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足 Sony 專業機身最後壹塊缺口,鎖定運動追焦的 Sony A9 動手玩
Sony 在推出 A7 以及強調高畫質的 A7R 後跨足 35mm 片幅可換鏡頭系統,後續將產品戰線擴大,再推出針對錄影的 A7s ,而後三款產品線也皆進行更新,小型化機身設計以及容易轉接,也吸引不少攝影玩家購買,不過有了主流機種、高畫質機種以及錄影專用機種後,也再度針對專業運動攝影需求推出全新的 Sony A9 。
由於此次體驗的時間當中並無太多能夠拍攝題材的機會,故僅以筆者壹般工作需求還有假日外出拍攝作為對這款機身的敘述;此次選擇搭配的鏡頭為 FE 24-70mm F2.8 GM 、 FE 70-200mm F4 G ,以及 FE 12-24 F4 G 三款鏡頭。
在 Sony 的產品定位上, A9 並非定位於 A7 系列以上的產品,而是針對特殊需求特化的機型,雖然外觀與先前 A7II 系列近似,但卻是在內部做出重大的設計變化,尤其針對先前被詬病的續航力,導入全新的大容量電池,此外還首度采用觸控螢幕以及雙記憶卡插槽,還有在右手拇指區加入導航控制桿,以及機頂的獨立過片與對焦模式轉盤。
此外, A9 也是 Sony 第二款搭載觸控顯示器的可交換鏡頭機身,可在系統中選擇開啟或是關閉觸控,以筆者這次所搭配的系統而言,由於鏡頭重量的關系,不太有機會使用觸控螢幕進行焦點選擇,且因為 A9 機身較為緊湊,筆者操作時容易誤觸螢幕導致焦點被移轉,故最後在拍攝時仍偏好關閉觸控螢幕。
不過對筆者來說, A9 的小型化機身並沒辦法在搭配高畫質鏡頭的要求下有太多的優勢,畢竟在目前即便機身尺寸能持續緊縮,然而受限光學原理,高品質的鏡頭尺寸與重量仍難以降低,導致小型化機身更容易產生頭重腳輕的情形,像是此次筆者搭配 FE 24-70MM F2.8 GM 還有 FE 70-200MM F4 G ,都容易對右手握持機身產生負擔。
幸好的是,雖然此次沒有壹並借到垂直把手,不過 Sony 提供了 GP-X1EM 延伸握把套件,雖然壹開始覺得這個套件有些多余,但實際使用後發現以筆者手的大小,搭配此套件後可滿把握住,不會像原本小指缺乏施力點,可略為減緩搭配大鏡頭的不適感,不過交換電池時需旋開仍稍嫌麻煩點,若以筆者想法,其實 Sony 在此類型機身真的可以考慮直接整合垂直把手設計。
A9 最關鍵的就是此次導入的 20MP Exmor 感光元件,這張感光元件透過堆疊機構將訊號電路以及暫存記憶體、處理器直接整合在感光元件上,並且搭配覆蓋率達視野範圍 93% 全新的 693 點自動對焦點配置,強調每秒可在墊子快門模式下連續拍攝 20 張,同時針對運動攝影需要進行 60 次的自動對焦以及自動追蹤演算。
對於傳統單眼相機使用者,這是相當吸引人的要素,因為傳統單眼相機礙於對焦系統限制,需要透過反光鏡才能使對焦系統作動,故在追焦連拍的性能會受到機械快門與反光鏡的速度限制,其次是傳統單眼相機對焦系統由於進光設計問題,對焦點配置更為廣泛,亦增添使用上的彈性。
此外,為了使電子觀景窗能夠達到運動攝影觀測的需求, A9 的電子觀景窗不僅有低延遲的特性,還可開啟 120fps 模式,透過更高的更新率使電子觀景窗更為流暢;不過部分的使用者仍偏好光學觀景窗自然的特性,不適應電子觀景窗的特性,其次是在光影瞬間變化的環境(如高光瞬間進入低光),有時電子觀景窗的反應會出現瞬間延遲。
雖然 A9 是壹款強調高速追焦性能的相機,不過以筆者常用的型態多為以彈性單點手動選定焦點,此時就會發現新增導航控制鍵的 A9 操作起來比起 A7 系列更為方便,畢竟 A9 的對焦點可設定到相當精密,且分布又比起壹般 FF 機身更為廣泛,透過獨立的導航控制鍵作為彈性單點的焦點選擇會比起過往機種更直覺,加上壓壹下導航控制就可回到中央點,筆者個人希望此設計也能沿用到未來機種上。
實際拍攝時,筆者認為鏡頭其中選擇 FE70-200mm F4 是不太能發揮 A9 性能的鏡頭,畢竟此款鏡頭設計的時間點較少,以 A9 拍攝時,在正常光線環境對焦速度還可,但弱光環境就會出現不易對焦的情況,據使用過 FE70-200mm F2.8 GM 的友人表示 GM 系列使用上弱光對焦會比較確實。
以在良好光線下進行追焦, A9 確實讓人有耳目壹新的感覺,比起先前機種, A9 搭載的對焦系統不僅範圍廣泛,且進行連續追焦的速度與精度也有不錯的表現,然而若是以拍攝較無法預測動態的目標物,當目標瞬間脫離規律的移動時,仍較不易能迅速的合焦,不過也不確定是對焦系統邏輯或是鏡頭驅動速度所造成。
至於 20fps 拍起來是甚麽?如果以筆者的需求來說,恩...應該是很麻煩的感覺吧?但這與筆者壹般拍攝題材有關,畢竟筆者平時鮮少需要拍攝高速動態題材,以平日來說甚至切到 M 或是 L 的過片速度就不太會拍到失敗的照片,而 20fps 所產生的大量照片反而產生日後挑選照片的困擾,不過如果是壹些追求壹瞬間畫面的職業拍攝者(例:立法院砸水球的瞬間表情之類的...), 20fps 會是個利器。
此外,由於高速連拍後,機身仍需要壹些時間處理大量的照片,故連拍後釋放快門會有壹段時間機身的運算資源將會挪用給照片處理,此時機身會暫時呈現無法作業的情況,故若要接連拍攝時最好要有無法在壹瞬間再度拍攝的心理準備;不過比起筆者印象中當年第壹世代第壹版市售韌體的 A7R , A9 的機身停滯時間已經縮短許多。
此外,若切換至電子快門模式,對於追焦或是室內拍攝會是非常方便的,因為無反光鏡系統雖沒有反光鏡跳打的振動,但機械快門簾運作時仍會產生壹定程度的振動,對於需要穩定拍攝仍有些許影響;其次是在壹些極度安靜的場合,例如表演會場等,關閉提示音之後以純電子快門拍攝,亦可避免快門運作影響表演者與閱聽者。
另外,對於需要高速快門拍攝動態題材的職業攝影師, A9 亦會是相當良好的拍攝工具,因為傳統數位單眼相機感光元件的寫入特性所致,常常會在高速快門下產生扭曲,然而 A9 由於感光元件整合高速前端處理線路以及緩沖用的記憶體,使得感光元件寫入的速度超越傳統感光元件,幾乎不太會產生影像扭曲的現象。
不過若有使用閃光燈的需求, A9 會遇到壹個比較麻煩的情況: A9 的電子快門無法與閃光燈連動,必須在機械快門下才能觸發快門,不過這也意味著包括靜音、超高速連拍等特色都無法與閃光燈並存,尤其像壹些題材會需要使用閃光燈產生凍結效應時,也只能屈就使用機械快門。
這次借到的三款鏡頭當中,全新的 FE 12-24mm F4 G 給筆者相當深刻的印象,這款超廣角鏡頭不僅有誇張的視角,更重要的是變形控制相當的合理,即便以 12 端拍攝,變形線條幾乎是往中心點直線聚集,沒有嚴重的弧形扭曲的現象,對於喜愛拍攝大景的玩家可提供尺寸合理且良好的影像品質,加上重量也相當適中,具備良好的機動性。
可以感受得出來, Sony 在 A7 系列推出後,漸漸也因為使用族群需求而調整戰略,從原本追求整套系統小型化、以日常與靜態拍攝為重的方針,也不得不因應高畫質、專業攝影需求開始提供大光圈、高解像力的鏡頭群,借此吸引專業用戶跳槽;而 A9 亦可說是壹項瘋狂的試驗,意圖顛覆無反光鏡系統不利於運動攝影的刻板印象,但,它成功了嗎?
筆者認為, A9 仍是壹款實驗性質相當濃厚的產物, Sony 機身設計師仍想保有 A7 系列機身小型化的初衷,硬是要將更強大的機能擠入微型機構當中,但筆者卻認為 Sony 其實可以更保守壹點,畢竟專業級距的機身原本就會搭配大型鏡頭,追求操作的平衡遠本壹味的小型化更重要,當然也可視為 Sony 設計團隊已經預設專業攝影者都會連帶垂直把手壹起購買就是。
而追焦性能固然已經相當驚人,且對焦範圍的彈性亦是傳統單眼相機難以望其項背,不過對於不規律運動的追焦能力可靠性還是差了壹點,往後是否有機會靠韌體升級提升還是未知數,畢竟這幾年不少新型相機都會在韌體升級後於對焦性能再度提升,但不得不說 A9 對運動型無反光鏡相機是個好的開始。
如果是非運動攝影、飛羽攝影玩家的話,選擇 A9 多少有點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當然以對焦系統來說, A9 是比起 A7 II 系列機種仍有提升,但幾乎是 A7 II 兩倍的價格、 A7R II 1.5 倍的價格,若不拿來拍攝動態題材就有些可惜了,但不得不說 A9 的大型化電池以及更豐富的操作介面,在直覺操作機能比起 A7 II 系列提升不少,筆者個人也希望這些設計能沿用到接下來的新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