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歷代中國古瓷器上龍紋有哪些特點

歷代中國古瓷器上龍紋有哪些特點

我國古代陶瓷上出現的龍紋,據考古證實,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龍是粗長的蛇身,爪為三趾,頭圓。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壹個屬於龍山文化早期的泥質褐陶盤。

盤內繪龍紋,形狀是蛇身,有麟片,頭小,目微張,上下顎長,舌細長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狀。這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龍紋。

商周時期龍紋形象主要表現在玉器、青銅器皿中。這時的龍紋大致分為二類。壹類是我們說的鱗蟲形態的龍,也即是“蛇體形”,身體像蛇,無肢爪,有壹首二體形,也有壹體二首形。

二裏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狀,頭也像如意頭,比新石器時代的要小,頭部多了兩個卷形角,這是龍角形成的第壹階段。

第二類獸體形龍紋,形狀是:張目,有肢有爪,身像獸體,尾巴卷轉。

春秋戰國至南北朝的龍紋,此時期龍紋瑰麗多姿,神人蛇龍的浪漫世界開始出現。這時的龍都是獸體,爪是三趾,細尾而卷,張大口,頭有角呈後卷狀。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此時龍的形象是:頭似牛首,有須,大耳,細長角對稱,蛇形體,有翼,腳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漢時期的龍紋有“珠聯壁合”之說。

漢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壹個分裂動蕩的時代,龍紋的裝飾藝術基本上還是繼承兩漢時代龍的形狀與特征,在龍的周圍往往襯以雲朵、花朵,使龍的形象顯得更加灑脫。

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都非常發達。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觀念,此時龍的特征是:身體是胖美健壯的蛇體;身上以斜方格組成網狀紋鱗片,代替了魚鱗片紋;前腿與身關節處長出細長翼。

整條龍的背脊帶鰭,龍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龍爪從過去的獸爪變為鳥形,爪甲繪成略彎的三角形,顯得鋒利有力;龍首的雙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顯加深,上顎較長,特別是上唇,長而往上翹起;眼睛從過去的圓眼、三角眼變為鳳眼。

五代龍紋,龍作獸狀,身體粗壯,身上為網狀魚鱗紋,頸細而長,尾似獅子尾,頭小口角深,張口,上下顎長,咀尖似鷹咀,頭有分叉雙角,四肢粗壯有力,三爪。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朝時期,龍紋少見,多為堆塑,捏塑,範印以及龍首壺等,而且此時的龍紋常常和人物,走獸,花鳥,花紋等堆塑組合使用,與道教,佛教相關聯,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遼朝時期,基本上以堆貼,捏塑,模印為主。龍紋經常會出現在定窯,耀州窯,吉州窯,龍泉窯等窯口。

宋代龍紋的特點是矯健雄奇,看似異常迅猛,龍犄角分叉較早,龍角曲度大,多雲紋環繞,龍嘴大張,露齒,吐舌,眼睛不明顯,龍發龍須均為幾縷,飄向腦後。

宋代龍鳳紋在宮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間則不得使用,特別是在定窯瓷器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元代龍紋特色很鮮明,元龍紋龍形蜿蜒細長如蛇,頭比身軀小,頭呈扁長形,上頭鼻梁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兩種。

平整行鼻尖兩側有龍須,但是很短,尖挺形則無。

龍光頭無發或者有幾縷飄在腦脖處。

龍張口,露齒,吐舌,額頭高凸,兩眼凝視前方,角和發朝向後方,龍角與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狀如火舌,四足肌肉結實,關節彎曲,爪張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見。尾部漸細而尖,也有少數火焰狀尾,壹部分龍紋腹部呈環節狀,猶如蛇腹,鱗片有多呈魚鱗狀,網格狀,胸部和身軀間繪有火焰狀條帶紋。雙龍戲珠紋珠子比較小。

五爪的

明朝的龍紋是在元朝的基礎上發展的,其總體的特征是龍的形態整體看起剛烈兇猛,龍紋極具威嚴之氣,散發出濃重的皇家氣息。龍爪呈風火輪狀,五趾間距幾乎相等,第壹趾與第二趾呈蟹鉗狀,後四爪同向。龍鼻多數上翹,特別是表現在夔龍上,夔龍鼻高翹並且翻轉。

龍發明顯,有壹簇清晰可量的長豎發,狀如火焰,有的傾斜,但是很僵硬。鼻端有兩根龍須飄揚,少數龍的龍睫毛比較明顯,並且上揚。龍眼睛漸漸的清晰起來。龍嘴壹般,上顎要長於下顎,俗稱豬嘴,龍大多是尖尾,並且五爪龍居多。前期多數龍紋的龍角描畫模糊。

明代早期:龍身比元代要粗大,龍爪如鷹爪雄健有力。龍爪最有特色,猶如鷹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紙背之感。在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上,龍紋題材非常廣泛,不僅有獨龍、雙龍,還有九龍、十龍、團龍等,這些龍在海水中上下翻騰,氣勢磅礴。

明代中期:目光呆滯溫馴得像寵物。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明朝政治日趨混亂和黑暗,統治階級糜財無度,社會矛盾激化,內憂外患層出不窮。

明代晚期:龍紋簡化用筆草率馬虎。這壹段的歷史情況是,嘉靖、隆慶、萬歷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頗有中興之勢,可惜好景不長。這段時期,龍紋在瓷器上,以嘉靖、萬歷時期為代表,早期尚能屬陽剛之形,後期則屬陰柔之態,龍身更細長,龍首變小,上顎伸出。龍紋簡化多以平塗方式渲染,用筆草率馬虎的程度歷史上罕見。

進入清朝,清朝的龍紋整體特征比較秀美,端莊。龍頭的龍發增多,長披發或者多簇短發。龍的睫毛形態多樣,不少被畫成倒竹葉形,龍身依然雄壯,但是更顯得平和,沒有明朝龍紋的那種威壓霸氣。

龍爪與明朝龍爪截然不同,第壹趾和其他四個龍趾距離較大,特別是第壹個和第二個,呈直線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銳,看起來特別有力道

龍的下顎普遍比上顎要長,鼻子也沒有明朝的那麽翹了,比較平整(夔龍紋和羽翼龍除外)。

龍身多為魚鱗片紋,並且腹部多有明顯的環節紋,形似蛇腹,飽滿充盈。

龍須大多數向兩側伸展,長且翻轉,乾隆以後,眼睫毛現象普遍。

龍身曲度大,題材有雲龍紋,龍鳳紋,雲濤龍紋,海水龍紋,蟠龍戲珠紋,雙龍搶珠紋等其中,蟠龍戲珠紋和雙龍搶珠紋在清代尤為盛行,與民間傳說“龍愛珠寶”相契合,寶珠壹般個體較大,狀如火球,尤如火珠。

清朝早期龍的形體和形態具有明朝的遺風,比較威嚴。瓷器上有壹些兇猛的老龍怒目而視,龍身健壯,頭骨高高隆起,毛發蓬松,勇猛雄健之態令人生畏。雍正時期瓷器上的龍紋,其栩栩如生之態也毫不遜色永樂、宣德。

乾隆時期,龍的神態變得和善,少了神聖不可侵犯之感,多見於鳳合畫,意為龍鳳呈祥,多二龍搶珠紋。乾隆晚期以後的龍,下顎低垂,狀似威嚴,但實則毫無神韻,感覺上只有壹個軀殼,已經沒有了龍的精髓。

清朝中晚期龍紋:狀似威嚴實則毫無神韻。當嘉慶爺從他父皇手中接過壹個千瘡百孔的大清帝國時,悲劇註定無法避免。這個時期的龍紋裝飾更多的是粗劣的繼承前朝,龍爪仿效康乾,龍趾更粗糙。

清朝中晚期大量出現在陶瓷器上龍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劃龍舟、比如嬰戲舞龍、龍穿花等,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失去神聖威嚴,至尊至上的皇權形象也逐漸式微。

清末的龍紋,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壯了,顯得腰硬,老態龍鐘,四肢無力。以前的龍盤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時盤曲少了,故腰體有硬直之感,體上的鱗片也不像前朝的壹片壹片繪上去,而是繪成網狀,再在其中加上小點。有的更粗糙得只繪網紋不加小點。龍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節清楚,此時的龍爪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沒有動的美感。 中國龍紋圖案各個時期的造型風格是承上啟下,代代相傳,每個時期都有新的發展和各自特點。我們鑒定的時候不要教條,應學習古人的創作構思、裝飾技巧、造型特點,開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