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樺的故事
2002年8月17日,“小英雄雨來”之“父”————81歲的作家管樺在唐山病逝。送別管老,筆者走進他的家鄉豐潤三女河鄉女過莊村———
他愛吃家鄉的飯菜
他與鄉親結下深厚的情誼
“女過莊,我來到人世上的第壹個旅店,這個河北省豐潤縣的普通村莊是美麗的……”上世紀80年代末管樺曾這樣回憶說。
他與故鄉有著割舍不斷的感情。同村的朱天晴老人說,管樺50年代舉家遷回女過莊,在這裏體驗生活。妻子李婉當上村辦小學的校長,管樺和鄉親們***同在田間勞作。閑暇時他寫下《葛梅》等壹批膾炙人口的佳作。豐潤政協委員韓少勛說:“管老每次出書,都要先給鄉親們每人送上壹本,大家都喜歡他的書。”
後來,盡管管樺搬回北京,但仍每年回家鄉兩三次,住上壹段時間。他拎上東西,走村串戶拜望長輩和老人。有的老人意識遲鈍,他總是報上自己的乳名:“我是大順啊!大順回家了!”朱天晴說:“那麽大的人物,沒壹點架子,特別厚道。好人啊!”
村裏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只要管樺知道,總要幫上壹把。在他家老宅斜對面住的楊淑芝患病,他出錢幫助診治,後來每次見面都要詢問病情;朱學臣家孩子多,生活困難,他送去1000元解急;53歲的朱天武告訴筆者,1958年他母親得了重病,是管老從北京抓來藥救了壹條命。就在十幾天前,管老和他壹起吃飯,還講“忠厚傳家久”,愛國,愛黨……
今年7月,管樺用畫竹的錢建造的“有竹人家”落成。這是壹幢二層小樓,從窗子能看到平原上壹望無垠的高粱地。管樺和夫人親手栽下的30多株月季開得正艷,壹畦壹畦的茴香、胡蘿蔔、西紅柿長勢喜人。住對門的村民陳敬芝說:“管老7月23日剛從北京來此居住。他和我們說,院中的菜妳們隨便吃,咱們是壹家人啊。”
管樺愛吃家鄉的玉米餅子和棒子?粥,喜歡冀東平原的高粱地。家鄉人有個說法,傳唱了幾代人的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就是管樺在家鄉的柴火垛上創作的。
字畫有價,情誼無價
管樺善畫竹,“管家竹”在國畫市場千金難求。可對家鄉人來說,“管家竹”卻沒有那麽難求。今年7月管樺回鄉,得知村民朱天武的兒子已結婚,管老“抱怨”說:“怎麽不給我個信兒?我得給孩子送件禮物。”他專門用朱砂畫了壹幅紅竹送給新人。
管樺去世前5天,他把村民楊淑芝叫到家中,壹邊關切地詢問她的病情,壹邊拿出幅竹子送給她做紀念。楊淑芝清楚地記得,這是管老給他們夫妻的第六張畫。商賈富豪求畫常常碰壁,鄉親們要畫管樺卻從不拒絕。
家鄉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
前兩年,當管樺得知村裏打算重新安葬38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烈士時,他拿出2000元為烈士購置墓碑,並親自撰寫碑文。為讓孩子們記住過去,他積極倡議在豐潤建成小英雄雨來紀念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們回憶說,女過莊村北的壹條小河受到工業汙染,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管樺出面呼籲治理;家鄉的?陽酒欲打出品牌,他幫助出謀劃策,並聯系紅學家題字,這便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曹雪芹家酒”……他把家鄉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早在十幾年前,當豐潤第壹家書畫裝裱店“大和齋”開業時,管樺和陳大遠先生從北京趕回家鄉,熱情贊美“這支報春的梅花”,並邀請全國壹些知名畫家來現場作畫助興。他殷切希望家鄉書畫裝裱業能重振明清時代的輝煌。如今,豐潤的書畫裝裱店已發展到近30家,形成了輻射整個唐山的規模。
管樺關註著家鄉文學新人的成長。當作家關仁山還是壹名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時,管老曾送他八個字“熱愛鄉土,紮根生活”。從那以後,關仁山掛職鄉鎮幹部,在基層體驗生活,並逐漸成長為壹名真正的作家。關仁山說,今年五壹,管老得知他正潛心創作反映農村改革20年歷程的長篇小說《天高地厚》時,非常高興,叮囑他說;“這個題目不錯。壹定要真實記錄中國農民的命運。”作家、學者王家惠從研究曹雪芹起步,是管老把他引見給紅學家周汝昌先生,並竭力向社會推介家鄉這位紅學新人。當王家惠著手創作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時,管老和他把酒長談,談紅學,談曹雪芹……
“有竹人家”院中,管樺從北京移栽來的竹苗青翠欲滴,亭亭玉立。村民韓進利說,管老說過,明年要把這裏全部種上竹子。這個願望我們壹定替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