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現狀是怎麽樣
5月下旬,記者在甘肅、寧夏、陜西等省區的黃河兩岸采訪,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遊水汙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隨著城市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黃河流域汙染已形成點源與面源汙染***存、生活汙染和工業排放疊加、各種新舊汙染與二次汙染相互復合的嚴峻形勢,黃河汙染程度已遠甚於淮河。汙染的黃河使西北和華北約1.6億城鄉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
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汙染的工業企業林立,廢汙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於汙染治理嚴重滯後,汙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汙水量不斷增加。而隨著國家西部開發進程的加快,舊的高汙染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汙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壹些東部汙染企業紛紛湧入西部,加劇了黃河汙染形勢。
據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達39.5億噸,比2000年增加了13.8億噸;主要汙染物COD年排放量已占到全國排放總量的13.3%。
地處黃河上遊寧夏灌區的農用水源幾乎全部來自黃河。近年來,由於寧夏及上遊地區的大量高耗能、高汙染企業相繼開工建設、投入生產,大量未達到排放標準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引黃支渠,導致在壹些個別時段內部分灌溉面積近似於汙水灌溉。
工業汙染物汙染水體,被汙染水體又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在黃河流域的壹些地區農作物因汙水灌溉導致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時有發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汙染了的汾河水澆地,致使200畝玉米及楊樹死亡。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莊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汙染的湟水後被活活燒死。村民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裏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裏,苗子準燒死。"
據水利部黃委會專家測算,目前沿黃地區引黃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1億畝,用水占黃河總用水量的90%。黃河水汙染不但造成農作物品質下降,還使壹些農田水利設施報廢,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每年最高已達33億元。
汙水處理廠多數曬太陽
目前,黃河流域8省已建成汙水處理廠25座,日處理能力217萬噸,而實際日處理能力只有86.8萬噸,流域內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僅為13%,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惟壹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汙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汙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汙水,致使黃河沿岸排汙管、排汙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汙水直接排入黃河。
記者調查發現,黃河流域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滯後,壹是黃河流域內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建設汙水處理廠的積極性不高;二是汙水處理廠市場化機制推行慢。黃河流域城市汙水處理費低,收取晚,收取面不寬,壹些地區甚至不收。三是城市汙水處理廠普遍存在管網不配套現象,實際處理能力遠達不到設計要求,出水水質不達標使壹些汙水處理廠事實上成了排汙場。
陜西省渭南市是地處渭河最下遊的城市,渭河從這裏匯入黃河。渭南市投資1.2億元修建的城東汙水處理廠去年年初就已建成,然而由於缺少運行費,只試運行了壹個月就壹直停運。市區每天形成的近5萬噸汙水雖然收集到了汙水處理廠,卻仍然未經治理排入河流,汙水處理工程成了"曬太陽"工程。
陜西省環保局副局長李孝廉介紹說,陜西渭河沿岸寶雞、西安等5個大中城市,目前基本至少都建成壹座汙水處理廠,但都存在閑置或"吃不飽"的問題。
臭水入村、毒水澆地、臟水進肚,黃河水成“三害”
時下,正是黃河上遊沿岸水稻插秧即將結束的季節,可甘肅省白銀市四龍鎮民樂村的村民卻每天站在自家的稻田邊心急如焚。民樂及周邊金山等幾個村的村民祖祖輩輩用黃河水灌溉,但讓村民欲哭無淚的是,這兩年澆水燒苗的事幾乎年年都有。5月下旬,村民們已經是今年第三次插秧了,前兩次的苗已全部被燒死。望著田裏泛著濃稠白沫的水,民樂村村民王太良說,水稻壹直是他們的口糧和經濟來源,可這幾年水稻種不成,村裏有農戶挖池塘養魚,結果去年秋季引了黃河水魚就全死了,損失了10多萬元。"魚養不好,眼看著水稻也沒活氣,我們可怎麽活?"王太良說。
黃河自蘭州進入白銀,匯聚了白銀市區大量冶煉、焦化、化工等企業和生活汙水後,先後流經白銀市的四龍鎮、北灣鄉、靖遠縣,涉及沿途十幾個村莊。當地村民不僅依靠黃河水澆灌,而且直接飲用經過簡單沈澱的黃河水。"用過河水鍋裏經常有白色硬塊,飲過水後常拉肚子,而且頭痛。水的鹹味重,而且每周總有個別天,家裏儲水窖裏還能看到漂著油花。村裏人更喜歡喝雨水。"靖遠縣大蘆鄉莊口村村民段興平說。
記者從靖遠縣大蘆鄉衛生院門診部了解到,在大蘆鄉飲用黃河水的幾個村莊裏,胃腸道疾病和頭痛十分常見,找不出病因的怪病更多。"肯定和飲水有關,但還沒聽說誰檢測過水質。我們壹般是查不清的頭痛按感冒治,腹瀉就反復用抗生素,直到不瀉為止。"鄉醫馬克俊說。
在黃河沿岸,直接飲用黃河水的農民已經成了各種怪病的"高危人群"。近年來,山西臨猗縣牛杜村村民因水環境被汙染,年齡在40至60歲的村民中,患腦血栓、癱瘓和癌癥的人數逐年增加。村民在壹張控訴狀中說,由於水源被汙染,到去年6月已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還有患怪病者28人。白銀市四龍鎮金山村中心小學學生王永勝告訴記者,在他們班裏28個男生中,20個男生都有白頭發。而且還有不少同學和他壹樣,經常肚子痛、頭痛。
壹方面是農民備受黃河汙水之害,而另壹方面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導致的農村面源汙染,已成為黃河水環境汙染最難治理的硬骨頭。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說,在未來幾年裏,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業導致的面源汙染,對水質汙染的"貢獻率"將日益凸顯。
壹條黃河,多種“扯皮數據”;下遊忙治理,上遊忙排汙;幹流控制緊,支流排汙易……記者5月份在黃河中上遊及其部分支流采訪時了解到的這些現象猶如壹個個"怪圈",牽制著流域內治汙成效。記者采訪的部分環保、水利專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領導呼籲,建立黃河流域"和諧治汙機制",真正還母親河以"清白"。
下遊忙治理 上遊忙排汙
陜西省武功縣東方紙業集團是當地最大的造紙企業,也是當地最大的工業汙染源。2005年5月,國家環保總局將“東方紙業集團公司汙染渭河案”列為首批掛牌督辦的環境違法案件之壹。5月中旬,記者來到武功縣,發現其境內渭河黑水流淌依舊,而在武功境內註入渭河的渭惠渠和漆水河臭氣熏天,長達數裏都是泡沫,有的地段泡沫高出水面1米左右。沿途的老百姓告訴記者,東方紙業集團被勒令停產治理後,武功縣境內的造紙廠汙染減輕了許多,但是上遊寶雞市的造紙企業繼續偷排汙水。
武功縣環保局局長徐耀華告訴記者,對於上遊寶雞市來水汙染問題,他們曾多次通過上級主管部門與寶雞市有關部門協調,但收效甚微。徐耀華說:“境內水源又黑又臭,老百姓發牢騷,上頭施壓,環保部門夾在中間實在憋屈。誰願意背著惡名挨罵?我也想把水弄清啊,可我壹個小小的武功縣環保局局長總不能跑到人家寶雞市去搞什麽協調吧?”蘭州副市長馬琦明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對於蘭州境內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汙染黃河的問題,政府花了很大力氣來協調,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效果比較明顯。但對於上遊湟水河來水長期處於IV類水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政府覺得非常棘手。
同樣汙染監測數據大不同
治汙首先要摸清汙染的“家底”,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水利和環保兩大部門提供的黃河汙染監測數據完全不同。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數字顯示,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為39.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約占總量40%,生活汙水約占總量60%;而水利部2004年底所下發的《關於黃河限制排汙總量的意見》的文件中,指出“黃河流域廢汙水排放量為42.7億噸/年,其中工業廢水約占總量69%,生活汙水約占總量31%”。比較可以看出,兩部門關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比例有“天壤之別”。由此,兩部門制定的黃河汙染治理方案中的重點也有所區別。
黃河只有壹條,數字卻有多種,到底該以哪個為基準?記者所采訪的各路專家莫衷壹是。壹致的觀點是,國家對黃河流域內的水汙染應由統壹部門監測、管理並發布相關數據,受權的部門應摒棄部門利益。
流域問題需綜合治理
當前,黃河流域內汙染正呈現逐步加重態勢,跨行政區域的水汙染問題突出。如何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流域重大資源可持續的利用統籌起來考慮?基層環保人士建議,國家對於水環境應加強規劃和立法工作,考慮全流域的管理,綜合治水,統壹監管,統籌協調解決,由區域管理上升到流域管理,解決目前出現的包括部門扯皮、立法分散等在內的問題。
針對黃河治汙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利益糾葛,記者采訪的部分環保、水利和水環境專家開出了建立流域"和諧治汙機制"的"藥方":盡快制定《黃河法》,確立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汙染防治的合理機制,依法規範和管理好黃河,修改現有《水汙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中不完善的部分;確立統壹的汙染監測、管理和信息發布體系,避免多部門聯合導致的利益扯皮、監管不到位;建立入河汙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和省、市、縣界斷面水質、水量雙控制制度,強化黃河水環境保護的統壹監管,建立總量控制指標、水環境質量指標考核制度,特別要加大跨界斷面水質監測和考核力度,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加大政府和企業的壓力,有效制裁違法排汙,同時強化環境準入和淘汰制度,加大對工業汙染的防治力度;在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優先保證上遊的汙染治理,有序有效地進行汙染治理,確保治壹段好壹段,避免撒胡椒面方式造成的花錢不奏效或“花大錢收微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