較短。髯,頰毛。食,受納。眴,目轉動,以目示意。目,看。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產的鳥多隱蔽的候鳥,生棲狀態似山雞,用它頸脖下的毛當翅磅飛,受納捕捉它時需目不轉睛地看準它的方位。”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當扈”、“雉”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是“隱蔽候鳥”和“山雞”的泛稱,因之為名。

雉、翟

《西次四經·盂山》:“其鳥多白雉白翟。”

考原文原意:白,大,通“伯”。雉,鳥名。鶉雞類。翟,長尾山雞。這句話的原意是:“所產的鳥多大鶉雞、大長尾山雞。”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雉、翟”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們只是鶉雞、長尾山雞的泛稱,因之為名。

《西次四經·崦嵫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考原文原意:人、面,在人的面前。蜼,長尾猴。犬,護衛人的獸。尾,山尾。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形狀似呼號的貓頭鷹,在人的面前,像猴子棲息樹上守衛山尾獵物,它的名稱是它自己呼叫出來的,它的出現,乃是這個地域遭大旱災時期。”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鴞”在先秦時代不是鳥的名稱,它表述的是“鳥呼號的音節”,因之為名。

《北次壹經·虢山》:“其鳥多寓,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禦兵。”

考原文原意:寓,寄居。翼,覆蔽。羊,和祥。禦,勸宥曰禦。兵,傷害。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所產的鳥多寄居的蝙蝠,形態似鼠壹樣在空中竄來竄去,像鳥壹樣在洞中覆蔽,叫聲和祥,可以使用它進奉有刀傷的人作食物吃。”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寓”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寄居的蝙蝠”,因之為名。

(夜鳥)

《北次壹經·單張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夜鳥),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考原文原意:文,溫柔,與“武”相對。首,山頭。白,大,通“伯”。翼,躲藏。黃,黃昏。足,走,行動。(夜鳥),晚上活動的鳥,俗稱夜鷹。食,受納。已,壹定。嗌,笑聲。痸,節制,通“制”。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形狀似山雞,溫柔出現在山頭,大都覆蔽躲藏,黃昏時開始行動,稱為大夜鷹,受納它壹定笑的痛快,可以用作美餐,但壹定要節制用量,不可多吃。”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夜鳥)”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生棲特點”,因之為名。是屬夜鷹壹類的美味鳥,只可供人美食。

竦斯

《北次壹經·灌題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其鳴自呼也。”

考原文原意:雉,鶉雞類的鳥。人、面,人的面前。見,古“現”字。躍,跳躍。竦、斯,象聲詞,鳥叫的聲音。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動態似雌山雞,在人的面前,出現人它就歡躍,稱為竦斯,它鳴叫的聲音就是自呼其名。”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竦斯”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因之為名。

麅鴞

《北次二經·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是食人。”

考原文原意:獸,在野為獸。羊,古通陽。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身,身軀的總稱。“羊身”在此的原意指“望著它翺翔的身體。”“人、面”的原意指“在人的面前。”“其、目”的原意是“它看”。“腋、下”在此的原意是“翅膀下面的東西。”虎,威武。齒,排列。爪,通“抓”。抓捕。麅,咆哮,通“咆”。鴞,引聲長鳴的鳥。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野生飛禽,高空現身,在人的面前,喜看自己腋下的獵物,威武並列似人手捕獲獵物的爪子,叫聲似嬰兒啼哭,稱為咆哮長鳴的鳥,是可以受納人飼養利用的飛禽。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麅鴞”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是猛禽類雕鷹“咆哮長鳴”的叫聲,因之為名,是可以飼養利用狩獵的飛禽。

烏、(般鳥)(冒鳥)

《北次二經·北囂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般鳥)(冒鳥),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日曷)。”

考原文原意:(般鳥),合成字,原意為會旋轉的鳥。(冒鳥),合成字,原意為覆蓋的鳥。宵,黑夜。伏,藏伏。(日曷),中暑,傷於暴熱。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形狀似烏鴉,在人的面前,稱為旋轉藏匿的鳥,夜間行動覓求食物,白天伏藏在林中,受納它壹定很辛苦,防止中暑。”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烏”、“(般鳥)(冒鳥)”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外貌特征”和“鳥的動態特征”,因之為名。

《北次二經·梁渠之山》:“有鳥焉,其狀如誇父,四翼、壹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考原文原意:誇,擴張,布開。父,從事某種行業人的通稱。翼,躲藏。目,看。尾,山尾。囂,喧嘩。腹,懷抱。痛,有柄的器械。通“甬”。衕,聚集。通“同”。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形態似擴張本能的鳥,四處躲藏,壹眼看去,像犬壹樣守著山尾,稱為喧嘩喜叫的鳥,叫聲似喜鵲喳喳,受納它時壹定要懷有柄棍棒狠打,應該等待它們棲息聚集壹起時更有效。”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囂”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喧嘩之狀”,因之為名。

(賁鳥)

《北次三經·太行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賁鳥),是善驚,其鳴自詨。”

考原文原意:白,大,通“伯”。身,現身。赤,裸露。尾,山尾。六,老陰著。足,走,躥。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形狀似鵲壹樣,大現身時,裸露在山尾,老陰著在地上躥,稱為水邊高地的鳥,是壹種易於受驚的鳥,它鳴叫的聲音就是叫它自己。”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賁鳥)”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是生棲在水邊的壹種膽小怕事的普通小鳥。

鶌鶋

《北次三經·馬成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其鳴自詨。食之不饑,可以已寓。”

考原文原意:首,山頭。白,大。身,藏身。青,草木青綠色。足,奔走。黃,黃土。鶌、鶋,象聲詞,鳥叫的聲音。食,受納。饑,饑餓。寓,寄居。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生活狀態似烏鴉,山頭大卻藏在草木叢中,奔竄黃土之域,稱為鶌鶋,它鳴叫的聲音就是呼叫自己,受納它做食物沒有饑餓,可使用網羅捕獲,還可以寄養在家。”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鶌鶋”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因之為名。

象蛇

《北次三經·陽山》:“有鳥焉,其狀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鳴自詨。”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雉,山雞。五,壹縱壹橫曰五。采,羽毛色采。以,認為。文,溫柔。牝,雌性。牡,雄性。象、蛇,象聲詞,鳥的叫聲。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活動狀態似裸露的山雞,縱橫彩色繽紛羽毛溫柔,是壹種自然成為雌雄的鳥,名稱為象蛇,它鳴叫的聲音就是呼喚自己。”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象蛇”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因之為名。

酸與

《北次三經·景山》:“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

考原文原意:如,好像。蛇,蛇行。指伏地行走。“如、蛇”在此的原意指“好像蛇壹樣在地上曲折行動。”“四、翼”在此的原意是“四處覆蔽”,引申為“四處躲藏。”“六、目”在此的原意是“老陰著眼睛看。”“三、足”在此的原意是“再三走動。”“有、恐”在此的原意是“有很多鳥在壹起”。“恐”,***同,壹起。通“***”。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情狀似蛇壹樣在地上竄,四處躲藏,老陰著眼睛看,再三移動所在的位置,名稱為酸與,它的叫聲就是它名稱的自呼。它出現的縣邑,定有很多鳥在壹起。”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酸與”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它是壹種普通的小鳥,沒有神奇的地方。

鴣(習鳥)

《北次三經·小侯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習鳥),食之不灂。”

考原文原意:白,大。文,溫柔。與“武”相對。鴣(習鳥),鳥的叫聲。食,受納。灂,眼昏蒙。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狀態似烏鴉大而溫柔,稱為鴣(習鳥),受納它要目不轉睛看清它所藏的位置。”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鴣(習鳥)”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因之為名。

黃鳥

《北次三經·軒轅之山》:“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詨,食之不妒。”

考原文原意:梟,頂。山頂。白,大。首,山頭。黃、鳥,象聲詞,鳥的叫聲。食,受納。妒,嫉妒。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生棲狀態似山頂上的鳥,大都出現在山頭,稱為黃鳥,它鳴叫的聲音就是呼叫自己,受納它為食物不要嫉妒別人。”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黃鳥”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因之為名。

精 衛

《北次三經·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考原文原意: 按照《山海經》記載“鳥”類的行文,壹般只概述“鳥”動態特征,簡要幾個文字就說明它了,最後只提它的名稱由來,“其鳴自詨”便是它的結語。這段文字不應例外。後面壹段文字是漢代人註釋“精衛”鳥的註文,竄入正文,因此與正文無關。烏,烏鴉。文,溫柔。首,山頭。白,大,通“伯”。喙,口,引申為叫。赤,裸露。足,奔走,飛翔。精、衛,象聲詞,鳥的叫聲。

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形態似烏鴉,溫柔出現在山頭,大聲呼叫,裸露奔走,名稱精衛,它的叫聲就是它名稱的自呼。”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精衛”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因之為名。

《北次三經·饒山》:“其鳥多鶹。”

考原文原意:鶹,合成字。由“留”、“鳥”組合,原意為“長久棲息在這裏的鳥。”

從考釋的內容來看,“鶹”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生態特征”,因之為名。

雞、鬿雀

《東次四經·北號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考原文原意:雞,家禽。白,大,通“伯”。首,山頭。鼠,通“竄”。足,走,竄。虎,威武。爪,禽獸的足。鬿,好鬥的精靈,引申為好鬥的鳥。雀,泛稱小鳥。亦,也。食,受納。人,人飼養。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形體似家裏養的雞,大都出現在山頭,竄奔行動它有威武的爪子,稱為好鬥的小鳥,也可受納人的飼養。”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鬿雀”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好鬥特征”,因之為名。“雞”是古今約定俗成的鳥名,它指“能飼養在家裏的鳥”。

《中次二經·煇諸之山》:“其鳥多鶡。”

考原文原意:鶡,合成字,由“曷”、“鳥”組成,原意為“常年棲息停留在此的鳥”。

從考釋的內容來看,“鶡”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生棲特征”,因之為名。

駕鳥

《中次三經·青要之山》:“是多駕鳥。”

考原文原意:駕,騎,乘。“駕鳥”的原意是“可騎乘的大鳥”,指駝鳥。

從考釋的內容來看,“駕鳥”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功能”,因之為名。

鴢、鳧

《中次三經·青要之山》:“其中有鳥焉,名曰鴢,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

考原文原意:鴢,合成字。由“幼”、“鳥”合成,原意為“慈愛的鳥”。通“幼”。鳧,浮遊在水面的鳥。此指野鴨。青,草木青綠色。身,現身。朱,紅色。目,看。赤,裸露。尾,水尾。食,受納。宜,適合。子,撫愛。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這裏有壹種鳥,稱為慈愛的鳥,它生棲狀態似野鴨,青草叢中現身,紅色眼睛註視水中動靜,裸露水尾捕魚,受納它應該撫愛它。”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鴢、鳧”在先秦時代都不是鳥名,它們表述的是“鳥的特性”,因之為名。

(鳥大)

《中次五經·首山》:“其陰有谷,曰機谷,多(鳥大)鳥,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食之已墊。”

考原文原意:(鳥大),合成字。原意指大鳥。梟,山頂。三,再三。目,看。耳,物的兩旁,此指山旁。錄,象聲詞。墊,淹沒、下陷。引申為設陷井、下套。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山北有山谷,稱為危殆山谷,多產大型的鳥,它生棲在山的頂部,再三看動情,有時在山旁,叫聲似錄錄,受納它壹定要下設陷井,才能捕獲它。”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鳥大)”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大的特征”,這是山頂生棲的壹種普通大鳥,因之為名。

鸰鸚

《中次六經·廆山》:“其中有鳥焉,狀如山雞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鸚,其鳴自呼,服之不瞇。”

考原文原意:長,長期。尾,山尾。赤,裸露。丹,紅色。青,草木青綠色。喙,囗,叫。鸰鸚,象聲詞,鳥的叫聲。服,制伏。瞇,物入目中,比喻“難”。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這裏有壹種鳥,生棲狀態似山雞,長期活動在山尾,裸露時好像壹團紅火,青草叢中歡叫,稱為鸰鸚,它的叫聲就是呼叫自己,制伏它不難。”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鸰鸚”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因之為名。

鷮、翟、鴆

《中次八經·女幾之山》:“其鳥多白鷮、多翟、多鴆。”

考原文原意:白,大。鷮,合成字。由“僑”、“鳥”合成,原意為“寄居異地的鳥”。翟,長尾山雞。鴆,合成字。由“冘”、“鳥”合成。原意為“行進中的鳥”,引申為“路過的鳥”。這句話的原意是:

“所產的多大寄居的鳥、多長尾山雞、多路過此地的鳥。”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鷮、翟、鴆”在先秦時代都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生態特征”,因之為名。

計蒙

《中次八經·光山》:“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恒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考原文原意:神,神奇。計,計劃,謀略。蒙,鶴頂鳥。通“鹲”。人,人壹樣。身,現身。龍,壟田,通“壟”。首,田當頭。恒,常久。漳,大河。淵,人或物的聚集區。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神奇靈巧的鶴頂鳥棲息在這裏,它活動時像人站在壟田的當頭,常往來於大河邊聚集,它們來往的時候必定是飄風暴雨的天氣。”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計蒙”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特征”,因之為名。

竊脂

《中次九經·崌山》:“有鳥焉,狀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可以禦火。”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身,現身。白,大。首,山頭。竊,暗地,脂,油脂。指鳥叫的聲音。禦,勸宥曰禦。火,用火烹調。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活動如呼號長鳴的鳥,裸露現身時大都出現在山頭,稱它為內藏油脂的肥鳥,可以捕捉它,用它進奉烹調食用。”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竊脂”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自身特征”,因之為名。

跂踵

《中次十經·復州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鴞,而壹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見則其國大疫。”

考原文原意:足,走。彘,豬。尾,尾隨。跂,踮起腳尖。踵,追逐,跟隨。見,古“現”字。疫,勞役,通“役”。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狀態似呼號長鳴的鳥,壹邊跳像豬壹樣出現在山尾,稱為用腳尖跟蹤人的鳥,它的出現其地域必然是大勞役時期。”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跂踵”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行動特征”,因之為名。

鸜鵒

《中次十經·又原之山》:“其鳥多鸜鵒。”

考原文原意:鸜,合成字。由“瞿”、“鳥”合成,原意為“懼怕的鳥”。 鵒,合成字。由“谷”、“鳥”合成,原意為“山谷中的鳥”。這句話的原意是:

“這裏的鳥多膽小的山谷之鳥”。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鸜鵒”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活動特征”,因之為名。

鵲、青耕

《中次十壹經·堇理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禦疫,其鳴自叫。”

考原文原意:鵲,喜鵲簡稱,因之為鳥名。青,草木青綠色。白,大,通“伯”。喙,口,引申為叫。目,看。尾,尾隨。青、耕,象聲詞,鳥叫的聲音。禦,勸宥曰禦。疫,勞役,通“役”。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活動狀態似喜鵲,青翠草叢中現身,大聲呼叫,大都可看見大群鳥匯合山尾,稱為草地耕作之鳥,可以捕捉,用它進奉勞作的人做美食,它的叫聲就是自己呼叫自己。”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青耕”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叫聲”,因之為名。

(鳥只)鵌

《中次十壹經·醜陽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而赤足,名曰(鳥只)鵌,可以禦火。”

考原文原意:赤,裸露。足,奔走。(鳥只),合成字。由“鳥”、“只”合成,原意為“只只鳥”。 鵌,合成字。由“鳥”、“余”合成,原意為“路旁的鳥”,通“塗”。禦,勸宥曰禦。火,用火烹調。這段文字的原意是:

“有壹種鳥,活動狀況似烏鴉,裸露蹦跳,稱為只只路旁的肥鳥,可以捕捉進奉用火烹調,定是美味佳肴。”

從破譯的內容來看,“(鳥只)鵌”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特征”,因之為名。

綜上考釋的內容,《山海經》所載的鳥類達六七十種之多,分布在中國大地各個山區,由於時代久遠,人們對先秦時代的鳥類陌生,加之對先秦時代記事文句的內容不能破譯,有如在讀天書。因此只能使用漢代及以後約定俗成的詞組詞義去註釋《山海經》文句中壹字壹詞壹義的字義,由此出現壹些所謂的“白首三足人面鳥”、“六翼渾敦無面目鳥”、“四翼六目三足鳥”、“可以禦火的鳥”、“人面四目有耳鳥”、“壹翼壹目鳥”,讀出了壹些荒謬,不由得把《山海經》中的壹些鳥認作是神話境界中的鳥,無法覓求它的真像。通過我們運用先秦文字原意的考釋,壹字壹詞壹義地破譯了《山海經》原文,發現先秦時代的鳥類六七十種與現代中國境內的鳥類基本相同,只是沒有正式定名罷了。《山海經》記載鳥類有壹個原則,必須是中國境內存在的鳥類。雖然大部分鳥沒有正式名稱,但根據“鳥的叫聲”、“鳥的功用”、“鳥的生態”、“鳥的動態”、“鳥的特性”、“鳥的特征”等分別簡略記述,只記述鳥的動態特征,不記載鳥的外貌形像,因此,所謂的神鳥、怪鳥便自然消失。

《山海經》中的鳥可分為這幾種類型:

壹、已約定俗成的鳥名,如雞、鵲、鵠、鶚、烏、鶴、雉 等。

二、按叫聲俗成的鳥名,如灌灌、鴸、瞿如、颙、槖(非巴) 、鸞鳥、鳧(彳奚)、鴞、竦斯、麅鴞、鶌鶋、象蛇、酸與、鴣(習鳥)、黃鳥、精 衛 、鸰鸚、青耕等。

三、按地域俗成的鳥名,如帝江、(鳥只)鵌、鵸鵌等。

四、按特征俗成的鳥名,如鴟、蠱雕、鴞、鸚(母鳥)、翟、鸞鳥、鳧、蠻蠻、勝遇、(樂鳥)、鴟、(夜鳥)、駕鳥、鴢、鳧、(鳥大)、計蒙等。

五、按動態俗成的鳥名,如鵁、鳳 皇、肥遺、數斯、當扈、雉 、(般鳥)(冒鳥)、囂、鬿雀、跂踵、鸜鵒等

六、按美味俗成的鳥名,如鶉、鸓、竊脂等。

七、按生態俗成的鳥名,如鷩(付鳥)、鳩、(蟲鳥)渠、赤鷩、(民鳥)、屍鳩、白翰、赤鷩、櫟、畢方、寓、(賁鳥)、鶹、鶡、鷮、翟、鴆等。

只有第壹部分的鳥名古今可以對上號外,其它的鳥名雖被後代繼承,但原意消失。以叫聲為名的鳥,不管在什麽時代,它都保持約定俗成的名稱,有時與後代的正式定名不相符合,但民間還是以鳥叫的聲音去稱謂它,使它具有無窮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