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月不重樣的“常熟壹碗面”,到底有多好吃?
在常熟,點面的老規矩是先點澆頭,再點面量。
所謂"澆頭",是面條的配菜,蘇式湯面,配菜壹般在每天開門迎客前已經備好,客人來了,下壹碗面, 撈起後舀上相應的配菜往面上壹澆,是為"澆頭"。各家店裏提供的澆頭,葷的素的總有二三十種,碰上個熱愛生活、出手豪闊的饕餮客,壹碗面倒要配上兩三個澆頭的,各種單品組合起來,樣式豐富得更是讓人連吃壹個月都不帶重樣的。壹個月都不帶重樣,好像是面館的必需。 迥異於"北人吃面、南人吃米"的壹般認知, 早上吃壹碗面,對常熟人來說就像是稻生谷子樹長葉壹樣地自然。
點好澆頭後,掌櫃的的壹邊收錢,壹邊還會熱情地關照:妳要重青還是免青,要紅湯還是白湯,要緊湯還是寬湯。紅湯、白湯滋味不同,湯多、湯少, 影響浸泡後面的口感,"青"則是指蒜葉, 取用多少都是"個性定制"。老吃客則是不 看"菜單"的,他們有吃慣了的"心頭好", 甚至有時都不用開口,壹點頭壹招手,掌櫃的自會麻溜地將老友那"心頭好"端上桌來。
常熟人的精致,表現在吃面上頭,簡直有點"疙瘩"。面條必要勁道,面湯也有講究,常見的面湯有三種: 壹種以鱔骨、豬骨等熬成,要花五六個小時慢慢燉煮,吊出鮮味,以配肉面類;壹種以魚鱗、鱔骨等熬成,湯色奶白,以配魚面類; 第三種是雞湯,配素面堪為人間絕品。什麽澆頭配什麽面湯,講究的人不動聲色,點完澆頭後端看這個店家配出來的面湯,心裏就對店家的好壞劃出了條杠杠。
經過不斷的創新求精,常熟面館早已成為食客們"新歡舊愛壹鍋端"的 美食 大熔爐。傳統蘇式面館的澆頭,除了鱔糊、腰花等少數幾個需要勾芡品種,大多是預先做好的,壹盆盆排列整齊,面盛好後往碗裏澆壹勺就行。
若是遇上挑剔的食客,認為大鍋制作、又壹直擺在外頭的澆頭"嘸啥吃頭",要現炒的才可口,老板早已為他們"另尋新歡"——炒澆面。
隔著玻璃,可看到廚房正當中的大桌上,放著 壹格壹格備好的食材,無論冬筍肉片還是肉 絲蝦仁,全部現點現炒,外來的吃客們感慨不已,感覺"常熟的面澆頭,簡直就是壹本菜譜啊"。妳也可以要求壹份"隱藏餐單", 反正澆頭都是現炒,隨心搭配也可以。再撒上妳合意的蒜葉、蔥花、香菜碎,剛剛斷生的面條,被隨即澆上去的現炒澆頭的熱力壹逼,生熟度恰到好處,鮮味隨著熱力鉆進面裏,味道更是鮮不可擋。
周末的早上,媽媽帶著小娃就成了面館的主要吃客群體。要壹碗面,再配個小碗,兩人分分正好不浪費。小碗裏先是撥四分之壹,再是撥三分之壹,等半碗的面也不夠娃吃的時候,娃就長大了。再大壹點,娃成了大人,"清晨壹碗面"的常熟老吃客,就又多了壹個。
所以面何止是面呢?就是在這壹碗最日常、最平民、也最長盛不衰和變化多端的滋味中,細水長流的,是常熟人骨子裏那濃郁的鄉情和壹如既往的精致。
- END -
文丨余嘉
編輯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風物·常熟》有增減、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