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滴滴們”的下架之謎

“滴滴們”的下架之謎

7月2日晚,國家網信辦突然發布關於對“滴滴出行”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2天之後,滴滴App因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被下架。

7月5日,國家網信辦再發通告,依據《中華人民***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停止新用戶註冊。

短短3天之間,互聯網圈風雲突變,風聲鶴唳。

這次的事件挺嚴重,但又有點出乎意料。

國家網信辦的公告提到了《中華人民***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三條法規。其中,《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剛剛在6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幾位被點名的是《網絡安全審查辦法》正式實施第壹案,可謂是意義非凡。而《中華人民***和國國家安全法》就更不用說了,攤上的基本都是大事。

但另壹方面,公告中提到的“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卻又真是個挺常見的“違規問題”。有點類似“感冒”在疾病界的地位,說起來確實是壹種病,但因為太過普遍,大家又都不把它當回事。

工信部針對APP侵害用戶權益的專項整治行動幾乎就沒停過。騰訊、京東、百度、抖音、快手、360,所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大廠們,幾乎都因為“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點名批評過。

2019年11月到2020年7月,在工信部的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中,壹***檢測了超過8萬余款APP,其中8000余款APP有“違規手機用戶信息”的情況存在,又有478家收到了工信部正式下發的整改函。妳看,10%左右的違規率以及8000余個的違規數量,真的挺普遍。

結果那壹次工信部的專項正式行動剛結束,7月16日央視“3·15”晚會又報道了關於SDK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

於是工信部又展開了近三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這壹次進壹步擴大了範圍,對國內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進行了檢測,最後工信部責令其中的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最後又下架了94款拒不整改的APP。

就是因為“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這事實在是太普遍,所以這次如此大張旗鼓的處理“滴滴們”,才顯得如此特別。

有好事者發現這四款App的壹個***同特點是都剛剛於6月在美國上市。其中BOSS直聘於6月11日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貨車幫、運滿滿所屬的滿幫集團於6月22日在紐交所上市;滴滴則是於6月30日在紐交所掛牌。

以此為據,有人認為這次的事件是針對在美上市的中國 科技 公司。甚至有陰謀論者認為,6月23日突然在上市前壹天宣布暫停IPO流程的社交平臺Soul,也是因為提前嗅到了什麽氣息,才突然暫停IPO。

但與此結論相悖的是。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這兩大生鮮電商也都是在6月分別登陸了納斯達克和紐交所。至今雖然股價壹直像坐過山車壹樣,但總歸沒有經受審查。

也有人認為,該事件針對的是“被海外資本控股的中國 科技 公司”。

這種推論似乎有壹些道理。畢竟滴滴目前最大的兩位大股東分別是持股21.5%的日本軟銀和持股12.8%的美國Uber,兩大海外資本持股超過了三分之壹。滴滴那名叫Adrian Perica,曾擔任過美國軍官的獨立董事,更是在網上被扒了個幹幹凈凈。

而貨車幫、運滿滿所屬的滿幫集團最大的大股東也是日本軟銀,並且軟銀20.3%的持股量,也遠超於第二大股東紅杉中國的6.6%和第三大股東全明星投資基金的4.5%。

基於此,甚至有人認為是“被軟銀控股的中國 科技 公司”出現了問題,畢竟前者現在還是阿裏巴巴最大的股東。

這種說法當然沒什麽道理,因為BOSS直聘的股權結構就是中國人直接控股。其最大的機構股東分別是今日資本旗下CTG Evergreen,持股14.7%,以及騰訊全資子公司Image Frame,持股12.2%。除此之外,今日資本的創始人兼總裁徐新個人還持有BOSS直聘14.7%的股權。

顯然,BOSS直聘是徐新個人控股的,與海外投資機構沒什麽關系,與軟銀更毫無關聯。鑒於徐新個人還擔任中華英才網的董事長,其控股BOSS直聘就更顯得合情合理了起來。

如果了解中國 科技 上市公司的股權機構,就會知道大股東與經營權並沒不壹定劃等號。

從阿裏巴巴通過合夥人制度上市以來,“同股不同權”就成了中國 科技 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的“日常安排”。以阿裏巴巴為例,如今日本軟銀依舊是阿裏巴巴最大的股東,並且股權在20%以上,而馬雲和蔡崇信二人合計僅持有阿裏巴巴5.8%的股份。但依靠“同股不同權”條款,馬雲等阿裏巴巴高管在行使投票權時,壹票頂好幾票,仍然可以牢牢把控公司經營權。

滴滴的情況與阿裏差不多。雖然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只持股7%,總裁柳青只持股1.7%,但程維和柳青兩人加起來卻有超過48%的投票權,如果再算上其他滴滴高管,整個滴滴管理層的投票權是超過50%的,並不存在被外方資本控制的情況。

在我看來,大家把這事情想的太過復雜了。滴滴們被處罰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收集個人信息”上。問題來了,那麽多互聯網公司都執著於“收集用戶信息”,並且還都屢教不改,究竟是圖啥呢?

1.個人信息可以讓大數據幫助企業作出決策

“收集個人信息”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初衷,其實是輔助企業做出決策,以更好地服務用戶。沃爾瑪“啤酒和尿布”的故事之所以壹直被人津津樂道,也是因為其帶給了我們無限的期待。當年沃爾瑪在分析消費者購物行為時發現,男性顧客在購買嬰兒尿片時,常常會順便搭配幾瓶啤酒。於是沃爾瑪嘗試將啤酒和尿布擺在壹起進行促銷,結果大獲成功,尿布和啤酒的銷量全都大幅增加。

互聯網公司可以收集到的個人信息顆粒度顯然不是沃爾瑪可以比擬的。所以理論上,通過“個人信息收集”,互聯網公司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

2.通過收集用戶信息而得到的用戶畫像,是互聯網廣告的“核心賣點”

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達到5292億元。 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自然會令企業“無所不用其極”。

而無論是CPM、CPC、CPS等傳統互聯網廣告模式,還是以RTB為代表的程序化廣告模式,售賣的核心其實並不是廣告位,而是訪問這個廣告位的用戶。

具體來說,RTB廣告的購買流程大概是這樣的:今晚我正在瀏覽某門戶網站的新聞頁面。這個時候,RTB系統會給廣告主們發出這樣壹條信息“有壹個25-35歲男性,生活在北京,對 體育 、 遊戲 和二次元感興趣,過去兩個月經常在網上購買水果,還買過壹個手機。有沒有誰想要買他正在訪問的頁面廣告位?”後臺對我感興趣的廣告主們就會通過系統出價,隨後系統會根據廣告主們的出價,選出最適合的廣告主。最終,RTB系統會在100毫秒內將廣告展示到我所打開的網頁中。

顯而易見,RTB廣告的核心就是獲取我的用戶畫像。而這必須通過收集個人信息才能獲得。

3.個人數據收集是大數據殺熟的“溫床”

如果說互聯網廣告還屬於個人信息數據的“合法”利用。那麽大數據殺熟就是真正的涉嫌違法了。

簡單來說,大數據殺熟就是互聯網平臺通過分析收集到的用戶信息,對不同用戶采取不同定價的行為。

大數據殺熟被人們所熟知是在2018年初。那壹年 科技 日報發布了壹篇文章《大數據殺熟:300元的酒店房價,老客戶卻要380元!》,讓大數據殺熟第壹次暴露在大眾視野內。

隨後,不斷有網友爆料,發現在攜程、美團等平臺消費時,出現“針對新用戶的售價比針對老用戶的售價便宜”的情況。2021年,復旦大學壹名教授發布了《2020打車軟件出行狀態調研報告》,指出“手機價位越高越容易被更貴的車型接單,且蘋果手機用戶的優惠力度明顯低於非蘋果手機用戶”。大數據殺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相關研究顯示,大數據殺熟確實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美國學者Benjamin Shiller曾經進行過壹項研究,發現如果奈飛采用傳統人口統計資料的個性化定價方法,能夠增加0.3%的利潤,而如果根據用戶信息,用算法計算出用戶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利潤可以增加14.55%。

還好,中國日漸猖獗的大數據殺熟正在被“叫停”。明年1月1日即將實行的《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規定“企業不得通過數據分析,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違法者情節嚴重的,處上壹年度營業額5%以下罰款,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

而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布的《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也是對大數據殺熟做出明確處罰標準。

4.不到兩分錢壹條的個人信息

和其他具備“商品”屬性的東西壹樣,個人信息當然也能賣錢。

北京藝術家鄧玉峰此前曾在武漢展出過壹場名為《秘密》的個人展覽。展覽的展品是鄧玉峰個人從黑市購入的34.6萬條武漢市民個人信息,總計花費5000元,平均不到兩分錢壹條。

這是我可以得到的最精確的個人信息價格。很便宜,也很可怕。

至於說被下架的“滴滴們”到底用這些收集來的信息做了什麽?又是因何涉嫌觸犯《中華人民***和國國家安全法》,也許只能坐看事態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