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理性樂觀派

理性樂觀派

世界並不完美,卻仍值得奮鬥。

樂觀

《理性樂觀派》是孟黎專門為我選的書,我淺薄地猜,大概是因為我理性卻不樂觀。馬特·裏德利通過理性分析,選擇了樂觀主義。而我,似乎總是因為過於理性(如果用這本書的觀點,反而是不夠理性)而頻頻陷入悲觀。馬特·裏德利用現在的眼光和可得信息分析過去,發現悲觀是沒有道理的,人類總能通過交換和集體智慧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至於未來會怎麽樣,其實他也說不好(悲觀而想象力匱乏的我,原本期待在本書的末尾看到壹些關於未來的“燦爛”的預測),只知道憑借人類壹直以來擁有的品質,世界會越來越好。

我是典型的摩羯座,傾向於完美主義和理性,習慣於有計劃有節奏的生活(雖然也總會希望或者發現生活裏不期而遇的驚喜和小確幸)。說到計劃,就必須講講預期,而對未來的預期,我總是期望能有好的結果(這倒沒什麽不好的,滿懷希望才能充滿熱情的生活,應該也沒有誰會期望多經歷壹些磨難才覺得人生足夠完整吧),卻總會擔心有不好的事發生。可能是因為潛意識裏的刻意強化,我總能從過去的生活經驗裏,找到“幸虧早有準備,不然結果會不好或者更糟”的例證。但實際上,這也常常給我帶來人生苦惱。壹是對未來不總是有相對確定的預期,每當陷入階段性迷茫時候,就會進而對當下的行為和計劃產生質疑;二是,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種種小插曲,很多時候我傾向於對自己過於嚴格。

《理性樂觀派》沿著作者的思維邏輯論證,可能某些觀點也未必完全可靠,但是它表達了,即便未來確實有不確定因素(歷史也證實,過去各種科學家、經濟學家、思想家們對未來的預言,很可能話音剛落就被推翻),但 我們相信,它總是越來越好的,不就夠了嗎? 也正如去年在廣州參加新則論壇時候,大魚所分享的“ 長期主義”,就是堅持做長期以來認為是對的事 。外部世界不斷變化,內心世界也不斷成長,即便未來難以準確預測,但還是 要壹直保持自己認為應當堅持的品質,比如,永遠能放下虛名,回到自己的本源;永遠有好奇心,關心問題的本質;永遠真誠,不勢利 。 這樣壹來,無論出發多久,都知道自己為何出發。至於世界的變化,何不釋然接受“萬物皆消逝,變幻是永恒”,並且使自己始終擁有不斷適應的能力。

交換

書中提到思想和知識是不遵循“收益遞減”原理的,托馬斯·傑斐遜在《致艾薩克·傑斐遜的信》中寫到, “我將思想傳授他人,他人之所得,無損於我之所有;猶如壹人以我之燭火點燭,光亮與他同在,我亦不因此身處黑暗” 。這不是什麽新論調,也不是高深理論,漢語裏也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鼓勵人們分享。但現實生活中,未必人人都可以像《阿特拉斯聳聳肩》裏的達格尼壹樣,認為反正我們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上,有的是力氣,拉上那些愚蠢又愛指手畫腳的傻瓜亦無妨的。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是,沒錯,我把思想給妳了,我也沒損失,我的思想也還在的。可是,妳都不把妳的思想給我,我為什麽要把我的思想給妳;我為我的思想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妳憑什麽不勞而獲;我把我的思想給妳了,會不會是多此壹舉,妳反而生出其他想法……諸如此類,人是復雜的動物,這些想法也會在不經意間冒出來。

也許,我們與其去想那麽多有的沒的(很多想法不但無益於他人,也會讓自己頻添煩惱),不如訓練自己刻意忽視那些想法,並 回歸思想分享的本源,讓自己保持輸入-保持思考-保持輸出 。“ 妳越是繁榮,妳就越能夠繁榮。妳越是發明創造,就越是能冒出發明創造” 。既然思想觀念日益頻繁的交換帶來了現代世界速度日益加快的創新,那麽,應該也是能帶來個人的持續成長的。疫情期間,幾乎所有律所持續不斷發表能想到的所有相關的法律專業文章,持續推出線上課程,是創新,也是回歸思想分享的本源,用開放的心態擁抱並利用數據化和知識付費的互聯網時代。

思辨

前幾天看到隊長分享的小視頻,壹個博士小哥(具體是誰我忘記了)全面細致閱讀了最近關於“新冠肺炎”的所有學術論文,經過壹番分析後告訴大家“ 對自己所不了解的東西不要盲目批判 ”,這也是除交換和集體智慧的意義外,這本書壹再提醒我的觀念—— 在盡可能獲知可得信息的基礎上獨立思考 。不單是對“新冠肺炎”這個陌生的突如其來的事物保持客觀理性,更要對那些已經似乎成為“***識”被接受的觀點,比如全球氣候變暖的種種惡果,比如人類面臨的永恒的三大問題戰爭、饑餓和瘟疫。

要保持獨立思考,還有壹個前提——開放的心態。壹是 開放地接受可得信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對待不同的觀點,首先要做的不是對比,更不是用既有觀念反駁。不能忽視電力帶來的種種便利,只覺得“供電塔和電線長得又醜又怪,電器插頭煩人,出了故障氣人,冒出火花又嚇人,電費賬單惱人”。二是 敢於表達 (對我尤其如此)。只有觀點表達於外, 開放的接受更多的批評和建議,不斷試錯才能不斷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