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無錫古代隸屬常州府還是蘇州府?

無錫古代隸屬常州府還是蘇州府?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

公元前11世紀末,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裏(現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2]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武王滅紂,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始皇統壹六國,派王翦駐守無錫縣[3]。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

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為有錫縣[3],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置無錫縣。三國時,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4]

六朝時期,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5]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的江南東道。無錫農業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5]

宋代無錫屬於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於兩浙西路常州。[6]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7]。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明清時期,無錫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年產土布300萬匹,占全國棉布產量的6.7%。[5]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宣統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統治,錫金軍政分府成立於原金匱縣屬,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同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

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並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

民國23~26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四鄉先後建立中***領導的錫北、錫東、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權。[6] 民國38年(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無錫縣屬先後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

無錫市區於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區格局,即崇安、南長、北塘3城區和1個郊區。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

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