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莆田市遊洋鎮
[沿革]1961年建遊洋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建鎮。1997年,面積177.1平方千米,人口3.4萬,轄遊洋、梧椿、天馬、龍山、沽山、裏洋、橋光、五星、雙峰、石裏、河星、龍溪、興山、石山、魯頭、霞峰、金石17個村委會。
遊洋鎮地處仙遊縣境東北部山區,為永泰、莆田、仙遊等3縣交界地。位於東經118°45′~118°56′,北緯25°33′~25°44′之間,海拔495米,總面積176.47平方公裏。1992年,轄17個村民委員會,213個村民小組,有7606戶,33195人。耕地19368畝,山林223957畝。鎮政府駐遊洋村,距縣城45公裏。
遊洋取名於遊洋溪。唐設遊洋鎮,亦稱遊洋洞,屬仙遊縣管轄。四面崇山峻嶺,地勢險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扼往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遊洋人林居裔聚眾萬余人起義反宋,宋廷派官兵進剿,後居裔請降。翌年,設立興化縣及興化軍,縣治和軍治皆設在遊洋鎮。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裁撤興化縣,遊洋劃歸仙遊縣,屬興泰裏至清代。民國屬古邑鄉。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屬九區、十區、遊洋區。1955年4月,永泰縣潼關鄉寨前村(32戶)劃入遊洋區。1958年9月,屬麥斜公社。1961年底,設立遊洋公社。1984年12月,改稱遊洋鄉。1992年11月,改為遊洋鎮。境內有漢代古堡龍穿城、南宋古惠政橋、將軍城、古寨嶺、興山書院等名勝古跡。曾出過金鯉、史賓、詹萬鐘、白金等名人。 [編輯本段]遊洋鎮概況 遊洋鎮,唐設鎮。宋元明設縣,為興化縣,迄今已有四百七十三年歷史。別稱古邑縣。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的東北部。在這片177.7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生活著3.4萬勤勞樸實的人民。
遊洋鎮, 風景優美, 文物古跡甚多。有如“灣月出水”’的宋古橋梁“惠政橋”,以及近代革命文物中***仙遊縣第壹個支部誕生地—興山書院(建於1880年);也有風景如畫的天然石城“龍穿城”、環境幽靜的“讀書樓”’,山勢奇險的“將軍城”’;還有近期興建的“仙溪詩社”、“天馬山風景區”等。這些旅遊景觀,充滿種種神奇的傳說,令無數遊客留連忘返。
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8% ,擁有山地面積22萬畝。其中,用材林面積14萬畝,立木儲量36立方米;果茶面積二萬畝,以李子、柑桔為主,還有黃梅、油茶、橄攬、柿子、板栗等;毛竹林面積6萬畝,占莆田市毛竹面積的38% ,占仙遊縣的50% ,為福建省九大毛竹豐產林培育基地之壹,食用菌生產已成為遊洋鎮的壹大支柱產業;竹、木、筍、果、食用菌加工前景廣闊。水力資源蘊藏量為二萬千瓦,已開發水電站8座,總裝機容量2565千瓦,並與縣並網;建立調節水庫3座,總庫容量175萬立方米;擁有壹座日供水量1000噸的自來水站和180多處小型自來水站。遊洋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探明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石有葉臘石、花崗石、高嶺土、朱砂土和優質礦泉水等十多種,其中葉臘石儲量大、品位高、質量好、易開采,為福建省三大基地之壹。
遊洋,是今永泰、原莆田(今涵江區)、仙遊三縣的交界地,四面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是古代扼住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
唐以前稱遊洋洞,多為山越、山獠憑山築寨的聚居地。唐代,已有方、李、陳諸姓中原南播仕族從永泰等地東漸遷入遊洋,帶來了中原文化,始稱遊洋鎮。據傳曾有金鯉、史賓、詹萬鐘、白金等科宦名人。唐、宋時的遊洋鎮轄今天的遊洋鎮、石蒼鄉的大部分,象溪鄉的壹部分,鐘山鎮的鯉湖部分。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遊洋人林居裔聚眾萬余人,在原莆田縣廣業裏的百丈嶺起義反宋,起義軍聲勢浩大,占領了遊洋、廣業大部分山區,並在何嶺關、古寨嶺、河浪嶺、莒溪嶺、石壁嶺、百丈嶺等險要地段設關隘布防,以禦宋軍,今何嶺關等古關隘尚存,何嶺關是縣文物保護單位。起義軍利用地形優勢,在遊洋誘殲官兵,又經何嶺關,突襲仙遊縣城。不久,經南安、洪賴,越過晉江西門朋山嶺,奔襲圍攻泉州府城,壹時八閩震動。林居裔自號“平西王”,揮軍所向,無不披靡。宋軍調集兩浙、福建兵力馳援,又增派王繼升率兵前往遊洋,在官兵強大的軍事優勢兵力圍剿下,起義軍苦戰兩年,終於被鎮壓。至今遊洋和廣業大洋,有祀林居裔的林將軍廟。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廷在遊洋原林居裔居宅上毀宅建太平軍軍治衙署,又設興安縣縣署於軍治旁。興安縣舊轄遊洋鎮(今遊洋、石蒼、象溪壹帶)原莆田縣百丈鎮、永福縣(今永泰縣)的陳山頭及福唐縣(今福清縣)的漈頭,百丈嶺、下廬嶺壹帶山區。不久,太平軍改名興化軍,興安縣改名興化縣。興化軍治,興化縣治仍在原址,興化軍轄莆田、仙遊、興化三縣。今遊洋鎮小學中仍保存初設太平軍時的“太平軍”石額。
宋太平興國八年(983),興化軍軍治遷往原莆田縣縣城,即今市區的古譙樓處,興化縣治仍在遊洋。到元皇慶二年(1313)興化縣治遷往廣業裏的湘溪止,三百三十四年來,遊洋壹直是山區壹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北宋司農寺丞段鵬曾主持在遊洋建縣署,中為正堂,東為主薄,西為典史,還建有宣詔亭、史隱、仙隱二堂、黃綢閣、土地祠、甲丈庫等,也夯築有土城墻,興化軍治遷出後,軍治衙門為興化縣所用。興化縣署遷出遊洋後,縣城漸廢,古建盡毀。今在遊洋地名“衙門裏”處保存有原興化軍軍治所在地的主體建築的覆盆式柱礎兩個,粗大厚重,直徑竟達0.56米。“衙門裏”軍、縣治遺址上還保存有“鳳井”古井壹口。
縣治在遊洋時,政績突出的知縣事有:宋朝的段鵬、許世昌、張彥博、梅澤、邱鐸、曹 、黃逸、梁陸、陸楠、林振、孫紹先;元朝的有蔡貞、吳元。秉公辦事,廉政為民,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對為官者的要求,宋太祖要求府州、縣勒《戒石銘》於堂前,其銘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原遊洋興化縣署縣堂前的《戒石銘》隨縣署遷往湘溪而遷移到湘溪,今涵江區新縣(古湘溪)鎮政府保存著原存遊洋縣署的《戒石銘》。古代許多廉官尚能以《戒石銘》的銘言為座右銘。
當時興化縣所轄境內,幾百年間教育與科舉興盛,亦有目***睹。有宋壹代,遊洋邑境內***出了三個文狀元。
今遊洋古邑仍古跡斑斑。遊洋梧椿村有商周時期的頂溪山遺址,面積約2500平方米,采集到刻畫紋夾砂黑陶和灰色印紋硬陶片,可辨器形有缽、瓶、豆,可知三千多年前便有閩族土著在這裏生活、勞動過。遊洋裏洋村東北8公裏處,有漢“龍穿城遺址”,縣文物保護單位,是巨石山峰構成的天然石城。山頂有漢代閩越王所築的越王臺,殘存遺址。遊洋古邑址上還保存壹條古街,原名古邑、舊縣街,唐時已有。宋代軍治、縣治駐此,該街為最早的集鎮街市。清乾隆時,街為南北走向的雙面街,街長仍為150米,寬1.6米,卵石路面,夾街有單層或雙層土木結構店鋪40多間,後因水災毀北段店20間,又修復,並把古街拓寬為3.5米,現古街有延長,街道走向傳統格局不變,街旁盡是明、清石柱礎等石構閑置不用。街的南面為舊軍治、縣治的南門,出南門便是惠政橋。橋北街南交匯處的路,拐西再北向寨前、潼關至永泰縣梧桐尾,橋南有路,壹是經雙峰、馬鋪、何嶺古驛道、仙水、靈山等地至仙遊縣東門,壹是經天馬、黃龍、尚書橋往莊邊。
遊洋街東南14公裏處有“上宮街”,宋熙寧四年(1071),始在通往莆田的路旁形成小集,經元、明、清發展漸成街道。遊洋古邑在宋代的兵防施有“沽嶺寨”,常年駐寨兵70名,清代廢,今僅存寨址。宋代因遊洋縣治駐此,故亦有“皇華館”驛站,以作官方郵傳,今址不存。
遊洋古邑歷史上辦學成風,如轄地象溪鄉南朝陳時的中郎將鄭莊辦的“潯陽書堂”,常州別駕鄭淑在遊洋鞏橋辦的“鞏橋書堂”,宋初遊洋縣治“***賦軒”旁的“讀書齋”“平倫齋”,以後縣治東的“書林齋”,縣尉廳東的“真齋齋”,鄭樵後裔鄭重光在遊洋辦的“石舟齋”等,讀書蔚然成風,為社會上輸送了不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