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北京面人的面塑的起源和發展

北京面人的面塑的起源和發展

說起面塑的起源,其實很平常。我國古代很多地方在民間流傳著逢年過節慶喜時用面粉做“餑餑”、“棗花”、“月糕”、“面魚”、“面羊”的風俗,這些面食壹般 是作為蘊含祝福意義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這些用面做的“果實花樣”既好吃,又好看,還蘊含著求吉納福的祝願,深受人們喜愛。慢慢的也就出現專門的捏面人的師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種人物、動物擺到街市上,沿街叫賣,那些彩色的面人兒逐漸就成了專供欣賞的民間工藝。

面塑起源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證,現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頭、男俑上半身像和面豬。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經成為民間節令很流行的習俗。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寒食前壹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楣,謂之子推 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當時面點,有“甲胄”人物、“戲曲”人物、“孩兒鳥獸”、“飛燕形狀”等,可謂“奇巧百端”。

明清時期,藝術面塑已經成為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成為面塑藝人最重要的謀生手段。清代鹹豐三年(1854年),山東菏澤穆李莊做泥塑的王清源、郭湘雲等人采用染色的糯米粉捏面人(當地俗稱“江米人”)銷售,很受歡迎。光緒年間,天津出了壹位“面人張”。他早年抄錄戲曲,擅長校勘,人稱“百本張”, 捏面人的藝術精湛,可惜其技藝在晚年失傳。

我們所熟悉的近現代面塑名家,以“面人湯”湯子博(1881-1971)、“面人曹”曹儀策、“面人郎”郎紹安(1910- )最著名。湯子博的面人生動傳神,曹儀策的面人精細素雅,郎紹安的面人色彩濃重。故宮博物館現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玩過的壹些人物面塑,就是出自著名的 面塑藝人湯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鮮艷,技藝相當成熟。此外還有“粉人潘”潘樹華以及其女婿“面人趙”趙闊明等人。

捏面塑用的面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摻和而成,並需要加適量的蜂蜜、甘油等,這樣不容易腐裂。然後經過揉勻、調色,制成各種彩色的面。面有粘性,在捏面之前 要用黃蠟潤手。有時還要采用羊毛、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來制作人物的胡須、頭發、冠頂之類,增加面人的生動性。所使用的工具極其簡單,主要是撥子、梳 子、篦子和剪刀。撥子有竹質的、角質的、也有樹脂的,可以自己制作。

面塑的形象多是傳統戲曲、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動物。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福祿壽、八仙、嫦娥、哪咤、唐僧 師徒、楊家將、水滸英雄、十二釵、白毛女、葫蘆娃、蠟筆小新、奧特曼等。當然時髦因素也會影響面塑的創作,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造型就 被面塑藝人們捏制出來,且銷路甚好。

由於面團的可塑性強,在捏塑過程中很容易把握面塑的造型,面塑藝人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頭部或身體做出來,再加手,配以相關的道具。頃刻之間,就把千姿百態的人物、動物形象完成了!妙肖傳神、活靈活現,令人贊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