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春秋戰國時各國的文字和貨幣都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時各國的文字和貨幣都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的大變革時期,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不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的差異,和習慣的不同,遂形成了這壹時期貨幣形態的多樣性,除西周已有布幣外,尚有刀幣、環錢、蟻鼻錢和爰金等。

壹、空首布幣

布幣是春秋時期除齊,楚以外普遍使用的貨幣。早期的布幣形體較大而無文字,以後多鑄有紀數、紀地、紀幹支、紀幣或幣值的文字。

春秋時期空首布幣有:

空首聳肩尖足大布空首無文布平肩橋足空首布

這類空首布多有壹字或二字地名,也有紀幹支、數字的。

“高”空首布:“高”,地名,即高都,春秋時晉地,在今山西省晉城縣東北。

“周”空首布:“周”,地名,即平周,春秋時晉地,在今山西省介休。

“留”空首布:“留”,地名,即屯留,屬晉,在今山西省屯留縣。

“示”空首布:“示”,地名,即示邑,屬晉,在今山西省祁縣。

“同”空首布:“同”,地名,即“同是”,亦即“銅?”,晉邑,在今山西省沁縣。

“雨”空首布:“雨”,地名,露的省寫,亦即潞,晉邑,在今山西省潞城縣。

“吳”空首布:“吳”,地名,即虞山,屬晉,在今山西省虞鄉。

“智”空首布:“智”,地名,即智城,晉邑,在今山西省解縣。

“吉”空首布:“吉”,地名,晉邑,在今山西吉縣。

“文”空首布:“文”,地名,屬晉,在今山西文水縣。

“耒”空首布:“耒”,地名,即耒邑,晉地,在今山西黎城縣。

“呂”空首布:“呂”,即晉呂邑,在今山西省霍縣西南。

“侯”空首布:“侯”,地名,即晉溫邑,今河南武陟縣。

“南”空首布:“南”,地名,魏地,今河南南陽。

“於”空首布:“於”,地名,在今河南沁陽西北。

“武”空首布:“武”,地名,趙邑,在河南省北。

“甘”空首布:“甘”,即甘丹,地名,亦即邯鄲,趙邑,在河北省。

“向”空首布:“向”,地名,春秋時鄭地。今河南洧川縣西南。

“是”空首布:“是”,地名,即“同是”。見上釋。

“貞”空首布:“貞”,即貞阝,地名待考。

“戈”空首布:“戈”,即武的省寫。

“木”空首布:“木”,即木門,地名,屬晉。

“尚”空首布:“尚”,地名,即鄔,春秋晉邑,在今山西介休縣。

“西”空首布:“西”,即西都,地名,本屬晉,後屬趙。

此外,尚有●、商、宋、毫、粵(或釋雩)、羊、阜、成、鬲、土、木、王、羽、易、公、非、朱、工、羔、良、居、益、松、井、文貨、大、屯、止、瓦、仁、甘、臺、合、●、?、?、鳥、貿、莫、陽、定、谷、竹、冊、室、城、康、下、雲、瑁、皿、白、幺、曰、垂、艹、窒、氏、叔、空、安周、金、斤、古、富、田、上、君(群)、群、室、、安臧、宮考等。其中有些字的考釋仍有待研究,上已引用的考釋是否準確,也還有推敲的余地。空首布中紀數字者已見的有壹至十,其中“四”與“九”未見,紀幹支的有丙、戊、辛、壬、癸。紀地支者,有子、卯、已、午、未等。

空首布中尚有斜肩的,如王川?(舊釋三川金化或齊金化)、東周、武等數種。

二、平首布幣

空首布進壹步輕型化和小型化發展,成為首部平直不空,襠部加深的平首布。在其演變過程中,又可分為尖足、方足、園足等。體形亦由大向小發展。

各種形狀的平首布分別介紹如下:

尖足布

“晉易”尖足布:“晉易”即晉陽。戰國時趙邑,今山西太原。此布有大小兩種,小者稱“晉易半”,但亦有無字者。半即兩枚當大者壹枚之意。

“易人”尖足布:“易”為陽字簡寫。陽人,地名,秦地。在今河南臨汝縣西。此布亦有大小二種。

“文陽”尖足布:“文陽”現釋為“汶陽”,恐不確。汶陽為魯地,後屬齊,故地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齊國用刀不用布,故此文陽當不指此。文陽尖足布亦有大小兩種,其背有字者,意同上。

“西都”尖足布:“西都”,地名,戰國趙邑,今山西孝義縣。

“中都”尖足布:“中都”,地名,本屬晉,後屬趙,故城在今山西平遙縣西北。

“甘丹”尖足布:“甘丹”為邯鄲的簡寫,地名,春秋時屬晉,後為趙都。故城在今河北邯鄲。

“榆鄉”尖足布:“榆鄉”,地名,戰國趙邑榆次,晉時名榆邑,地在今山西榆次。

“離石”尖足布:地名,戰國時趙地,在今山西省。

“平州”尖足布:“平州”,地名,現釋為齊地,在今山東省萊蕪縣。齊不用布,此釋恐不確。

“平周”尖足布:“平周”,地名,魏邑,在今山西介休縣西。

“莆子”尖足布:“莆子”,地名,在今山西。

“新城”尖足布:“新城”,地名,趙邑。《史記?秦記》:“莊襄王三年,蒙騖攻趙新城。”在今山西朔縣西南。

“武安”尖足布:“武安”,地名,戰國趙邑,在今河南省。

“皮氏”尖足布:“皮氏”,地名,魏邑,故城在今山西河津。

“長葛”尖足布:“長葛”,地名,鄭邑,在今河南長葛縣東北十二裏。

●丘”尖足布:“●”即顯,“顯丘”地名,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商丘”尖足布:“商丘”,地名,宋國都,在今河南開封附近。

“霍阝”尖足布:即霍,國名,地在今山西霍縣西南,為晉所滅。

“於半”尖足布:“於”即於阝,地名,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半”為二分之壹之意,釋同前。

“中陽”尖足布:“中陽”,地名,趙邑,即山西中陽縣。

“●邑”尖足布:“●邑”,地名“●”字為虢字變體,即北虢所在地,為晉所滅。地在今山西平陸縣。

“●”尖足布:即“藺”字,地名,趙邑,即山西離石縣。

“腧”尖足布:“腧”,地名,即山西榆次縣,本屬魏,後屬趙。

“陽化”尖足布:“陽”,地名,即陽邑,在山西太谷縣。“化”,幣名。

“茲氏”尖足布:“茲氏”,地名,春秋屬晉,戰國歸趙,地在今山西省。

“韋”尖足布:“韋”即韓,地名,在陜西省韓城,韓邑。

“武平”尖足布:“武平”,地名,趙邑,在今河北省文安縣、汾陽縣附近。

平肩尖足布尚有茲、豕●半、北茲、邪山、●、壽陰、大陰、艹等多種。

方足布

平首方足布是戰國時期流通最廣的布幣,按其形狀的不同,可分平首銳角方足布、?布、小方足布幾類。

1、平首銳角方足布:平首銳角方足布是方足布中的早期類型,流通時間約於春秋末至戰國初期,其特點是在平首頂端有兩銳角分別向兩側突出。這種布傳世很少,所見不多,約有下列數種:

“公”方足布:“公”,地名,即公裏,宋地。

“垂”方足布:“垂”,地名,魏邑,今山西曹縣北。

“涅金”方足布:亦有釋作“涅陰”者。“涅”,地名,晉邑,在今山西省武鄉縣。

“盧氏涅金”方足布:“盧氏”,地名,西虢的別稱,在今陜西寶雞縣東。此幣上有兩處地名,頗費解。

2、?布:?布的特點是平首方足圓襠,肩則有圓有方,較厚重。錢文字數較多,內容有紀地及紀值的。

“晉陽二?”、“晉陽壹?”、“晉陽半”?布:“晉陽”,地名,戰國趙邑,即今山西太原。“?”,幣值。二、壹、半則紀數也,二?等於二枚壹?,又即等於四枚半?。

“安邑二?”、“安邑壹?”、“安邑半?”布:“安邑”,地名,魏舊都,地在今山西夏縣。“?”見上釋。

“梁二?”、“梁壹?”、“梁半?”布:“梁”即大梁,魏國都。戰國時魏都曾由安邑徙大梁,故地在今河南開封。“?”釋見前。

“虞壹?”、“虞半?”布:“虞”,地名,今山西虞鄉。“?”釋見前。

“●壹?”、“半?”布:“●”,地名,鄭邑,後屬韓,在今河南登封縣。“?”釋同前。

“甫反壹?”布:“甫反”即蒲反,魏邑,今山西永濟縣北。“?”釋同前。

“安陰”布:“安陰”,地名,趙地,今河南安陽附近。

“分”布:“分”,地名,汾陽之布也,戰國時屬趙,地在今山西汾陽。

“梁充?二五十當●”布:“梁”,地名,見前釋。“●”重量單位或幣值。全部錢文的意思是:“梁二?布五十枚當壹●”。“梁充?布壹百當●”布,意為“梁壹?布壹百枚當壹●。”

“梁正尚百當●”布:釋同上。

“梁半尚二百當●”布:意為:“梁半?布二百枚當壹●”。

3、小方足布

小方足布是戰國時期流通較廣和流傳至今也較多的壹種布幣,其特點是平首平肩方足方襠,體小而薄,錢文較工整,內容多紀地名。

“安陽”小方足布:“安陽”,地名,趙邑,在今河南安陽。

“宅陽”小方足布:“宅陽”,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

“宜陽”小方足布:“宜陽”,地名,韓邑,在今河南宜陽縣。

“尹陽”小方足布:“尹陽”,地名,在今河南伊陽縣。

●陽”小方足布:“●陽”,即平陽,地在今山西臨汾。

“平陽”小方足布:“平陽”,地名,趙邑,在今山西臨汾縣。

“虞陽”小方足布:“虞陽”,晉地,在今山西平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