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壹)中國“入世”將形成“三贏”的結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中國、美國和世界貿易組織“三贏”的結果。眾所周知,盡管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國家,但其經濟總量在全球排第七位,並已經成為世界第十大貿易國,21世紀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更為顯著,沒有中國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將是不完整的,其作用必將受到很大影響,中國“入世”是WTO實現其普遍性的需要。對美國來說,中國加入WTO實現了中美雙邊貿易發展的格局和利益關聯的壹般需要,並可逐步解決對華貿易巨額赤字問題。
對於中國來說,經過13年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適應癥WTO的目的,中美雙邊協議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這壹根本原則。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意義十分重大,它意味著中國可以依法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幼稚工業的保護、出口補貼、關稅制度的彈性規定。例如,汽車行業六年後中國仍能保有25%的進口稅稅率,農業領域中大部分市場還只允許國家專營(小麥、玉米、大米、棉花、食糖、化肥等),以確保國家有足夠的宏觀調控手段,避免損害農民的利益;銀行業也是按照過渡期逐步實行開放,而且,有些領域仍然沒有開放市場,或者說還須經過中國政府審批。上述緩沖的機會只有發展中國家才有權利享受。在中美協議中沒有出現類似禁止中國引用WTO例外條款的內容,說明中國可以引用專門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客觀上承認了中國所具有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意味著中國可以引用幼稚工業保護這樣的例外條款,在國內市場受到外來的強烈沖擊而招致損害時,可以采取臨時措施加以補償。
總之,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入世”,它確保了“入世”後所承擔的義務與中國現階段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大大減少了“入世”後造成對中國產業的負面影響。
(二)中國“入世”標誌著改革開放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20多年的實踐證明,愈是改革開放較早的行業,發展就愈快。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處於十分關鍵的時刻:國企改革問題、市場疲軟問題、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等,中國經濟遇到的所有困難全部都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穩定的大局,處理不好這些關鍵問題,不進則退;加入WTO,從改革開放的邏輯上講,可以借助外資和外在的推動力,促進改革進壹步發展,突破改革進程中的瓶頸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成功“入世”,標誌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三)中國“入世”將有助於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中國以壹個有巨大潛力和龐大的經濟體系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可以在規則上發揮影響力,參與規則的制定,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執行,從而可以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提高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討價還價中的分量,促其盡快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參加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和與世界經濟的互接互補;與此同時,有助於打破國內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壟斷,借鑒各成員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經驗,加速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法治建設。
(四)中國“入世”將會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提高綜合國力
據研究測算,中國到完成各項加入WTO的承諾之後的2005年,其GDP和社會福利收入將分別提高1955億元和1595億元人民幣(1995年價格),占當年GDP的1.5%和1.2%。其如此巨大的收益主要源於根據比較優勢重新配置資源所導致的效率提高。此外,中國“入世”之後為某些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例如紡織品進口的發達國家,已於1995年開始實施逐步取消紡織品進口配額的協議,但對中國壹直在增加紡織品配額限制,並要求中國繼續簽訂配額的協議,減少了中國紡織品出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根據其規定,在2005年之前須分階段取消紡織品配額,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歧視性配額將被取消。紡織品、服裝和鞋帽是中國傳統的出口商品,約占中國對外出口總量的20%。
除紡織服裝業外,加入WTO,對中國部分化工產品及部分鋼鐵產品也是有利的。對已具規模和技術成熟的彩電、洗衣機、電風扇、自行車、玩具、制筆業、文教用品、食品罐頭行業和部分機電產品也是有利的。
(五)中國“入世”將有利於引進外資和拉動內需
從長期看,中國“入世”後將會大大改變投資環境,法律的透明和國民待遇的實現將會吸引大量外國資本。據預測,到2005年將能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吸收的外資也沒有超過2500億)。
“入世”後經濟效益的產生,來自於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後,分享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效率收益;但上述效率收益並不是在各產業部門間平均分配的,其結果必然是進行較大的經濟結構的調整。汽車、儀器儀表、棉花、小麥等受到保護的部門和資本密集型等部門,其產出水平將會受到較大影響,而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將會受益,壹句話,加入WTO也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六)“入世”後將會帶來壹些體制上的震動和沖突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與WTO的基本原則之間存在壹個根本***同點即市場經濟。但是,現行的經濟體制與WTO的基本原則之間也存在許多重大差距。例如,除了經濟方面的以外,還有理念、文化、政治、傳統等方面的諸多差異性,它們必然會帶來體制上的巨大震動和沖突。壹面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壹面是遵循世貿組織的“通則”參與國際分工,壹系列嶄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會擺在我們的案頭,需要運用世界市場經濟的壹般通則,結合中國的實際重新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但局面更復雜了,形勢更嚴峻了:與其高喊WTO是“狼來了”,不如將其視為壹把“雙刃劍”。問題在於如何將之運用自如,使其能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服務。近期遇到的課題例如有某些失去保護的行業或大中型國有企業會受到較大沖擊,其性質、時間、範圍、程度,與“入世”之前相比,均不能同日而語;合資或獨資企業的行業覆蓋範圍、規模、經濟影響力和控制力與今天相比,都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簡而言之,體制上的差異性調整和適應需要很長的時間。
(七)宏觀調控難度增大,受世界經濟波動影響的可能性增加
加入WTO之後,中國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增加,固定資本投資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依賴也會增加。尤其是,按承諾的期限,若幹年以後,銀行、證券、外匯等市場全面開放之後,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必將十分明顯,國際金融風波對中國的影響也將會甚於以往。誠然,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並不等於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但盡管如此、對中國銀行體系也會帶來巨大沖擊。金融安全壹旦出現問題,就必然會對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八)勞動力部門轉移將會產生重大調整,就業壓力將會增大
中國農業部門所占的就業比重很高,占就業人口總量的60%以上;由於農業生產集約程度較差,在糧食等大宗產品生產上缺乏優勢,價格與國際市場存在差距,“入世”之後,農產品市場受沖擊較大,大量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據研究,從1999年到2010年間大約近100萬農業勞動力需轉移到其他部門。勞動力在部門之間的轉移或稱產業結構的調整必將帶來相應的調整成本。此外,“入世”之後,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大幅下降必將對競爭力不足的產業產生沖擊,信息、金融、化工、制藥、汽車、機械等某些資金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和產品將會被迫逐漸退出市場,從而造成新的就業壓力。1999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為700萬人左右,每月生活費為人民幣170元、加上代繳的社會保險費可領取253元左右。下崗職工人數的激增,在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完善的條件下,必然為國家財政帶來新的壓力。
(九)將會加大收入分配不公
“入世”後對農業部門的沖擊很可能會導致農村居民的收入減少,雖然壹部分農業勞動力可以轉移到其他部門,但到2005年,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將會比基準情景下降2.1%左右,而城鎮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則會增加4.6%。城鄉之間收入差異的擴大,將會為社會穩定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十)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強化將會讓出壹定的市場份額
知識產權涉及每壹個行業,但它本身又不專屬哪壹個行業。中國“入世”後,必須要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識產權領域中應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對假冒、盜版行為進行有效、有力的打擊和制裁,其結果將使那些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品牌、依靠仿制生存的企業被淘汰出局,最終不得不讓出壹定的市場份額。但從長期看,我們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更多地依靠和運用知識產權來激勵和保護自己,提高掌握和運用知識產權保護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