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江蘇蘇州:探索從根子上解決河湖生態問題

江蘇蘇州:探索從根子上解決河湖生態問題

來源:光明日報

江蘇蘇州石湖往東北約20裏,老城區平江路的巷子裏,評彈叮咚。花窗外,遊船在小河裏晃晃悠悠,遊客好奇地俯下身,發現清澈的小河裏“串條魚好多”。平江路往東15裏,被稱為“洋蘇州”的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畔燈光閃爍,14公裏的環湖步道,成為市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既觀景,又健身,朋友圈裏曬的是美景,也是對幸福生活的滿足。

靈動的蘇州著實讓人流連忘返,這裏是水的“天堂”,境內河網密布,有湖泊353個,河流2萬多條,水域面積3205平方公裏,素有“東方水城”的美譽。

“壹江清水”是蘇州踐行生態文明的檢驗標誌。生態要保護,經濟要發展,如何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相宜”?蘇州創新實施“加減乘除法”,通過系統性、整體性推進長江、太湖、陽澄湖、七浦塘、望虞河及支流水岸同治攻堅行動,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通道,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蘇州大學特聘教授、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方世南認為,蘇州以建設“減法”換生態“加法”,在粗放增長上做“除法”,在發展質量上做“乘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是在 探索 從根子上解決河湖生態環境問題,讓後世子孫永續享用生態空間。

“砸籠換綠”布局新產業

“東方水城”也曾黯然失色。在曾經“以GDP論英雄”的發展模式下,蘇州的土地開發利用強度接近30%的國際警戒線,人水爭地矛盾凸顯。2009年地表水水功能區劣V類水達45.7%,2014年全市廢汙水排放量達峰值14億噸,2016年排查出全市黑臭水體932個,老百姓對河湖生態環境問題反映強烈。

蘇州市領導班子陷入了沈思,經濟上去了,環境卻變糟糕了,“發展為民”究竟體現在哪裏?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把水環境整治作為檢驗群眾滿意度的壹個重要標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河湖景象。

2017年4月24日,蘇州市出臺《關於全面深化河長制改革的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到2020年,全市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82%,城市、鄉鎮生活汙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8%、92%,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由80%提高到85%。專家指出,這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折射出的是蘇州“意識轉變,發展轉型,生態轉優”的發展理念之變。

蘇州市從制度上扭住治水的“牛鼻子”。把生態環境質量作為區縣、街鎮黨委政府的責任紅線,將河長制湖長制納入市委市政府組織推動的重點專項工作或急難險重任務進行專項考核,倒逼各級河長湖長切實擔負起河湖守護責任。截至2019年4月底,全市***設立各級河長湖長5106名,每條河流、每個湖泊都有了“家長”。

“鐵黃沙”的命運之變,折射出當地政府的發展理念之變。“鐵黃沙”是常熟境內的壹塊長江灘地,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這裏壹度被認為擁有建造深水港的天然優勢。為此,常熟市曾計劃將“鐵黃沙”打造成現代化物流基地。然而,隨著長江經濟帶“***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提出,“鐵黃沙”的命運再度迎來了轉折。2017年起,常熟制定了《常熟市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進壹步強化綠色發展導向,將“鐵黃沙”納入長江沿線三化整治行動,為今後納入長江沿線萬畝生態廊道作準備。如今的“鐵黃沙”,正在建設成壹座生態島,自然生長的植物群落7000多畝,島內既有長江魚類繁衍洄遊的通道,也有人工隔離的候鳥保護區。

“落實‘***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表面上看是解決環境問題,深層次看是解決經濟問題,要通過環境治理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布局發展新產業新經濟,讓生態環境與經濟質量得到同步提升。”常熟市委書記周勤第表示。

所有河湖“有人管”“合力管”

蘇州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水網地區,水的連通性決定了治水的系統性、整體性。河長制湖長制的推行,以及創新設立“河道主官”,使部門之間無縫對接,形成工作合力,蘇州真正實現了所有河湖“有人管”“合力管”。

難啃的“硬骨頭”被壹點壹點“啃”下來。北橫套是張家港市大新鎮南部貫穿東西的壹條鎮級河道,沿河私搭亂建、汙水直排嚴重,影響行洪安全,損害河道生態環境。老百姓對河道“沿岸空出5米”的清理整治方案不理解,導致拆違壹度停滯。中山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劉鈞來到村民家中,開展“三會三解”(民情懇談會、政策解讀會、矛盾化解會,為村民“解政策、解矛盾、解民生”),最終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拆違順利完成。整治後的大新鎮北橫套河面貌煥然壹新,形成了美麗鄉村、特色農業、鄉村 旅遊 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河長制不僅推動了蘇州全境河湖治理,蘇州還與交界地區創建“聯合河長制”。吳江區和浙江嘉興秀洲區互聘58名聯合河長,壹批存在多年的跨界河湖治理難題得到迅速解決。2018年年初,兩地鎮級聯合河長在聯合巡河時發現,交界處的清溪河淤積嚴重。雙方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協議決定***同出資1億元,同步開展清淤疏浚。短短幾個月,沈積40多年的河道淤泥得以清除。

在吳江區與秀洲區“聯合河長制”示範效應下,蘇州市主動與上海青浦,浙江嘉興、湖州等地對接協調,建立“聯合河長制”,為長三角區域壹體化治水進行了有益 探索 。

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蘇州清醒地認識到,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源頭管控是水汙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蘇州將農村生活汙水作為主要汙染源加以整治,把廚房、衛生間、洗衣機汙水“三個必接”作為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入戶驗收的條件。2018年至2020年,蘇州各級財政計劃投入近80億元,治理7625個村莊,全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90%以上,飲用水源地關聯村莊治理率達100%,村莊裏的河流日益清澈。

讓有風景的地方形成新經濟

“將生物醫藥作為‘1號產業’來打造,再造壹個萬億級產業,支撐蘇州未來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可持續發展。”4月25日,在金雞湖畔召開的蘇州生物醫藥發展大會上,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向數千位海內外賓客道出心聲。

電子信息產業支撐了蘇州30多年的發展,至今仍在釋放深度發展的紅利。相較於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需要集聚更多全球範圍內的高端、專業人才。蘇州的底氣從何而來?

環境與經濟互為因果,讓有風景的地方形成新經濟,蘇州在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上進行積極 探索 。

吳中區環太湖地區大部分位於生態紅線範圍內,發展工業受限制。早在2014年4月,蘇州市出臺全國首部關於生態補償的地方性法規,《生態環境補償條例》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對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經濟發展受到壹定限制的區域進行補償,補償範圍包括水稻田、生態公益林、重要濕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累計投入生態補償資金51.6億元。

盡管有生態補償機制等政策和資金支持,金庭、光福、香山街道和東山鎮等環太湖壹線村鎮發展依然滯後。如何走好環太湖地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針對 歷史 遺留的大量低效建設用地及坑塘水面,吳中區鼓勵環太湖地區利用增減掛鉤、占補平衡、“三優三保”等政策,大力推進土地復墾、生態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騰出的建設空間和用地指標有償調劑給區內重點開發地區,通過建設做“減法”,換取生態和效益雙“加法”。

“僅在金庭,預計三年內通過‘加減法’產生的土地收益將達15億元至20億元,其中部分投入區產業基金。”西山農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王寅平介紹,去年下半年,鎮裏拿到了基金返還的第壹筆投資收益***700多萬元,用於獎補村級集體經濟,進行土地效益再提升。下壹步,金庭鎮將在做好環太湖生態“加減法”的基礎上,實施消夏灣生態安全緩沖區及石公半島生態涵養提升等生態治理工程。

青山綠水引得遊客紛至沓來。東山鎮建起了農產品電商產業園,為當地果品打開銷路。2019年,東山枇杷網上銷售255萬斤,占總產量的31%,全鎮農產品網上銷售達2億元,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環太湖地區“自我造血”功能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