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大美女介紹。謝謝解答!!!
二. 撰稿:王雅玲 吳侑倫 林靖倫 黃?瑩 楊曉芳
三. 基本資料: 1.作品名: 楚楚佳人傳
2.作者 : 不詳
3.出版社: 麗佳工業社 藝能印刷廠
4.頁數 : 190頁
四. 前言: 古人雲: 紅顏禍水, 是否美人必定帶來災禍? 如此看法是以偏概全或真有根據? 為此, 我們的小論文特別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壹 壹加以介紹分析, 讓妳自己來探索其中的真相!!
五. 正文: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壹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壹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範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壹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王昭君
西元前33年,匈奴貴族呼韓邪單於到長安與漢元帝要求和親。但宮女們都不願意;有個宮女叫王嬙,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沒有昭君本人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聽候挑選。因王昭君不願送那畫工禮物,所以他沒把她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壹氣之下便把那畫工殺了。
王昭君千裏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之後,匈奴和漢朝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昭君最後在匈奴生了壹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貂蟬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傾國傾城之貌。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裏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壹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楊貴妃
唐代蒲州永樂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如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及其堂妹楊貴妃。最後貴妃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六. 摘要:
1、女體與政治的關系:「壹笑傾人城」亦或「安邦定國」?
在男性的政治場域中,「紅顏禍水」的論述已縱橫歷史數千年之久;美貌的女性往往與覆滅的城國產生聯想;文史傳統中的四大美人——西施、貂嬋、王昭君與楊貴妃,在男性的書寫之中,西施、貂嬋兩人是美人計的代表人物,而唐明皇寵幸楊貴妃,不臨國事,則被認為是唐朝中衰的關鍵之壹。但實際上,西施媚惑夫差也是為了越國,何況她也曾覺得對不起吳王而想自殺,但為了救國報國仍忍辱偷生;貂嬋因為不希望董卓成為下壹個暴君,才為大局犧牲奉獻,事發後,她亦義無反顧地跳井。雖然世人多認為安史之亂是唐朝衰敗的起始,而玉環與此有莫大關聯,然根據介紹中所寫:「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可見,其實這兩者並無直接關系。王昭君更徹底顛覆「美人是禍害」的傳統觀念,她和親到偏遠的西域,換取中原多年來的和平,是標準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2、愛情、政治與社會的沖突
愛情誠然是帝王自政治場域暫時釋放,而能縱情貪歡的軌道;過度耽溺後宮之樂的君王,卻也往往要面臨江山與美人的重大抉擇,而兩者往往不可兼而有之。漢元帝及是面臨江山與美人的抉擇難題。他割舍不下昭君,卻也無法力辯群臣,要千軍萬馬為美人壹笑而戰。唐玄宗亦被迫賜死玉環。西施故事紛雲的美人下場之中,其壹為西施回國後,為恐其美色造成越國傾滅,而將美人沈江而死。美人在人間以外的次元中永遠地「遺世而獨立」,方能使男性政治者免於臣服美人裙下所招至的敗亡。
但漢元帝先前深深相信,「忠臣皆有用」,再則,面對他手下眼前,無壹敢戰的男兒,呼韓邪請求和親,眾臣只敢言:「望陛下割恩與他,以救壹國生靈之命」「不是臣等強逼娘娘和番,奈番使定名索取,況自古以來,多有因女色敗國者」等推搪之詞;而昭君挺身自願出塞和番,儼然有壯士斷腕的氣魄,相較於諸男性群臣與他自身的無能,元帝除卻心中不舍,更自慚於昭君的氣度。沒想到,最後救了整個國家的,竟然是不容於眾臣的女子。至此,佳人不只是傾人城,遂有了「正」途。
參考資料:
1. 劉誌清,〈〈蘇武傳〉裏的和親——王昭君其人與其事〉,《國文天地》,十二卷三期,頁五十壹至五十三,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2. 劉誌清〈壹曲琵琶彈至今——昭君故事的歷史面貌〉,《國文天地》,四卷六期,頁五十四至五十七,民國七十七年十壹月。
3.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市:長安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http://lib.tngs.tn.edu.tw/fish/camp/class/89/890114/890114-01s/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