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朱自清的春 批註
本文是壹篇抒情散文,大致寫於1928年至1937年。此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邊任教邊研究學問,工作的順利、家庭的生活的和諧等,使得他的心境較為平靜恬淡,滿目的春光把他帶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寫下了這篇廣為流傳的散文名篇《春》。
整體把握
壹、結構分析
第壹部分( 1 )寫盼春的心情。突出盼,總領全篇,開啟下文。
第二部分(2——7)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蘇醒、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
第三部分(8——10)贊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強調它的“新”“美”“力”。
二、文章主旨
《春》是壹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來是自然界的壹個季節,本文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賦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從不同角度,用極富表現力的語言,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爭榮的景象,抒寫出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心情。這是壹首抒情詩,壹幅風景畫,更是壹曲春的贊歌。
三、寫作特色
本文精心構圖,層層展示,使文章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精美。圍繞著中心景物,又以多種手法擴展開去旁及他物,構連映襯,借他物的烘托渲染使畫面春色更濃、春意更深。對各幅圖畫的描寫都放得開,又收的攏,這是作者對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藝術特點的熟練駕馭。本文的語言樸實清新,用詞準確,能生動傳神地表現景物的特征。作者錘詞煉句,文中運用了不少凝煉形象的字,描寫的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選詞準確精當。“朗潤”,準確描繪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潤澤的樣子。“蜜蜂嗡嗡的鬧著”,壹個“鬧”字,既寫出了蜜蜂爭先恐後,又呈現出壹派喧囂沸騰的熱鬧景象。大量的使用疊音詞,既沒讓讀者感到詞藻的華麗和人工的雕飾,又恰到好處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圖”中的“偷偷”表現了小草在人們不易察覺的情況下,無聲無息的生長的動態;“嫩嫩”寫出了初生小草的鮮嫩可人;“綠綠”則為小草著上了壹層鮮亮悅目的色彩。句式也富有變化,在散語中夾雜著對稱或排比的短語、短句,既流暢又整齊,疊詞疊句地運用,在描述中加強了表現力。有的口語,如“坐著、躺著捉幾回謎藏”,顯得活潑、自然。本文許多精彩動人的比喻句、擬人句,對描繪景物特點、抒發感情有突出作用。結尾的三個句子,不僅比喻精巧、意義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後有序。詩情畫意相融合。作者不是直接寫自己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畫筆,賦予各種景物鮮明的感情色彩。圍繞景物特征,多角度多側面地描寫。作者善於調動五官去感受景物的特征,有聲有色,令人陶醉。
要點精析
壹、重要字詞
水漲(zhǎng) 捉迷藏(cáng) 薄(bó)煙 蓑(suō)衣 巢(cháo) 嘹亮 舒活 抖擻精神
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
朗潤 :明朗潤澤。
趕趟兒:原意是趕得上,這裏的意思是各種果樹爭先恐後地開花。
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南宋誌南和尚《絕句》中的詩句。楊柳風,吹動楊柳的風,指春風。
醞釀(yùnniàng):原意是造酒,這裏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裏,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繁花:密密地開著的花。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賣弄:炫耀。
宛轉:同“婉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應和(hè) :相互應答。
花針:細細的繡花針。
黃暈(yùn):昏黃不明亮。暈,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圍模糊的部分。
烘托:中國畫的壹種方法,從旁邊或周圍塗抹淡墨或者淺的顏色,使畫的部分更鮮明、更突出,這裏是“襯托”的意思。
靜默:靜靜地不發出聲音。課文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
舒適:舒展,活動。
壹年之計在於春:壹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壹年的開始,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落地:這裏嬰兒生下來。
花枝招展:比喻姿態優美。招展,迎風擺動。
二、重點理解
1.開頭壹句疊用“盼望著”,表現了作者渴望春天到來的迫切心情,“東風來了”,“東風”借指春風,它是春天的報訊者,“腳步近了”把春天比擬作人。從盼望到感到春風來了,到仿佛聽到春天的腳步聲,步步逼近,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來的喜悅。另外,開頭短短壹句還做到了落筆緊扣題旨,點明了春的到來。從文章的結構上來看,有總領全篇,開啟下文的作用。五幅春景圖的描繪是這句話的具體表現。
2.描繪的細:“春草”圖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鉆”,寫它的色彩——“綠”,寫它的質感——“嫩”、“軟綿綿”,寫它的覆蓋面——“壹大片”、“滿是的”,寫人在草地上遊玩的快樂,寫風的助興。細筆細繪,具體形象,使人有親眼目睹親身所歷之感。
3.描繪的立體:“春花圖”中,先寫樹上的繁花似錦,次寫樹中昆蟲是喧鬧,再寫樹下遍地的野花;寫眼前的花兒爭春,又寫想象中樹上結的果實;寫花的色彩,又寫花的甜味;明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寫風與太陽。這樣,動靜結合、色味結合、虛實結合、高低結合、明暗結合,繪出壹幅色彩鮮艷、春意盎然的立體感極強的圖景。
4.描繪的方法多樣:擬人“壹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寓花樹、萬物以人的表情、動作、感情,生機更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體生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為鮮明。
5.文章結尾的三個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點?
第壹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象征著勃發的生機,突出了壹個“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著、走著”,象征著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壹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給人以“力”的美感。
全文圍繞壹個“春”字,寫出了春天未來到時的盼春心切,繼而又對春回大地之後呈現的盎然生機的欣賞和贊美,巧妙地向讀者傳達出春天帶給人們的不光是新的氣象,更是催人奮進的勇氣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這壹深刻含義。
6.總括輪廓
春終於盼來了,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作者先粗筆勾勒,用“壹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總提壹筆,然後通過遠近不同的三種事物---山、水、太陽,描繪出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景象。
7.春草圖
春草圖,著力描寫春草勃發的景色。這裏有草的動態:“偷偷地從土裏鉆出來”;質地:“嫩嫩的”;色澤:“綠綠的”;旺盛的長勢:“園子裏,田野裏,瞧去,壹大片壹大片滿是的。”從不同的角度刻畫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與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黃形成鮮明的對比。接著寫人在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從側面揭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
8.春花圖
在“春花圖”中,作者突出壹“鬧”字,描繪了壹幅百花爭春的圖景。描繪這幅畫面***用了五句話,寫了兩類花。先寫果花,後寫野花。觀察點由高而低,由畫面的主體前景,推延到廣闊的背景。寫果花從詳,用了四句話:先用擬人手法寫桃、杏、梨花競相鬥妍(第壹句)。作者不僅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春花,而且用擬人的筆法,寫花們“妳不讓我,我不讓妳”的爭春,仿佛是成群結隊而來,“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壹起筆,就為這幅畫面定下了熱烈的調子。接著依次寫它們的色(第二句)、味(第三句)、香(第四句)。寫色用排喻:“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僅生動形象,且用“紅的”、“粉的”、“白的”依次分指桃、杏、梨花,井然有序。寫味用聯想,由實而虛,虛實相應:“花裏帶著甜味兒”,這固然是由嗅覺得到的,但恐怕並不只此,後壹分句:“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由嗅到的花的甜味,聯想到果實,又以想象中成長起來的果實的甜味,來印證目下這些花兒的甜味的確實,寫得多妙!寫花香則用側面烘托,不用“花香撲鼻”之類的詞,連“花香”二字也不出現,而極寫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有大有小,其實那蜂蝶不就是由花香引來的嗎?蜂喧蝶舞,不僅烘托出花香之濃,花蜜之多,又暗暗照應了“花裏帶著甜味兒”,而且還使畫面具有了壹種熱烈的動感,進壹步表現果樹開花的繁盛景象。寫野花從略,只壹句(第五句),卻以生動的比喻寫出雜花遍地,搖曳多姿,在春天的陽光下閃爍迷離的那種惹人喜愛的情態。野花是雜樣的,又“散在草叢中”,是星星點點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風中不斷閃爍。正因為野花有這些特點,才和星星的閃爍、眼睛的眨動極其相似。作者說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確是極傳神的。
9.春風圖
“春風圖”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春風,落筆於古詩,從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展現了壹幅和煦溫暖的春風圖。無形的春風怎麽構成壹幅春天的圖畫呢?文章先從觸覺的角度寫春風的溫柔。古人說“吹面不寒柳風”,這是“不錯的”,春風是那樣的溫暖、柔和,就“像母親的手撫摸著妳”那樣讓人感到親切、舒服。這裏作者賦予春風以人的情感,讓人回味無窮。接著又從嗅覺的角度寫春風的輕微、芳香。“風裏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這種氣味是不太濃的,只有在微風中才能嗅到。“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春風濕潤、溫暖,花香才濃郁,輕風徐吹,人們才能聞到,如果是東風浩蕩,各種花香也就“醞釀”不成了。光是從觸覺、嗅覺角度寫,還形不成壹幅圖畫。下面作者又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寫春風吹拂下的景象。“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大概鳥兒也聞到了春天的芳香,特別愜意吧?所以也“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樹上綠葉扶疏,繁花似錦,花香鳥語,樹下輕風流水,叮叮咚咚,互相應和,遠處青青的草地上,蔭蔭的河岸邊,“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這是多麽美的壹幅百鳥迎春,春風唱和圖啊!作者就是這樣,通過春風中的景象描寫,把無形的春風寫成壹幅有聲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圖畫。
10.春雨圖
“春雨圖”同樣是抓住特征,多角度多側面描寫的典範。開頭壹句雖沒有任何修飾,平白如話,卻壹下子道出江南春雨的特征:在春日中“雨是最尋常的”,且綿綿不絕,“壹下就是三兩天”,寫到這兒,作者馬上提醒我們:“可別惱”,引我們去細細品味春雨的情趣,欣賞春雨的可愛。接下去,作者就象放電影壹樣,讓妳看到壹連串活動的畫面。先是壹個春雨的特寫鏡頭:“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連用三個比喻,從不同角度描寫出春雨的形態。這三個比喻,有壹個***同點,都寫出了春雨的“細”,但又各有側重點。“像牛毛”,言其又細又密;“像花針”,寫其細小而閃亮;“像細絲”,則突出其柔細且綿長不絕。鏡頭繼續移動,拉成近景、中景、遠景。那春雨在微微的春風中“密密的斜織著”,壹個“斜”字,寫出春風的存在,也照應了春風是“輕悄悄的”;輕風和細雨交織著,織成壹幅透明的雨幕。視線移動,遠遠望去,那蒙蒙的細雨,在人家屋頂上輕輕地飄動、升騰,不正象壹層薄煙在屋頂繚繞?“薄煙”壹詞,恰到好處地寫出了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壹個“籠”字,也寫出了雨霧淡淡的特點:遠處的屋頂仍然可見,只是那些線條變得模糊。細雨仿佛為整個畫面罩上了壹層輕紗,壹切似乎著上了壹種朦朧、柔和的調子。 作者正面描寫了春雨之後,又描寫了雨中的景色。壹***用了四句,既有遠近之分,又有動靜之別。第壹句“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妳的眼”,是近景描寫。這時的樹葉,不再是剛剛抽芽長葉時那種“脫不了鵝黃的底子”的綠,小草也不再是剛出土時那種“嫩嫩的”綠;壹切的植物,在春雨的滋潤、洗滌下都變得鮮亮、奪目。這是側面描寫,更寫出了春雨“潤”的特點。這句中,“逼”字用得好。
試想,我們前面看到的春雨的畫面,壹切似乎著上了壹種朦朧、柔和的偏灰的色調,這時作者把鏡頭壹下子推向經春雨滋潤、洗滌的植物,在朦朧、柔和的、偏灰的色調中,壹下子出現壹片鮮亮的綠;這時我們的感覺是怎樣的?鮮明,奪目。但這不同於夏季烈日下葉子的反光,那是壹種白亮亮的、耀眼的綠;而春雨中的草綠,雖“青得逼妳的眼”,但那是色差造成的強烈效果:在整個的柔和的底色中,它鮮明,奪目,但不刺目,仍舊不脫春雨中青綠的柔。壹個“逼”字,極其準確地傳達出了這種顏色感。第二句“傍晚時候,上燈了,壹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壹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寫的是遠景。何以見得?燈光“壹點點”。“點”者小也,乃遠望所致;燈光“黃暈”,因燈光被雨霧蒙著,遠遠看去,呈現出小小的黃色的暈圈。這點點的黃光,給畫面增添了壹層靜宓、溫暖的色調。這壹句寫景由近至遠,時間也隨之推移了。第三句由靜而動,鏡頭慢慢搖動,“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人們珍惜春光,農民更是不誤農時,雨中仍在勞作。這裏雖然寫人的活動,但並不熱鬧,主調仍然是安靜、平和的。第四句“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著”,又寫靜景,是遠鏡頭,構成了整幅畫面的背景。由動而靜,更突出春雨圖安靜、平和的主調。從全段看,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既寫景物變化,又有時間推移;景物描寫中,也遠近相應,動靜結合,於是構成了壹段連續運動的畫面,圍繞安靜、和平的主調緩緩地展開去。這裏寫春雨,作者落筆即點出春雨的特點——細微,接著扣住這壹特點描繪了各種雨景。寫雨景並不是以時間推移或空間轉移為序,而是充分考慮到其色彩、亮度乃至動靜的對比效果,依次向我們推出了三幅“春日雨景圖”。第壹幅:“薄煙”似的細雨中,“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妳的眼”。色彩:綠、青;亮度:明亮。緊接著推出第二幅:“傍晚時候,上燈了,壹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壹片安靜而和平的夜。”色彩:黃暈;亮度:晦暗。這就在色彩和亮度上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兩幅主體是物,是靜景。隨後推出第三幅:“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這幅則以人物為主,是動景。至於“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著”,不妨看作這幅以人物為主的雨景圖的背景。這壹幅和前兩幅構成了動與靜的鮮明對比。這樣三個畫面,兩個層次,相互映襯,渾然壹體,***同組成的大幅“春雨圖”就異常自然而又生動了。作者就是這樣,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理的布局,借助於鮮明可感的視覺形象,具體生動地寫出了春雨“細微”的特點。如果不是這樣,而是按照先“晝景”後“夜景”的順序,把寫雨夜景色的壹句放在最後,那就完全打亂了作者的構思,效果就遠沒有這樣好了。
11.迎春圖
迎春圖,著力寫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風箏”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進而帶出“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壹片歡騰的景象,構成壹幅春意盎然的圖畫。然後作者巧妙地點出寓意:“‘壹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畫面主要寫春天的自然美,這壹幅由景及人,頌揚了像春那樣奮發向上的精神,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12第壹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
“盼望著,盼望著”。為什麽要連用兩個呢?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準確,告訴我們春天還未來到。
(2)在第壹節中,兩個“著”,兩個“了”,給我們以非常柔和、親切的感覺。
13.第二部分:繪春。
春終於盼來了,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作者滿懷喜悅的心情,先用壹句話對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繪,然後再分別作細致的描繪。
(1)壹句話“壹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壹切”說明什麽?“然”是什麽意思?
“壹切”是說沒有壹個例外。“然”,是形容詞詞尾,表示狀態,樣子的意思。
(2)第2小節。總寫春回大地後,分別描繪了哪些景物?怎樣描繪的?
山、水、太陽的臉。寫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朗潤”“漲”“紅”,非常準確地描繪了春天的山、水、太陽的特色。
(3)第3小節寫小草,寫得很細。從哪些方面寫的?哪些詞特別用得好?
鉆,寫生命力。嫩,寫質地。綠,寫顏色。……滿是的,寫範圍。軟綿綿,寫姿態。“鉆”,用得非常好,寫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著春天,革從泥土裏鉆出來,盼望春天。草好,人歡樂。
(4)第4小節寫什麽呢?先寫什麽?後寫什麽?再寫什麽?壹派怎樣的景象?花下是怎樣的情景呢?有壹個詞用得特別好,哪個詞?
樹,花,蜜蜂,蝴蝶,野花。眨 趕趟兒,爭先奔赴目的地的樣子。寫花的爭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花的果實。“鬧” “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5)第5節寫風,寫鳥,寫牧童的短篇。怎麽寫的呢?
寫風的“撫摸”,風的芬芳醒郁,鳥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夥伴,短笛的嘹亮。
鳥的清脆的聲音,輕風流水的聲音,牧童短笛噴亮的聲音應和著,構成了壹首非常動聽的春天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
(6)雨中的景色描繪得同樣十分動人,先寫雨的形態,再寫雨中景色。找兩個詞把雨的形態講出來。
“細”和“密”。二個比喻形象生動。
(7)第2到6節著重寫景,第7節著重寫人,寥寥幾筆。天上地下,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寫到了。寫人們勤奮,壹年之計在於春,壹年中要做的事,壹年的計劃,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寥寥幾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無限好的美景。
14.第三段:頌春。
(1)在給春以後,作者滿懷喜悅的心情來頌春,用了什麽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個比喻有聯系有區別,使春意越來越濃。先喻為娃娃,再喻為小姑娘,最後喻為健壯的青年,從不同角度寫,寫春的成長,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態、青春活力描繪得十分動人。
三、疊字的運用
全篇用疊字17處。疊字的運用,可以放慢句子的節奏,造成舒緩親切的語氣,也可以使書面語盡量向口語靠攏,使書面語更平易、自然、順暢;更重要的是,疊字的恰當運用,可以更準確地描繪形象。如用“嫩嫩的”寫小草的質感,用“綠綠的”寫小草的顏色,用摹聲詞“嗡嗡”表現成千成百的蜜蜂飛舞的景象,都極生動逼真。同時讀起來,還可以產生獨特的韻味。試讀這壹句:“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壹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壹份事去。”壹開頭“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連用四個疊字,與“城裏鄉下”兩個對偶詞組結合在壹起,造成有規律的三組六頓,讀起來自然形成歡快的調子。在兩個散句之後,再次出現
兩個重疊詞:“舒活舒活”、“抖擻抖擻”,在構詞法上又有變化,由AABB式變為ABAB式,頓時產生壹種運動的力感。
四、音樂美
《春》的音樂美突出的表現在輕音字和兒話韻的運用上。通過輕聲字、兒話韻的運用,聲調、詞語的調配,句式的變化,形成了輕松明快的旋律,和諧流暢的節奏,飽含著壹種音樂美。如文章開頭就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四句話都用“著”或“了”收尾,句子簡短,語意親切,給全文定下了輕快、活潑的基調,抒寫了作者盼春的熱切、喜悅的心情。接著,作者又給我們描繪了壹幅春天的輪廓畫,“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壹連用了三個“了”字,烘托出活潑、明快的氣氛,在讀者面前展示出壹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接下去,作者就對這幅春景圖作細致的描繪。小草“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桃樹、杏樹、梨樹“開滿了花趕趟兒”,“花裏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裏,作者用了許多累聲字和兒話韻。全文六百多字,而輕聲字和兒話韻就有五十多個,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讀起來輕快、活潑,語意親切,形成了輕松、明快的旋律,表現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讀者對春的強烈向往。
《春》的比喻運用也非常有特色。首先是作者善於把比喻、擬人相結合,不僅使事物變得生動形象,而且使所描繪的形象更準確、傳神,富有情趣。如寫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作者用了“壹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來形容。人“剛睡醒”與萬物復蘇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剛睡醒的樣子”似乎還不夠傳神,於是作者再加上壹句“欣欣然張開了眼”,壹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態。這樣用人們睡覺醒來、困頓全消、精力恢復的具體神態,就極準確、傳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現出了萬物受春的溫暖、滋潤而生機勃發的特點。其次是善用博喻。博喻是比喻的壹種特殊形式,它是連出幾個喻體來比方同壹個本體。比如:“野花遍地是……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連出“眼睛”、“星星”兩個喻體,從個體和群體兩角度***同描寫野花,寫出了野花的明亮、晶瑩,星星點點的“散在草叢裏”的特征。再加上壹句“還眨呀眨的”,不僅描寫出了野花在微風中搖動閃光的樣子,而且活畫出野花如小孩子壹般頑皮可愛的神態。讀起來極富情趣。又如寫春雨,用“牛毛”、“花針”、“細絲”三個喻體,具體展現了春雨多、細、柔的不同特點。這樣用博喻,不僅語勢強,意思也豐厚得多了。第三是排比句連用。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將三個比喻連用,用“剛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壯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鐵壹般的胳膊和腰腳”,突出了春天的“強壯”,給人壹種健康、壯美的感覺。作者連用三個比喻來贊美春天,層層相關,步步深入,比喻鮮明、生動、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題,又增加了文章的氣勢,使文章結尾鮮明、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