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鹽堿地種出的海水稻,口感難吃卻越種越多,國家為何要大力發展?

鹽堿地種出的海水稻,口感難吃卻越種越多,國家為何要大力發展?

鹽堿地種出的海水稻,口感難吃卻越種越多,國家大力發展的原因是海水稻可以改善我國的耕地土壤。

有專家進行過測算,壹塊鹽堿地如果連續種植15年海水稻,那麽它的鹽堿濃度能降到0.3%以下,這個鹽堿濃度已經和普通稻田沒什麽兩樣了。

鹽堿地壹直是我國的壹個重大難題,焦裕祿所在的蘭考縣就是因為黃河泛濫之後,在土裏留下了大量的鹽堿,之後土地上寸草不生,莊稼沒法種植人口大量流失。焦裕祿為蘭考縣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引入了泡桐樹,這種樹可以改善土壤的鹽堿濃度,海水稻的作用就和泡桐樹壹樣,不過它的優勢更加明顯。

泡桐樹的生長速度沒有海水稻快,對土壤鹽堿濃度的調節能力相對較弱。2022年4月份,我國已經有18個海水稻品種走向海外,它們通過了其他國家農業部的測試,就連阿富汗的戈壁中都種上了中國海水稻。

海水稻發展歷史介紹:

國外最早開展耐鹽水稻品種篩選和培育工作的是斯裏蘭卡,並於1939年培育出世界上第1個抗鹽水稻品種Pokkali。印度於1944—1945年制定了耐鹽水稻的雜交育種計劃。此後,巴西、日本、比利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開展了水稻的耐鹽性研究。

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於1975年實施了“國際水稻耐鹽觀察圃計劃”,壹些耐鹽品系在輕鹽漬化土壤(電導率4.2~7.7 mmhos/cm)上種植,產量比不耐鹽品系增加1.5 t/hm2。

我國東部沿海省份開展水稻耐鹽堿新品種選育工作較早,利用沿海地理位置,取得了壹定的進展。遼寧鹽堿地利用研究所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開展耐鹽堿水稻研究,在中國江河入海口發現野生耐鹽堿水稻不在少數,如在太湖流域發現韭菜黃、老黃稻等,廣東湛江入海口發現“海稻8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