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七大痛點怎麽破
壹直以來,生鮮電商和其他行業的電商壹樣,都有平臺和自營之分,資源豐富者多選自營與平臺兼有、平臺為重,而資源適中者往往會在平臺和自營間搖擺不定。但做平臺和做自營均面臨著資源和能力挑戰。
做平臺意味著要承擔平臺引流、商戶招募、活動組織和平臺管理等相關職能,邀請知名生鮮電商品牌和線下特色生鮮品牌等成為重中之重;而自營意味著強化生鮮產品供給、自有品牌打造、客戶關系維護等關鍵環節,並要有持續的用戶體驗經營、閃亮的電商品牌打造等。易觀認為,做平臺電商要求會更高,對其品牌招商能力、線下推廣能力、平臺引流能力等要求較高。
選擇何種經營模式,不僅要對企業自身的資源進行全面盤整,更要對企業發展戰略進行系統梳理。
突破方向:
1.審慎評估自己的經營優劣勢,選擇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同時即使是選擇自營模式也要強化與其他經營商戶的合作,眾人拾柴火焰高;
2.前期先做會員社區,通過美食互動、烹飪指導等強化會員黏性,根據會員的產品需求類型、用餐類型等來深入考慮選擇何種模式,產品相對集中、自己可以滿足時就盡量選擇自營模式,品類多樣、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時可以選取平臺經營模式。
痛點二:銷售痛點——客單價高且購買頻率不穩定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目前生鮮電商消費者更多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消費者以22~35歲女性居多,網購經驗豐富,對生鮮產品關註度高,購買的品類多集中在水果、凈菜等。為保證新鮮度,壹般消費者壹次性購買3天的消費量。易觀認為,由於物流配送費用高,多數平臺需要消費99元才能免配送費,這壹門檻直接導致生鮮電商的客單價高,同時也帶來了購買頻率不穩定的無奈。
如此壹來,使得電商巨頭在生鮮網購拓展中極富競爭力,生鮮產品購買往往和其他產品購買壹起發生,這也是天貓、京東生鮮購買率比較高的原因之壹。
突破方向:
1.向廚房美食平臺方向發展,改變單壹銷售食材的辦法,提供更多的廚房美食套餐,提供組合式菜品半成品;
2.根據用戶的食用場景、食用人數、食用金額等提供“定制式套餐”,因客戶定制,減少標準菜品的供給;
3.賣“會員預售卡”,提前讓客戶根據訂購期限、大致菜品等進行選擇,提前收到訂購費用,圈住客戶銷售。
痛點三:視覺痛點——視覺感觸雷同且弱
不可否認,網絡圖片價值傳遞和線下實物呈現存在差距。生鮮是僅次於化妝品、服裝等“秀圖片”行業之後屈指可數的“圖片迷”行業,消費者的看重、生鮮電商品牌的重視,使其圖片質量高、吸引人;生鮮電商的圖片往往比較高清,展現高自然感、高新鮮度,而實際用戶收到的產品卻不是這樣,密封的包裝、層層的節點運輸和食材水分流失,這些都使實物發生損耗,實物的現場品質感、新鮮感等自然大打折扣,實物和圖片的差距給用戶的視覺痛感比較強。
此外,食材食用指導和實際操作往往脫節。易觀認為,壹般生鮮電商可劃分為講產品、講需求和訴情懷三個階段,現在的生鮮電商在賣產品之外更增添了食用場景、烹飪介紹等,旨在為消費者提供集食材購買、食用指導、烹飪服務等於壹體的服務;而實際上用戶由於自身素質有限、專業能力有限、烹飪時間有限,未必能全面理解烹飪食用指導,指導方法和實際操作成為“兩張皮”,離“高價值的用戶體驗”還有差距。
突破方向:
1.有壹說壹,實物怎樣就表現怎樣,真誠地傳遞菜品價值,相信消費者是可以判斷的;
2.以菜譜來統籌生鮮產品銷售,先提供優質菜譜、烹飪指導等,再提供優質菜品銷售等,這樣以菜譜帶動菜品銷售,自然水到渠成。
痛點四:配送痛點——難熬的“最後壹公裏”
冷鏈物流是永遠的痛。生鮮產品需要從倉庫到用戶家的全程冷鏈運輸,而目前冷鏈運輸成本高、倉儲費用高、區域分銷冷藏點建設難度大,這也導致了生鮮產品冷藏冷凍成本高等特點。
易觀認為,除了冷鏈物流以外,還有“最後壹公裏”的瓶頸。所謂“最後壹公裏”,是指從區域冷藏點到用戶家的過程,要求對產品進行分區溫度控制,日用品、冷藏品和冷凍品等的包裝要求、溫控要求各有不同,這對生鮮電商來說是壹個不小的挑戰。
突破方向:
1.引入資本,和國內外物流資本合作,***同投資建設區域性冷藏冷凍倉庫及支線冷鏈物流設施;
2.同冷鏈物流企業合作,雙方***同組建區域性生鮮電商公司,以股份合作、合資經營等方式***同經營;
3.創建內部物流孵化器,由公司出資控股、優秀員工個人出資參股,***同投資經營區域性冷藏冷凍倉儲中心,既實現員工自主創業,又推動了公司冷鏈物流發展。
痛點五:體驗痛點——消費者線下體驗薄弱
生鮮電商面臨著線下實體店價格低、購買便利、店面可感觸、產品可視等方面的競爭,這些構成了用戶全方位體驗,也對生鮮電商形成了強有力沖擊,線上線下存在壹定的競爭關系,可替代性太強。
但是生鮮電商線下體驗比較弱,用戶參與度低。易觀認為,目前生鮮電商將更好的資源集中於打造良好的線上購買、瀏覽體驗等,對線下體驗店等關註度不高,線上線下聯合營銷的能力還未形成,其線下體驗比較弱,用戶參與度更低。
突破方向:
1.強化用戶線上瀏覽下單體驗,優化頁面UI體驗,針對消費者咨詢的采摘時節、產品特色、配送時效等進行詳盡解答,提供壹鍵下單等流暢體驗;
2.積極推行O2O模式,讓消費者在網絡下單的同時,也能到實體店購買,或在線下自提點提貨,或是在品牌體驗店感受品牌及產品特色,強化與用戶的溝通互動。
痛點六:供應痛點——後臺資源整合的高難度
首先,供應鏈系統支撐尚需整合。水果、蔬菜等往往季節性比較強,產地資源有限、產量有限,生鮮電商需要優秀的供應鏈系統支撐,保證貨源供應、保證產品質量、保證持續供給。生鮮電商需要更多的合作產地、合作農戶等,而如何保證持續合作、保證合作產品等是生鮮電商重點關註的問題,供應鏈整合尚需時日。
其次,給用戶的烹飪指導和消費指引整合難度高。目前,生鮮電商如美味七七、京東生鮮等正在強化烹飪指引、美食指導等服務,旨在通過更加全面的食材食用、烹飪指導等服務增強消費者黏性,讓用戶能夠持續光顧。而此種整合需要收集烹飪內容、統籌烹飪指導、編撰服務指導等,這些對生鮮電商的人才配置、團隊安排等要求較高,整合難度也大。
突破方向:
1.強化對生產基地、核心農戶等的生產管控,與之開展合資經營、合作拓展、***同研發等活動,使生產供應鏈更加牢靠;
2.推行生鮮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規範化和專業化,使產品生產程序更加合理,菜品如何種、如何收、如何檢測等均有各自的標準,使供應日益標準化、專業化。
痛點七:發展痛點——小區域經營明顯難擴張
易觀認為,當前還是區域型生鮮電商唱主角。生鮮電商仍集中在上海、廣州、北京等發達城市,其生鮮網購消費基數大,消費者對生鮮網購的接受度比較高,在線購買生鮮食材的消費習慣日益形成。
各生鮮電商區域化運作特征明顯,聚焦區域消費者生鮮消費,關註生鮮區域化重度經營。而跨區域拓展困難多。生鮮電商物流配送存在“最優配送半徑”,跨區域配送難度高,各區域生鮮消費差異大,生鮮電商跨區域拓展尚需時日;等跨區域冷鏈物流發展成熟,“最後壹公裏”得到初步解決,生鮮產品供應可以持續穩定,生鮮關聯服務獲得認可,相信生鮮電商跨區域拓展才會大行其道,成功率才會更高。
突破方向:
1.和資本聯手,以收購、兼並、合資等方式收購當地已經做得較好的生鮮電商品牌,打造全國化的“生鮮資本旗艦”;
2.提升標準化菜品、常溫菜品等銷售比例,減少對冷鏈物流的依賴程度,助力跨區域拓展;
3.強化品牌社群黏性,積極發展廚房美食會員,開展美食探討、烹飪互動和服務指引等,推進美食社群建設,以“高密度會員”推進線上銷售額提升、助力線下跨區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