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孔廟的孔廟釋析
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保留比較完好的縣級孔廟建築,在古代江南地區的縣級孔廟中有“吳中第壹”的美稱。1962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廟又叫廟學、學宮,古代地方府、州、縣的學校都設在孔廟內,嘉定孔廟在古代也是嘉定縣學所在地。豎立在孔廟門前有
三座高聳挺立的牌坊。中間的是建於明晚期的“仰高”坊,“仰高”二字出自《論語》“仰之彌高”,意思是贊揚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東西兩邊“興賢”、“育才”兩座牌坊分別建於南宋年間和元代,表示孔廟辦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培育人才,選拔有才能的人。
與“仰高”坊在同壹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欞星門、泮池中橋、大成門和大成殿。
始建於元代的欞星門是嘉定孔廟的第壹道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上的文星之壹,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欞星門內的呈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它開鑿於南宋時期。“泮”,即“半水”,在古代,天子之學叫做辟雍,鑿池圜水;諸侯之學叫做泮宮。池如半壁,半於圜水,所以稱之為“泮池”。
孔廟的第二道門稱大成門,意思指孔子的學說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並且達到了至高的境界。大成門內左右***昂首伏著7只赑屃,背上馱了七塊石碑,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記載了元、明、清三代重修孔廟和縣學以及祭孔活動的情況。
過了大成門,中間壹條筆直的甬道通向主體建築——大成殿。大成殿始建於南宋年間,其後多次修繕重建。大成殿東西各有十二間,稱為東、西兩廡。
大成殿重檐飛翹、巍峨雄偉。前置石臺,更顯氣勢。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梁架高昂,枋檁彩繪,保留明代結構。現陳列孔子塑像及孔子和孔廟的資料。
東部有明倫堂、碑廊和當湖書院等建築。明倫堂是歷代儒生講學集會之所,建築別致,3間寬敞的廳堂,前設抱廈,兩邊又有粉墻漏窗,墻外有小院,院中植桂柏樹木,還有壹株百年牡丹。明倫堂陳列著中國歷代科舉考試的資料。
明倫堂西有壹條碑廊,是1958年修理孔廟時,將歷年收集的碑刻、墓誌和各類石刻嵌於壁間,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庭院東部的當湖書院,也辟為博物館陳列室。書院外墻沿河30多米,還有壹條1987年修建的碑廊,內有歷代書畫家的書法藝術,其中有黃庭堅、文徵明等的珍貴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