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點戰術
然而,他們的"彪炳戰功"是建立在對外侵略的基礎上的.他們效忠希特勒,四處侵略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都是為了所謂的"日爾曼民族"的至高榮譽.而他們不會想到,正是他們的征戰才使希特勒建立了龐大,恐怖的黑色第三帝國,使無數生靈塗炭,使壹個個國家,城市,村莊遭到踐踏.他們也不會想到,他們的"慧"和"英勇"給他們的國家帶來的只是瞬間的"輝煌",最終是毀滅.這也註定了這三位"軍事天才"人生的悲劇.
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兇,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制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閃電利劍”——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陸軍元帥.二戰期間曾任德國A集團軍群參謀長,第十壹集團軍司令,"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等職.
曼施坦因精通戰略戰術,聰明過人,反應機敏,有超人的軍事想象力,他被公認為德國陸軍中能力最強的指揮官,也有人把他評為二戰最出色的將領,即使是臭名昭著的納粹身份也掩蓋不了他的軍事才能.他之所以在眾多德國陸軍將領乃至整個二戰將林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既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軍事全才.
1887年11月24日,炮兵軍官愛德華·萊溫斯基家添了第十個孩子,取名埃裏希·萊溫斯基。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過繼給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將而改姓曼施坦因。這個小萊溫斯基就是以後成長為德國陸軍元帥的埃裏希·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900年進入少年候補軍官團學習。他在格羅斯利希費爾德的高級軍官學校畢業後,於1906年被派到第3步兵警衛團任見習軍官,壹年後升為少尉。1913年被選送軍事學院學習。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第2警衛預備團任中尉副官,幾個月後晉升上尉。希特勒開始掌權時,曼施坦因任步兵第4團營長。當時,國家社會主義大行其道,曼施坦因對此十分不滿。他極力反對納粹黨幹預軍隊事務,並因此經常同納粹黨徒發生沖突。
1936年,曼施坦因在晉升少將後曾擔任第1軍軍需部長和陸軍參謀長貝克將軍的副手。由於他對希特勒大肆擴軍多次提出警告,因而在1938年初被調離陸軍參謀本部,改任第18師師長。
1939年夏,希特勒準備進攻波蘭,成立了由第14、第10和第8集團軍所編成的南方集團軍群,龍德施泰特上將擔任總司令,已晉升中將的曼施坦因任參謀長。南方集團軍的使命是從西裏西亞出發,殲滅魏克塞爾河的波蘭軍隊。雖然攻擊計劃已定,但曼施坦因在最後壹分鐘時仍希望戰爭不要爆發。他支持總司令關於不對華沙實行轟炸的決定,盡力避免對波蘭居民的傷害。
波蘭戰役之後,曼施坦因最初仍任龍德施泰特上將的參謀長,後者當時是位於西線中部的A集團軍群總司令。曼施坦因草擬的西線戰役作戰計劃受到各方面的稱贊,他本人則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施利芬”。
他提出了壹個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為要點的現代作戰方案,以A集團軍群為主力,用集中的裝甲部隊通過綿長的馬奇諾防線所在的阿登山區,直插西北方向的沿岸,切斷在比利時和荷蘭作戰的敵軍主力,同增援部隊B集團軍壹起殲滅敵人。這壹計劃雖獲得龍德施泰特上將和坦克專家古德裏安的支持,陸軍總部卻拒絕采納,說該計劃太冒險。
1940年2月,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調往波美拉尼亞任新組建的第38軍軍長。希特勒之所以這樣幹,是因為曼施坦因提出的那個計劃正合他意。他壹方面把這壹計劃說成是自己提出的,另壹方面調開計劃的真正制定者,以免他分享計劃成功後的榮譽。當曼施坦因看到1940年5月10日的攻擊行動完全是按照他的基本構想在實施時,他自己已是局外之人了。
曼施坦因的第38軍配屬於克盧格的第4集團軍。他不斷請求出擊,以阻止敵軍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由於克盧格的猶豫不決,寶貴的時間都喪失了。
6月5日,曼施坦因轉移進攻方向。4天之後到達塞納河,6月19日到達盧瓦爾河,22日渡過該河。在前進中,曼施坦因經常位於各先遣支隊,使部隊受到他無畏精神的感召而奮勇前進。此前,曼施坦因於6月5日晉升為步兵將軍。7月25日獲騎士十字勛章。
1941年2月底,曼施坦因調任正在組建中的第56裝甲軍軍長,實現了他指揮壹支快速部隊的願望。
德蘇戰爭開始時,曼施坦因配屬於勒布元帥指揮下的北方集團軍群,預定從東普魯士向列寧格勒方向發起攻擊。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曼施坦因的裝甲軍壹直打到伊爾門湖西南方的索爾齊,並突破了蘇軍的包圍圈,救出被圍的第16集團軍。
9月16日,曼施坦因奉命接任因車禍喪命的南方集團軍群第11集團軍司令朔貝特的職務。該集團軍的任務是,壹方面把亞速海以北的蘇軍擊退至羅斯托夫,另壹方面同時攻占克裏米亞。為了遂行任務,為第11集團軍配屬了羅馬尼亞的第3集團軍。由於羅馬尼亞部隊缺乏戰鬥力,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極其困難,曼施坦因決定首先攻占克裏米亞。
盡管克裏米亞設有堅固的攻勢和地形復雜,曼施坦因仍然在9月26日突破了蘇軍幾處前哨陣地。10月28日,經過激戰,蘇軍的第二道封鎖線被突破。11月16日,除塞瓦斯托波爾外,克裏米亞其它地區均落入德軍之手。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晉升曼施坦因為上將。此時,蘇軍在刻赤和費奧多西亞強行登陸成功,嚴重威脅著德軍後方。激戰之後,蘇軍終被擊退。第11集團軍總***使用了1個裝甲師、5個德國步兵師和2個羅馬尼亞師,就殲滅了***有26個師的兩個集團軍,俘敵17萬,繳獲敵炮約1200門、坦克250輛。曼施坦因在裏希特霍芬空軍上將的第8航空軍的協同下,贏得了壹次印象深刻的勝利。
6月7日,德軍集中火力炮擊塞瓦斯托波爾。在不停的炮擊和第8航空軍的轟炸之下,這個位置異常險要、陣地構築堪稱固若金湯的要塞所有工事都被炸毀,守軍的抵抗也先後崩潰。7月1日,曼施坦因受到希特勒的電報嘉獎並晉升元帥。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被攻克後,曼施坦因趁部隊短期休整之際應羅馬尼亞國家元首安東尼斯庫的邀請前往羅馬尼亞訪問,並在普雷迪亞爾接受了羅馬尼亞的最高榮譽勛章-“米哈伊爾勇士勛章”。當他於8月12日回到駐克裏米亞的司令部時,他接到希特勒要他率部北上攻打列寧格勒的命令。
希特勒攻擊和圍困列寧格勒的願望最後化為泡影後。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調任位於斯大林格勒兩翼的頓河集團軍總司令,解救被圍的第6集團軍。當時,情況已經相當嚴重。尤其不幸的是,希特勒因同李斯特元帥意見分歧而把這個指揮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總司令免了職,由他自己來兼任總司令。在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之間出現了壹個寬約300公裏的缺口。當優勢的蘇軍部隊突破B集團軍,並將掩護第6集團軍的羅馬尼亞和意大利部隊各軍團擊潰後,第6集團軍即陷入重圍。該集團軍司令鮑盧斯將軍曾壹再請求突圍,被希特勒置之不理,致使鮑盧斯及其所部壹起被蘇軍俘虜。
解救第6集團軍的行動失敗後,強大的蘇軍部隊已把B集團軍群所屬防守頓河的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部隊擊潰,企圖切斷位於哈爾科夫以南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所屬各師的退路。情況十分危急,希特勒被迫命令撤退。於是,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又擔負起壹項雙重任務:既要掩護撤退,警戒頓河和頓涅茨河的各個渡口,又要解除蘇軍在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地區對於B集團軍群的威脅。
1943年2月,由A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各壹部編成了壹個新的南方集團軍群歸曼施坦因指揮。該集團軍群要在由亞速海到哈爾科夫的700公裏長的正面上實施攻勢防禦,任務相當艱巨。3月14日,經過艱苦奮戰,德軍戰線恢復到9個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獲得櫟樹葉騎士十字勛章。
在這以後的庫爾斯克弧形地帶的戰役中,由於盟軍登陸西西裏島,德軍被迫停止攻擊而後撤。戰役的主動權已操在蘇軍部隊手中,德軍疲憊不堪,傷亡慘重。盡管如此,曼施坦因在極力排除希特勒對集團軍指揮的幹擾的同時,曾成功地擊退過蘇軍在米烏斯河戰線的攻勢,並守住了頓涅茨河谷,並成功地建立了壹條從基輔到查波羅什的新戰線,從那裏向南又同位於克裏米亞的A集團軍群取得了聯系。
1943年10月,蘇軍在基輔和第涅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附近突入了德軍戰線的縱深地帶。新編第6集團軍被迫北撤;第4裝甲集團軍的殘部也撤至波蘭邊境。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團軍總司令克萊斯特元帥被召到上薩爾茨堡。希特勒在給他們佩上雙劍櫟樹葉勛章的同時免去了他們的職務。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國人俘虜,四年後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監禁在韋爾監獄。1952年因為健康狀況即被釋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壹生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擔任聯邦德國壹個組織的顧問,同戰時德國的西方敵人壹起對付蘇聯的威脅。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於西德巴伐利亞州,享年8歲。
總評:英國人認為:曼施坦因出身貴族,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早年是壹個優秀的參謀軍官,對戰術,戰役,戰略都有自己比較成熟的觀念,由於參與制定了進攻法國等完善的作戰方案,他在德國享有“偉大戰略家”的聲譽是說得過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戰略和軍事思想上的貢獻並不引人註目。在壹戰時期,曼施坦因只獲得有限的作戰經驗,從本質上講,他壹直是壹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壹個軍事技術大發展的時期,他能夠提起的貢獻只有“突擊炮”。值得研究的是,從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進行了15個月的艱苦作戰,他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從頓河草原退到加裏西亞,仍能保持比較完整的戰鬥力,的確是壹個奇跡,所以在德國所有的高級將領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戰指揮官,但是這個“最有成就”不能理解為唯壹,因為他與古德裏安,霍斯,李萊斯相比,大概處於同壹個檔次。
美國人認為:曼施坦因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優秀的野戰部隊司令。
“沙漠之狐”——隆美爾
隆美爾是二戰中德國最著名的將領,稍對世界軍事史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他那個著名的綽號——“沙漠之狐”。由於他在北非沙漠戰場的壹系列驚人戰績和德國媒體和盟國媒體的瘋狂宣傳,他在世時就已成為壹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人和德國人崇拜的偶像。
隆美爾-埃爾溫(1891-1944)曾經參加過第壹次世界大戰。1918年,德國十壹月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他任警衛連連長。從1919年起,他歷任連長、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等職。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師師長,參加了對法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對作戰經過作了詳細的日記,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為後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依據。
隆美爾出生在德國南部海登姆市壹個中學校長家庭。1910年中學畢業後從軍,入但澤皇家軍官候補學校學習。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任連長,先後獲得3枚十字勛章。壹戰後,歷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等職,因著有《步兵進攻》壹書面引起希特勒的重視。1938年調任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曾陪同希待勒巡視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隆美爾作為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指揮官之壹,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為第7裝甲師師長,並贈給《我的奮鬥》壹書。5~6月間,在德軍閃擊西歐的侵略戰爭中,隆美爾指揮裝甲第7師沖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時,接著是阿拉斯、索姆,最後直搗法國西海岸,被法國人稱之為“魔鬼之師”。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壹敗塗地的意大利軍隊。他到達北非的黎波裏前線後,立即作了壹次偵察飛行,得出了“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的結論。於是他便改變“固守防線”的命令,指揮他的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英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德軍直逼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隆美爾因此名聲大振,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並被晉升為元帥。後來,德軍主力被牽制在蘇德戰場,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線,致使隆美爾不得不停止進攻而在阿萊曼進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爾以其僅有的5萬軍隊和550輛坦克在阿萊曼地區抗擊蒙哥馬利的19.5萬軍隊和1029輛坦克,終因寡不敵眾而慘遭失敗。1943年3月,隆美爾奉召回德國大本營。同年7月,調任駐北意大利的陸軍“B”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陸軍“B”集團軍群在法國組織防禦,指揮諾曼底抗登陸戰役。隨後,德國發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爾受到株連。1944年10月14日,由於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壹輛小轎車中服毒自盡,而對外宣布的消息,則是“隆美爾陸軍元帥在途中中風去世”。
希特勒獲悉隆美爾已死亡的消息給其夫人發來唁電,電報說:“妳丈夫的死給妳帶來巨大的損失,請接受我最誠摯的吊唁。隆美爾元帥的英名將永遠和北非英勇的戰役聯系在壹起。”
丘吉爾曾這樣評價隆美爾:“盡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準許我說他是個冷靜狡猾的敵人,壹位偉大的將軍”。
在西方軍界,稱他為“戰爭動物”,稱他指揮的裝甲師為“魔鬼師”。
德國非洲軍團的士兵把他們的首長稱作“沙漠之狐”。
"坦克怪傑"——古德裏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裏安1888年6月17日出身於壹個德國軍人家庭。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在通信兵、步兵和騎兵部隊任職。壹戰結束後,古德裏安開始探索裝甲兵理論,他的裝甲理論最初來自於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富勒等裝甲戰理論先驅們,他將他們的理論加以發展成具體的戰術公式,提出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坦克,實現戰役突破和包圍的嶄新戰術思想,並且訓練部隊運用武器將此戰術付諸實施。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德國開始擴軍備戰。不久,在壹次現代兵器發展表演會上,當古德裏安精心安排的小型裝甲部隊迅速通過主席臺時,希特勒面對這壯觀的軍容情不自禁的高呼起來“這就是我需要的東西!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的壹年,希特勒就提出了他的閃電戰理論,而古德裏安則為這壹戰爭理論提供了堅實的裝甲理論基礎。而他壹手創建和訓練的裝甲部隊更成了希特勒實現他閃電戰理論的物資基礎。所以利德爾.哈特評價道:“是古德裏安用他的裝甲思想和行動,幫助希特勒改寫了世界歷史”。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德國裝甲兵得到迅猛發展,古德裏安也連獲升遷,先後出任德軍第2裝甲師師長、第16裝甲軍軍長、機動兵總監等職。1938年10月,古德裏安獲晉陸軍二級上將軍銜。
1939年8月,古德裏安被任命為第19裝甲軍軍長,壹個月後就參加了波蘭戰役。他率領的第19裝甲軍作為德北方集團軍群的開路先鋒,在空軍配合下實施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德國僅用35天便置波蘭於死地。這是德軍裝甲部隊與空軍聯合作戰的理論第壹次用於戰爭實踐中。這種戰略戰術使西方目瞪口呆,不久在英美報刊上就出現了壹個新名詞——“閃擊戰”,並叫人談虎色變。
1940年5月10日,法國戰役打響,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再次作為攻擊前鋒,只用兩天時間穿越阿登山脈100多公裏長的峽谷,攻占色當。5月14日,古德裏安的3個裝甲師強渡馬斯河。之後他以每晝夜30—40公裏的速度向西推進。古德裏安所率裝甲軍的推進速度不但令聯軍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軍統帥部不安,他的上司曾兩度下令他暫停前進,但古德裏安不惜以辭職抗爭。禁令解出後,他的速度比以前還快。5月20日,他掃過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完成了壹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把北部法蘭西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5月24日,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已到達格拉夫林,離敦克爾克還有10英裏了,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壹線。兩支裝甲勁旅只須再努把力,即可將聯軍主力徹底消滅在濱海地區。然而就在這時,他們卻接到了元首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於是,古德裏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壹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戰後,身在戰俘營裏的古德裏安仍對希特勒那個“拆斷他裝甲部隊挺進矛頭”的命令耿耿於懷:“俘獲(英國遠征軍)大好機會卻給希特勒的神經質弄糟了”。1940年7月,古德裏安以其在法國戰役中的傑出表現被希特勒晉升為壹級陸軍上將。
1941年5月,古德裏安任第2裝甲兵團司令。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兵團與霍特的第3裝甲兵團做為中路德軍的兩支鐵拳,先後對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成功實施了鉗形包圍,殲滅了蘇軍大量有生力量。他與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兵團對基輔的合圍更是現代戰爭史上裝甲部隊成功突擊的典範戰例。1941年9月30日,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軍團首先拉開了“臺風”行動的序幕,在布良斯克圍殲了蘇布良斯克方面軍,直抵莫斯科城下,但俄羅斯嚴寒的冬天使他的攻勢銳減。12月4日,當氣溫降至零下52攝氏度時,德軍再也不能作戰了,古德裏安懷著壹顆沈重的心,他決定先撤退了,這是他那支所向無敵的裝甲兵團自從踏平波蘭以來的第壹次撤退。古德裏安也因這次擅自撤退而被希特勒免職。其後,隨著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節節失利,希特勒又起用他擔任裝甲兵總監和陸軍總參謀長。
1945年5月,古德裏安向美軍投降,作為戰俘被關押在紐倫堡監獄。蘇聯想起訴他的戰爭罪行,但西方盟國沒有接受。古德裏安被關押了3年後,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以古德裏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是戰爭的執行者,而沒有虐待戰俘和屠殺無辜平民的罪行,使其未列入戰爭罪犯,於1948年將其釋放。古德裏安獲釋後,仍壹如既往地迷戀坦克,經常同英美坦克專家就坦克問題交換意見。為揭示德國裝甲兵發展歷程,總結他指揮裝甲部隊的經驗,他撰寫了他的回憶錄《壹個士兵的回憶》和德國坦克部隊發展和戰術的專著《坦克——前進》(因他早亡而未能最終完成,由他的好友門澤爾將他生前所收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和編輯,並最終出版)。1954年5月14日,古德裏安因病而逝,享年66歲。他被後人稱為德國裝甲兵之父頓 另壹個就是隆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