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畢加索的畫好在什麽地方?看起來根本不像畫還很扭曲看著就不舒服,為什麽還那麽多人說很好

畢加索的畫好在什麽地方?看起來根本不像畫還很扭曲看著就不舒服,為什麽還那麽多人說很好

以下內容來至知乎:

首先,明確幾點:

1、 對於美術作品,哪怕是再經典的,被評論家,美術史家奉為大師傑作的作品。妳同樣可以認為是不美的。這毫無問題,審美本就是壹個主觀的東西。但,妳不能因此否認他的價值,更不能就不允許其他人認為它美。因為他們可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結合了更多地東西來看。

2、 藝術史上有許多形式上的探索。這些形式上的探索猶如晶瑩的浪花,美麗但也許短暫,底下的海水才是主流。他們的價值不在於徹底推翻主流、推翻古典、取而代之,而是告訴妳,藝術還能這樣。形式還能這樣探索,這種形式探索到極致是這樣的。而壹直以來,傳統也被保存在審美影響之中,從未被拋棄。只是,十九世紀末以來,受達爾文進化論影響,人們認為社會壹定要進步,壹定要創新,這就導致形體的過得地誇張,導致藝術邊界的模糊。忽略了主體,好像大眾喜歡的就是庸俗的,小眾的就是前衛的,這是錯誤的。他們探索的是有價值的,但不意味著藝術的主流。其實到現在,在畫廊裏,老百姓看得最多的還是架上畫,經典的。現代的畫廊可能壹會兒就看完了,的確他們有時是不會令人花很長的時間去沈思,因為是高度形式的。不過,他們還是有價值的,可以認為不美,但不能簡單否定。

3、 我們如今所看到的藝術史,特別是現代藝術,特別突出了那些形式上的探索、革新、反傳統。而且,對於壹個藝術家,往往最被常提及的是那段反傳統的、創新的時期,其他往往被忽略。其實,有許多藝術家,早期的作品也很傳統(因為往往接受學院派訓練)而後期,也有不少藝術家回歸傳統。所以,我們印象中對壹個藝術家的形象往往是不完整的。可能只是他壹個特定時期的特定的壹些作品而已。

接下來看畢加索。

先給個定位:

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對繪畫的解放,對形式的打破,他與馬蒂斯壹樣,是真正的大師。

畢加索自然不會是壹出生就探索“立體主義”的。

他說過這樣壹句話:

十三歲的時候,就能畫的像拉斐爾,但到70歲時,才能畫得像個孩子。

(壹些作品的圖片我暫時沒有找到,抱歉!以後找到會補上,但目測比較困難,如果有知友有的畫可以告訴我。)

畢加索的創作生涯也是在不斷地探索,或者用他自己的畫來說,是在發現。

從具有哥特風格的格列柯風格,到古典風格,再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尤其是塞尚的影響,最終在變化和融匯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種風格的關鍵因素,即是如何處理畫面空間的問題。

我們來簡單梳理壹下藝術史上繪畫空間表現的變革。記得張公子在回答中提到過,早期的西方藝術和東方藝術壹樣,看起來都不那麽寫實,原因在於不重視透視與光影。而西方繪畫是如何改變的呢?

1413年,布魯內萊斯基進行了透視法實驗。1425年,馬薩喬的《聖三位壹體》是較早運用透視法的範例。

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被運用的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自然。

拉斐爾《用雅典學院》

巴洛克時期,則越來越強調宏大強烈的縱深效果。

這種對透視的追求,到了達維特時,大聲了改變。如《賀拉斯三兄弟之盟》《蘇格拉底之死》 有意識的對三度空間加以了限制,開始強調畫面的二維屬性。

在畫面空間觀念的演化中“三維幻覺的立體”與“二維實際的繪畫表現”壹直是壹對矛盾。

現代最富盛名的批評家之壹格林伯格則說:現代的西方繪畫,就是不斷走向平面的過程。

那麽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到底對畫面空間做出了哪些探索?

先看壹下美術史上給畢加索創作進行的分期:

藍色時期(1901-1904)

因為貧窮,生活拮據。畫面主調為藍色,基調憂傷。如作品:《生命》《悲劇》《女人和烏鴉》

-

玫瑰紅時期(1905-1906)

這壹時期有人認為是他生活好轉,作品售出,受到認可,心情變好。也有人認為是當時他經常出入於馬戲團,馬戲團內部就是這樣的艷麗裝潢。《母與子》《馬戲團的壹家人》

-

分析的立體主義(1907-1911

)與勃拉克的接觸,受塞尚的影響,已經基本探索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最飽受爭議的作品《亞維農少女》。妳很難認為這就是美的,但他的確做出了前無古人的探索與嘗試,實為與文藝復興後奠定的寫實主義傳統的徹底割裂。

綜合的立體主義(1912-1914) 采用collage,拼貼手法。把壹些文字、字母放進去。因為壹味的碎散物象會脫離現實,於是將現實中的東西放進去。作品比如《吉他》。這時已經走到了抽象的邊緣。(真正邁出抽象壹步的是康定斯基)

而事實上,畢加索壹直活到1973年,基本跨越了整個20世紀的美術探索,這也是他影響極其深遠的原因之壹。

其實很容易發現,成熟時期畢加索作品的特點:物象是幾何體,進行了概括與抽象畫面空間沒有了三度空間的效果,沒有透視,不再按完美的人體比例。甚至,視點是遊移不確定的。其實這些特點在塞尚的作品中也有體現,但畢加索將其創新並發揮到了極致。

參考《藝術的故事》,試舉《小提琴與葡萄》壹例:

這是畢加索1912年的作品,也就是在綜合的立體主義時期創作的,風格已經很成熟。

其實,我壹直很想說,畢加索的畫室胡來嗎?顯然不是。他的畫看起來似乎很亂,像壹堆碎片,然而事實上,他的作品卻反映了另壹種真實!

沒錯,存在於妳腦海中的真實。

大家可以想壹想,平時我們在腦海中隨意想起壹件物品,我們是能很完整的想到它的所有細節,同時出現在腦海中,構成壹個完整的形象。還是只是想起壹些最有特點的地方,而這些有特點的地方,可能有的是俯視看的,有的是從正面看的,有的是從側面看的,但他們同時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裏,就構成了我們印象裏的這件物品。

就拿這幅《小提琴與葡萄》來說:

提琴的渦卷形的頭部明顯是從側面看,但主體又是正面看,琴弦和弓不在固定位置,而邊緣的弧度也被誇大了。這乍看之下很不規則,但實際上,我們在想象壹件物品時,恰恰就是這樣的。我們會想到側面的渦卷形頭部,因為從正面看它別無二致,我們會想到彎曲的邊緣,以往內我們根本無法正確估計它的弧度。

畢加索的作品,實際上用幾塊平面片斷在觀眾的心目中構成了壹把可感可即的小提琴的實體形象,甚至可以說,探索發現了視覺與幻覺之間的關系。

而畢加索實際上真的是壹個想象力極豐富,對形式極其敏感的藝術家。他的壹些雕塑作品受到非洲藝術影響,形式高度概括,富有感染力。還有壹些鑄鐵的雕塑甚至影響到構成主義。

大家看這樣壹個簡單作品,只是自行車的兩個零部件,但就是如此傳神,也並不是那麽容易就能想到的。

圖片復制不過來,給妳網址:/question/1993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