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河的夾河
外夾河原名大沽河,位於福山城東南,是福山的主要河流,下遊與清洋河(內夾河)並流似夾,並為芝罘與福山的界河。《漢書·地理誌》稱其為“丹水”,《中國歷史地圖系》亦標識為“丹水”。後因與萊西縣大沽河重名而更名為大沽夾河。
大沽夾河有兩個源頭,壹為海陽郭城三海山,二為棲霞境內牙山南麓,於棲霞桃村鎮匯合,自南向北流經海陽、棲霞、牟平、萊山、芝罘、福山,經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流入黃海,全長75公裏。
大沽夾河歷史上被稱之為“害水”,因其河界屬“三不管”區域,遇汛澇之災兩岸百勝受盡其苦。新中國成立後,煙臺專署集中財力,組織海陽、棲霞、牟平、福山人民對其進行整治;1975至1976年,煙臺地區水利局再次組織四縣民工,對大沽夾河進行了大規模整治;1999至2000年,煙臺市政府組織四區(萊山、福山、芝罘和開發區)調撥財力物力人力,對南起回裏旺遠國防橋,北至入海口河段,再次進行了全面整治,主河道漿砌石護坡,裁彎取直,挖河清淤,集防洪與美化於壹體,成為市區壹道靚麗的風景線。 內夾河位於福山城中、東部,舊稱清陽河。《漢書·地理誌》稱“聲洋”河,新舊唐書皆作“清陽”,唐初設“清陽縣”於境,縣治設“清陽城”(即現福山區府),後改為“兩水鎮”(兩水所指即內、外夾河)。《明壹統誌》始稱“清洋河”,變音“清陽”為“清洋”,故名,後沿之至今。
清洋河發源於棲霞城南的大靈山及郭落山脈,(棲霞境內稱為白洋河),自西南向東北,由高疃南村入福山境,經門樓水庫,下遊轉北,在福山城北2公裏處與大沽夾河匯合,經開發區流入黃海,全長65公裏。
清洋河在歷史上也被稱之為“害水”,曾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災害。為防治河水災害,自秦、漢置“腄縣”以來,歷朝官府均對河堤進行整修加固。明代天順年間,“重修清洋河堤壩,兩岸栽柳數千株”,自此誕生了福山八大景(含芝罘區)之壹的“南堤垂柳”;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南至曾家莊,北至南關,改土堤為石堤”;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再次大修南關堤壩”。治河修壩,成為歷代福山知縣的德政工程,騷人墨客亦留下了諸多的名詩佳句。清代邑人郭維慶寫道:
柳色青青鶯亂啼,酒廬茶社板橋西。
壹舟帶櫻攬春草,雙鷺沖波到淺溪。
撒網漁人迎細雨,驅牛牧童踏深泥。
韶華已見隨流水,又趁斜陽坐古堤。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發動群眾,於1951——1957年間,對河堤進行了五次大修,直到1958年門樓水庫興建後,水患才基本解除,逐步由害河變為益水。1985年至今,福山人民壹刻也沒有停止對清洋河的改造,建橋、砌坡、清淤、建橡皮攔水壩、植松栽柳和廣置城市雕塑小品,沿河的河濱路也壹直南沿至門樓水庫,壹路風光旖旎,遊人不絕。
大沽夾河加清洋河,這便是夾河了。
夾河越過同三高速公路後,在開發區人的努力下(開發區原也是福山區的地域)也沿河修建了夾河公園,與美麗的金沙灘海濱景區連成壹體,成為護衛這座新興工業城區的壹道景觀長廊,讓人們欣慰。
夾河是美好的,讓我們壹同去關註它、熱愛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