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鄧世昌生平事跡
鄧世昌,是清末海軍將領,是民族英雄,在艦傷彈盡危急時刻仍指揮若定,命艦沖向日艦“吉野”號,決心與敵同歸於盡,讓我們壹起了解他的 事跡 。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鄧世昌生平事跡_鄧世昌生平簡介簡單點,以供大家參考!
鄧世昌生平簡介
生於富裕人家。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少年時期,目睹清政府腐敗,任帝國主義瓜分、掠奪中國的土地、財富,逐漸萌發了反侵略的愛國思想。在隨父飄泊上海的日子裏,又親眼看到外國兵艦在黃埔江上橫沖直撞,胡作非為,更使他感到國家要有強大的海軍,才能不受外人欺淩。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以制造輪船須培養造船人才,開辦制造學堂(前學堂);因法國長於制造,故應用法文教學。以駕駛輪船須培養駕駛人才,開辦駕駛管輪學堂(後學堂);因英國長於駕駛,故應用英文教學。這兩個學堂與船廠同時興辦,所招學生,都是福建省本地人羅豐祿、何心川、蔣超英、劉步蟾、葉伯鋆、方伯謙、林同書、鄭文成、林泰曾、李達璋、嚴復、沈有恒、邱寶仁、陳毓淞、林永升、葉祖珪、陳錦榮、黃煊、許壽山、林承謨、柴卓群、鄭溥泉、黃建勛。船政第壹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鄧世昌、葉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余人。他少年時就聰穎好學,“有幹略”。1868年,他懷著救國的誌願,以各門課程考核皆優的成績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成為該學堂駕駛班第壹屆學生。他在福州船政學堂 畢業 後,1871年被派到“建威”練習駕駛,隨船巡歷南洋各島。1874年被任命為“琛海”兵船大副,以後歷任“海東雲艦”、“振威艦”、“飛霆艦”等兵船管帶。1879年,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他被調到北洋海軍,任“鎮南”炮船的管帶。1867年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壹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管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臺,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艦”、“致遠”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途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於是鄧世昌決心放手壹搏,指揮戰艦全力撞向日艦“吉野號”之右舷(據日方紀錄其沖撞的是浪速號)。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 射擊 ,不幸壹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沈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誌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遊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沈沒於波濤之中,全艦官兵只有7人獲救。
世昌訓練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世昌艦”,此艦為紀念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壯烈殉國的中國海軍將領鄧世昌而特別命名。世昌號訓練艦1996年服役,舷號82,可載200名學員和40名教官,貨艙總容量6000立方米、可裝載300個標準集裝箱,該艦可快速改裝成醫院船、直升機母艦、運輸船。
打撈致遠艦
甲午戰爭留給中華民族的創痛是刻骨銘心的,因為它是壹道中國近代史的分界線,壹道令炎黃子孫心頭流血並隱隱作痛的鞭痕。正因為如此,即使壹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仍然不能忘卻,大鹿島海域曾留下北洋艦隊四艘戰艦和600多名將士的忠骨,懷念那伴隨大潮起落、驚濤昭示的壯烈。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為 教育 後人,慰藉英靈,國家有關部門先後三次試圖打撈“致遠艦”(註:點擊“致遠艦”了解打撈致遠艦詳細內容),但都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而沒有實現。
1996年月12月18日社會各界人士召開座談會,會後中***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紛紛致函中日甲午黃海海戰“致遠”艦打撈籌備辦公室,支持打撈“致遠”艦,興建“中國甲午黃海海戰紀念館”。
以全國人大、原海軍副司令、軍事科學院政委張序三中將為總指揮的領導小組,組長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擔任,副組長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交通部海上救助打撈局副局長尹幹洪等人,柴勇軍任秘書長並兼辦公室主任。
鄧世昌的愛國 故事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壹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誌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壹批海軍軍官中的壹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沈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壹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壹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這時,壹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沈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隨從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愛犬“太陽”飛速遊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沈。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壹起沈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
鄧世昌大事年表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10月4日(農歷八月十八日)出生於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今廣州海珠區)(龍導尾街)。其父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因鄧煥莊與妻子郭氏飽受世道黑暗和戰亂之苦,殷切盼望鄧氏家業昌盛,就給他們的獨生子起名為鄧永昌;然而家業興旺談何容易,離不開時勢和國運的大環境,故知情達理的鄧煥莊又將其子改名為鄧世昌,字正卿。
1860年(清鹹豐十年)11歲
鄧世昌從小資質聰穎,勤奮好學,在家鄉以優異成績學完小學學業。鄧煥莊覺得,無論將來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還是從事別的事業,都必須學習洋文,進而學習外國先進科學知識。這在把英語當作“蠻夷之語”的當時來說,是驚世駭俗的。當他攜世昌到了上海之後,先讓他進了教會學校,師從歐人 學習英語 、算術。世昌接受新知識能力很強,學業上進步及快,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與洋師對話,並能看閱英美原版書籍。洋師對他贊賞有加,十分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學生。
1867年(清同治六年)18歲
沈葆楨出任福州馬尾船政大臣,同時開辦前學堂制造班和後學堂駕駛管輪班。學堂開始招生,生源主要為福建本地資質聰穎、粗通文字的16歲以下學生,後由於生源不足,招生壹直擴展到廣東、香港壹帶,並將年齡要求放寬到20歲以上。鄧世昌得知此消息後立即稟告父親,要求報考。開明的父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鄧世昌回到廣州,參加考試,成績優秀,順利考取駕駛專業。當時參加報考的學生,家境貧寒之士占大多數,其次是受到外國影響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國學堂學生。報名者必須將三代名諱、職業、保舉人功名經歷填寫保結,並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結。
1871年(清同治十年)22歲
駕駛專業學生除學習英語、數學外,還學習航海天文學、航行理論和地理,經五年堂課學習後畢業。鄧世昌從軍後“第壹次”回廣州家鄉探親。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24歲
堂課教育,僅是海軍教育的第壹步。要成為合格的海軍軍官,需經練習艦的實習。不久,鄧世昌和其他同學壹起登上“建威”練船,開始了他們渴望已久的海上遠航。這次航習,先後到達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歷時四個月。海天蕩漾,有時數日不見遠山,有時島嶼縈回,紗線交錯。練習艦經受各種考驗。去時由教員躬督駕駛,各學員逐段眷註航海 日記 ,測量太陽和星座的位置,練習操縱各種儀器。返航時學員們輪流駕駛,教師將航海日記仔細勘對。經過二年艦課實習後畢業。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5歲
鄧世昌在船政學堂攻讀五年,自始至終,奮發學習,自強不息,各門功課考核皆列優等。“凡風濤、紗線、天文、地理、測量、電算、行陣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隨“建威”練船到南洋的實習中,表現出實際駕駛、管理艦船很高的素質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評。加之年齡在同學中偏大,比較穩重和老練。正因如此,沈葆楨很看重他,稱贊他是船政學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壹。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輸船大副。船政學堂培養的軍官開始指揮軍艦,這是中國軍事教育史上的壹件大事,它開辟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1875年(光緒元年)26歲
正值日本侵略軍窺臺灣、澎湖、基隆諸隘時,任“海東雲”炮艦管帶,巡守海口,獲升千總。
1877年(光緒三年)28歲
2月,代理“揚武”巡洋艦大副。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學生去英國和法國 留學 ,根據鄧世昌的全面素質和表現,完全可以選入出洋留學之列,只是因為帶船人才緊缺,才讓他在國內風濤海浪中錘煉。事在人為,鄧世昌雖未正式 出國 學習,但他作為海軍良將,素質是出類拔萃的,所以李鴻章等人幾次派他出國去接收新艦。鄧世昌在出國接艦過程中,抓緊機會,虛心好學,彌補了未在國外深造的缺憾。
1878年(光緒四年)29歲
因“海東雲”噸位較小,火力較弱,2月,沈葆楨調鄧世昌任裝備五尊前後膛炮的“振威”炮艦管帶,並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後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他在執行守備任務時堅決果斷,用兵有方,抑制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
1880年(光緒六年)31歲
年初,任“飛霆”蚊炮船管帶。李鴻章為興辦北洋海軍,派馬建忠去考察、招收水師人才。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聽到了各方面對鄧世昌的贊譽,並到鄧世昌所帶的“飛霆”蚊炮船察看,親眼見到了兵船管理的井然有序,士卒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還多次與鄧世昌交談,對此馬建忠給予很高評價。馬建忠經考察後,向李鴻章匯報,並推薦鄧世昌,說他“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李鴻章也是識才之輩,同年夏天,將鄧世昌調至北洋海軍,任“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底,北洋水師在英國定購的“超勇”、“揚威”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余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
1881年(光緒七年)32歲
鄧世昌十分珍惜赴英國接艦的機會,因為,他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服從水師初建時缺少管帶的需要,就開始帶船,未能到歐洲留學深造。此次到英國接艦,他努力學習加以彌補。他利用各種機會遊歷英國的著名工業城市,看到了機器大生產的宏偉壯觀場面;他遊歷了英國海軍的主要基地、港口,看到了壹艘艘各種巨型戰艦,領略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是什麽模樣;他學習研究了英國皇家海軍的 規章制度 和練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艦隊在訓練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他學習研究了英國海軍的發展歷史,尤其是仔細尋找稱霸海洋壹個多世紀的秘密。他到了格林尼治,參觀了英國皇家海軍學院。這座舊日的王宮,如今是世界海軍的聖殿。船史陳列室裏模型鐵艦、三桅帆艦,以至古老的單層甲板木船,濃縮了人類征服海洋和在海洋上進行過鏖戰的歷史。在回廊的墻上,他看到了英國歷代海軍將領的油畫像,最著名的是曾數次擊敗拿破侖艦隊和壹舉殲面法蘭西聯合艦隊、贏得特拉法爾加角海戰勝利的納爾遜。他還專程去過倫敦的特拉法爾加廣場(俗稱鴿子廣場),瞻仰了海軍名將納爾遜高大而逼真的雕塑像。他認真考察西方海軍情況,悉心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技術和 經驗 ,將這些軍事裝備和訓練 方法 細心地加以研究,取其長,為己所用。8月17日,“超勇”、“揚威”從英國紐卡斯爾港起航,開始了由英國到中國的漫長航行。這是中國海軍首次駕駛軍艦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經過的沿途各國,始知中國也有海軍,均鳴禮炮致敬,這就大大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此次清國水師首次到國外接艦,派出的操艦管帶無疑是整個水師中最出類拔萃的。林泰曾操縱“超勇”艦,鄧世昌操縱“揚威”艦。“超勇”、“揚威”兩艦回國途中經歷了驚險曲折。先是在地中海兩艦失散,“揚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兩晝夜,“超勇”獲訊後去尋找接濟。過蘇伊士運河時,“超勇”的螺旋槳又觸礁碰壞,經 修理 才繼續航行。至10月15日,兩艦終於到達香港,歷時61天。之後,駛入江南制造總局,進行塢修。在上海經過整修後,“超勇”、“揚威”於11月22日駛抵天津大沽口。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賞戴花翎,以都司補用,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此次出洋,他不僅擴大了眼界,由於潛心鉆研,增加了學識,“益詳練海戰術”,而且最大的收獲是在思想認識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1882年(光緒八年)33歲
夏,朝鮮國內亂,正值李鴻章母親病故,回合肥奔喪、丁憂,署直隸總督張靖達公樹聲,奏調浙江提督吳長慶率師東渡,命世昌以兵艦運送之。鄧世昌駕“揚威”艦鼓輪疾駛,迅速異常,徑赴朝鮮仁川海口,較日本兵船先到壹日。比日艦載兵而來,我軍已自仁川整隊,徑入朝鮮國都城辦理竣事。日兵後至,爭門不得入而罷。鄧世昌率艦援朝,挫敗日本侵朝計劃,補升遊擊,賞給“勃勇巴圖魯”勇號。
1887年(光緒十三年)38歲
春,李鴻章奏派鄧世昌率隊赴英、德兩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四艘巡洋艦。已是第二次出國接艦帶船的鄧世昌,此時已被大家公認是壹個“西學湛深”、“精於訓練”的海軍專家。艦艇遠航訓練是海軍官兵的必修課,特別是到深海大洋中去摔打。鄧世昌認為,接艦實際上是不可多得的最好的遠航訓練,所以在接艦回國途中,積極組織海軍將士認真進行海上訓練。鄧世昌在歸途中因勞累過度,發了寒熱。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作為管帶,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對全艦的安全負全部責任,要堅守自己的崗位。於是,他撐著虛弱的身體,壹步步艱難地走上駕駛臺,“扶病監視行船”。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全艦官兵在沿途進行不間斷的各種操練,“終日變陣必數次”。操練的內容和科目,完全是實戰可能發生的,符合戰鬥的需要,並且要求正規化:“時或操火險,時或操水險,時或作備攻狀,時或作攻敵計,皆懸旗傳令。”在鄧世昌以身作則的激勵下,艦上將士“莫不踴躍奮發,無錯雜張皇狀”。同年底回國。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兼任“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此艦相終始。
1888年(光緒十四年)39歲
臺灣後山生番,時出滋擾,官軍往剿失利,兇焰益熾。福建提督孫開華統軍查辦,李鴻章電檄(xi/)世昌,隨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臺灣助剿。世昌逐駕“致遠”艦赴臺灣埤(pi/)南壹帶。惟時陸軍苦戰累月,雖叠有擒斬,終有山深篝(gou-)密,難以深入。及世昌駕艦駛至於附海之處,發炮轟攻,乃得水陸並進,痛加剿洗,折毀碉寨,將呂家望、大莊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奉旨著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鄧世昌17年後“第二次”回廣州家鄉探親,這次未能見到他的父親,因為老人家已在幾年前去世了。當時,他接到喪報,但軍務在身,不能回家奔喪。這次回到家中,他哭昏在靈前,醒後揮淚寫祭文,將未能見父親壹面視為“終身大戚”。
1889(光緒十五年)40歲
2月20日,李鴻章奏北洋海軍新設中軍中營副將,請以鄧世昌借補,任“致遠”艦管帶。
1891年(光緒十七年)42歲
李鴻章來威海檢閱北洋海軍,這是《北洋海軍章程》制定後的首次大檢閱。鄧世昌平時訓練部隊,絕對不允許搞花架子。敵艦的距離須臨機測定,且在敵我雙方高速運動中。以鄧世昌訓練得力,奏準賞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
1892年(光緒十八年)43歲
鄧世昌“第三次”,也是最後壹次回廣州家鄉探親。
1894年(光緒二十年)45歲
鄧世昌嘗曰:“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茍沈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壹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沈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誌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遊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沈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余人壹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生平事跡相關 文章 :
★ 關於鄧世昌生平事跡
★ 關於鄧世昌的英勇事跡
★ 甲午戰爭鄧世昌的事跡介紹
★ 清朝海軍將領鄧世昌生平簡介
★ 描寫鄧世昌的作文優秀範文
★ 八年級中國歷史近代史
★ 英雄優秀範文精選
★ 黃海海戰時鄧世昌帶狗上戰場有什麽原因
★ 林則徐生平事跡介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6990a94c9bf3cca817150d7468a26be6";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