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挑柴來,鄉村冒炊煙
青山挑柴來,鄉村冒炊煙,竈堂烈火旺,大鍋飯菜香。母親巧手炒,兒子捅火紅。滿桌農家菜,村野皆飄香。
1.竈火燃柴木,煙囪裊裊煙
鄉村,炊煙裊裊。農家,飯菜飄香。向來,鄉村人家,大鍋大竈,燃柴做飯。米飯,蒸得熱氣騰騰,蔬菜鮮肉,炒得噴香四溢。這種做飯的方式,在我的家鄉玉溪,大概沿襲了上百年,上千年。
鄉村人家,每家每戶,都有竈臺壹壹工匠用磚土特別打造的大竈臺。竈臺,木蒸子,大瓷水缸,木碗櫃,四方木桌木凳,這些什物,就是農家廚房裏的擺設。簡單,淳樸。
鄉村人家,做飯炒菜都在竈臺進行。養豬人家,還要在大鐵鍋裏煮豬食。
壹般人家,每天做二頓飯:早飯,晚飯。有的人家,趁夜晚燒熱水洗臉泡腳,順帶做個簡單的晚餐,也在大竈臺進行。當然,我們鄉村人,不吃早點。或是忙,或是不夠富。
做飯的時候,每次,總要先把竈洞裏的柴火燃起,讓柴火烈烈,然後才蒸飯,炒菜,燒開水。
鍋洞裏燃火(升火),也不容易。先用松毛或茅草之類點燃,然後再加柴禾。好柴禾,才能使火焰燃燒猛烈,火光熊熊,火勢呼呼旺旺。反之,不好的柴禾,火力不足,或是火壹會燃壹會熄,那煮出的飯是夾生飯,炒出的菜半生半熟。
所以,要使飯香,菜有味,就得有好柴木。
做壹餐飯菜,要燒不少柴木,壹天二餐三餐,壹年三百多天,需要多少柴禾啊!
所以,農家人,總要去找柴木,去找燒柴。哪裏找柴木?當然是大山中,樹林裏,森林裏了。
鄉村裏的人,都要上山挑柴。可以說,八十年代前,在我的鄉村,幾乎每壹個人,都要不斷地上山挑柴,每壹個人,都有上山挑柴的許多許多經歷。
因為,田地裏的莊稼枝稈:稻草,麥草,油菜稈,包谷稈等,既不夠做飯燒火用,又火力不夠勁不耐燒。最好的柴火,在大山裏。最好的柴木,是山林裏的各種樹幹樹枝……
2.做為農家兒,我有許多許多上山挑柴的經歷
上山找柴,最好的季節就是冬季。大家知道,冬季樹木枝枯葉落,山林裏有大量的死樹枯枝。這種死樹枯枝,不僅是最好的燒柴,而且砍伐不會被守山人責罵毆打。還有,冬季的灌木水份少,重量輕,人們可以多挑柴木。
因此,有經驗的農民們,總是在冬季備好家裏壹年燒的柴木。我,我的夥伴們,整個寒假,每壹年的寒假,幾乎每天,都是上山挑柴,挑柴……
我什麽時候開始上山找柴?具體年齡我已經記不清了。我的村莊是壹個依山的村莊,距山崗不過壹裏多的路程。所以,山對於我,可以說太熟悉了。大概我初記事,就認知了山,我剛會走會跑,就到山腳下玩。
我最早上山找柴木,當然是跟隨母親去;而且,是在母親的強制下去。
六七歲吧!我背著竹簍,手拿鐮刀,壹跳壹跳地跟在母親身後,登上不遠處的山頭。能幹的母親利索地砍到壹大捆好柴木;而幼小的我,只會擼壹些松樹上脫落的,金黃色的松毛,拾壹些松樹上掉下的,裂開口的幹幹的松球(松樹果殼),或是撿些枯枝殘根。這樣,母親壹大擔柴木,我背滿滿壹簍柴禾,我們高高興興回家……
3.整個寒假,我們鄉村夥伴,幾乎每天上山挑柴
十壹二歲,我,就成為上山挑柴木的男子漢。我們村裏,像我這樣的小男子漢可多了;尤其,村裏的小姑娘,上山挑柴的力氣與勇氣,壹點不遜男子。村後十幾裏之內的山林山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論高聳入雲的山峰,還是懸崖峭壁的山箐,我們都攀登,我們都踏遍;而且,每人肩挑五六十公斤的柴木。
當年,傍晚的曬場上,玩夠跳夠聊夠的幾個合拍合心的夥伴壹聲約:上山挑柴,回家準備。
於是,夥伴們分頭回家準備,把扁擔棕繩理好。當然,得把鋼制砍刀,或是鋼斧,拿到院子中央的礳石上,礳得刀刃又堅又礪,銀光閃閃。
早晨,壹聲雞叫,我迅速爬下床,穿上補丁衣服。扛起綁好繩的扁擔,手拿砍刀。當然,不忘背上裝滿水的軍用水壺,以及晚上母親為我準備好的麥餅。
我快速穿梭在胡接巷,李接巷,蔡接巷幾個夥伴家裏。夥伴們相會相聚,匆匆出發。
天色朦朧中,五六個男女小夥伴,披著星星戴著月亮,踏著冰霜,有說有笑,快速地攀登在山坡上……
3.陡峭的“竹幹坡”,我們壹口氣攀上
村背靠的綿綿群山,就是我們挑柴木的戰場。群山之中,有著名的:“竹幹坡,龍箐,和尚寺,尖山,十二彎,中山,以及大黑山裏的長嶺山谷……”
這些以山中奇葩平壩村為圓點的輻射山脈山谷,就是我們村裏人最愛去,常常去,找柴木最好的幾處地方。
但是,要到達這些地方,我們得爬過壹坡又壹坡,翻越壹山又壹山,走過壹條條崎嶇的羊腸山路,跨過壹條條大大小小的山澗箐河……
從山腳攀登,首先要攀越第壹座聳立在村背面的蔡接大山。坡度四五十度,坡路彎彎曲曲,碎石遍地,滿是冰霜,路面又濕又滑。
爬過大紅山,跨過爛破箐,直奔大平灘。壹個小時左右的快速爬走,終於登上第壹座山峰之頂。
隨後到達龔接山李接山。下坡,不停地在曲曲小道上下坡。大概兩公裏山路,走到山箐溝河。
站在山箐濕地,舉目向大山望去,眼前的山路,就是陡峭的竹幹坡。
呵!這是雄偉的高山,這是非常陡峭的山坡,大概七八十度的陡峭,像壹條筆直的竹幹,賢立在人們眼前。
咬緊牙,攀登!攀登!這才顯英雄氣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