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中的工筆和寫意是什麽意思?為什麽這兩個詞可以用來給繪畫分類?
所謂的“工筆”,是指在熟紙或絹上以描、分、染、罩等技法作畫,即首先用筆在紙或絹上勾勒出花鳥的造型,再添加上各種層次的色彩,以細膩工巧為主要特點。
在唐宋之前,花鳥畫中大多采用工筆,如五代時的黃筌、徐熙,北宋時的崔白、趙佶(即宋徽宗),都是著名的工筆花鳥畫家。在他們看來,花鳥畫必須刻畫出花鳥的真實情狀,越逼真越好。曾經有這麽壹個故事:宋徽宗趙佶有壹次召集畫師對著孔雀作畫,結果所有畫師都遭到了趙佶的批評。趙佶說:“孔雀登高時都是先跨左腳,妳們怎麽畫的都是右腳呢?”可見要畫好工筆花鳥畫,首先就必須對所畫的對象有非常細膩的觀察。
但是這種畫法非常費事,而且對於後世的文人畫家來說,工筆畫太過註重模仿客觀對象,會阻礙畫家內心情感的抒發。所以從宋代開始,壹種用筆簡略、不必斤斤計較是否與客觀對象相符的“寫意”畫興起了。寫意畫家並不追求形似,他們追求的是通過自己的內心體會而把握描繪出所觀察事物的神采。比如元代著名的畫家倪瓚,他曾經畫了壹叢竹子,可是在別人看來卻更像是蘆葦,他也只能哭笑不得。當然,倪瓚抓住的是叢竹蕭瑟清高的韻味,這才是寫意畫家想要極力表現的。
總結:相比之下,寫意畫的用筆更接近於書法,所謂“書畫相通”主要是指寫意畫的筆法與書法相近似。所以為了表現壹種書法式的趣味,後世的文人畫家在畫花鳥畫時也更多地偏愛寫意的形式。
而且對於每天都練習書法的古代文人而言,從書法進而學寫意畫也更為容易。近代著名畫家吳昌碩號稱五十歲之後才開始學畫,因為他的書法基礎非常好,所以很快就成為寫意花鳥畫的壹代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