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西方政治學歷史發展脈絡是什麽?

西方政治學歷史發展脈絡是什麽?

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

西方政治學最早發源於古希臘,

創始人是古希臘思想家亞裏士多德,

其所著

的《政治學》被公認為是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之作。從《政治學》開始,按照歷史

順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壹)古代西方政治學?

公元前

5

世紀,

地中海沿岸分布著數百個奴隸制城邦國家,

這些城邦國家的

形成和發展,

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血緣關系,

瓦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宗法關

系,

較早地建立了權利關系和契約關系,

促成了城市文明、

商業文明和海洋文明

的形成與發展,

這些都為西方古典政治學說的產生提供了沃土和搖籃。

古希臘的

思想家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撰寫了

《理想國》

《政治學》

等著作,開辟了政治學研究的新領域。?

柏拉圖(前

427

~前

347

,古希臘思想家,其主要政治思想是對“理想國”

的描述,

主要著作有

《理想國》

《政治家篇》

《法律篇》

三篇對話。

他認為

“最

好”的政體是“正義之邦”

,即“理想國”

。在這個規模不大的城邦國家中,分為

三個等級,即哲學王、武士和勞動者。哲學王是治理國家的德高望重的哲學家,

武士保衛國家,

勞動者進行生產,

這是柏拉圖的理想政體。

但如果這三個等級發

生了混亂,理想政體的模式會被打亂,代之以軍人政體、寡頭政體,進而導致民

眾革命,

產生民主政體。

柏拉圖後期的思想有了壹些變化,

他設計了

“第二等好”

的城邦:

采用混合政體以取代有可能導致專權的哲人政體;

以恢復私有財產和家

庭代替了理想國的公產公妻制;按照財產的多少而非天賦劃分等級。?

亞裏士多德(前

384

~前

322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學生,代表著作是

《政治學》

他考察分析了

150

多個不同形式的城邦國家,

從倫理和利益的角度,

研究了國家的基本理論,即國家的起源、性質、目的和任務;研究了國家的政治

制度劃分的原則,

並對各種政治制度進行了比較;

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國家

等問題,

奠定了西方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具體內容有:

①國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結

合,是自然的產物,

“早期各級社會團體都是自然地生長起來,壹切城邦既然都

是這壹生長過程的完成,

也該是自然的產物,

這又是社會團體發展的終點”

“事

物的終點,或其極因,必然達到至善,那麽,現在這個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該是至

善的社會團體了”

。所以,在亞裏士多德看來,國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會團

體。

②他認為倫理學研究個人的善,

政治學研究人群的善,

國家這壹社會團體的

目的在於達到最高尚、最廣泛的“善業”

。他指出:

“政治學的善就是正義,正義

以公***利益為依歸。

“城邦以正義為原則?正義恰恰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

③政治權力的分配制度即政體決定著城邦的異同。

亞裏士多德對各類政體進行了

區分和研究之後,

認為君主政體、

貴族政體與***和政體能夠照顧公***利益,

其差

別只在於掌握最高統治權的人數不同;

而僭主政體、

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都只會

為統治者謀利。

④最好最易於實行的是***和政體,

特別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

和政體最為穩定。

⑤政體發生變革基於人們對

“正義”

“平等”

的認識的分歧。

寡頭會認為基於財產多寡的政治權力不平等是正義的,

平民則認為基於人身自由

的政治權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義的。⑥私有財產和家庭是人本性和城邦的性質,

不能取消,

但要避免財富的兩極分化。

⑦城邦要實行法治,

並由有公民權的人輪

流執政。?

亞裏士多德時代,

古希臘的奴隸制城邦制度已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所以,

裏士多德的任務在於努力維護並竭力贊美城邦制,

把它看作是至善的化身;

同時,

他又在盡力尋找壹種能夠挽救奴隸制城邦的政體,

認為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和

政體是最穩定的,

力圖以此化解兩個極端的矛盾,

維持國家的穩定。

由此可以看

出,

西方古代政治學說有這樣壹些特點:

①它始於對國家問題的研究,

因為它是

以城邦國家作為研究和分析對象的;

②它強調政治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取向在於特

定的倫理道德,

因為它認為政治是研究群體的善,

國家的應然狀態是至善的社會

團體;

③它維護奴隸主統治和奴隸制國家;

④在研究方法上,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

德有所不同。柏拉圖主要運用哲學思辨的方法,並且把政治與哲學、道德、教育

以及家庭等問題糅合在壹起,

在他看來,

政治學就是倫理學;

亞裏士多德主要運

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

150

多個城邦國家的比較,研究了不同的政體類型,

並開始把政治學與倫理學分開,

使政治研究的概念趨於系統化。

所以,

在方法論

上,

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哲學思辨研究方法和以亞裏士多德為代表的實證比較研究

方法,奠定了西方傳統政治研究方法兩大傾向的基礎。

(二)中世紀西方政治學說

歐洲的中世紀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壹個是封建性,

其經濟基礎是封建領主占

有生產資料;另壹個是宗教性,教會是最大的封建主。所以,在歐洲中世紀,占

統治地位的思想是神學,

壹切科學都成為神學的奴婢,

政治學也不例外。

這個時

期的政治學說是神學政治觀,其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

奧古斯丁(

354-430

,是西羅馬帝國末期的思想家,教父學的代表,其主要

著作有《懺悔錄》

《上帝之城》等。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是“雙國論”

。其內容有:

①世界上存在著兩個國家,即神國和俗國,神國是上帝之國,俗國是地上之國。

②神國是光明的、永恒的,它由上帝的選民組成,代表是教會;俗國是黑暗的、

短暫的,它由上帝的棄民組成。③在末日審判時,神國會享受永生幸福,而俗國

將要遭受永世的苦難。

托馬斯·

阿奎那

1224

1274

是意大利中世紀的神學家和經院主義哲學家,

其主要著作有《神學大全》

《論君主政治》等。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①關於國

家的思想:他認為上帝是萬物的源泉和歸宿,所以,信仰是高於壹切的。那麽,

現存的壹切都是合理的,包括奴役制和等級制,這些都是天意。他說:

“壹切現

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

天意要對壹切事物貫徹壹種秩序。

所以,

在他看來,

國家既是源於人的自然本性,

更是上帝的創造。

②關於政體問題:

他認為最好的

政體是君主政體,

因為它能促進社會福利,

但是這壹職責的完成必須依靠神的統

治,神在人間的代理是教會,所以,君主必須服從教皇。公民完全有權力在教皇

的支持下殺死暴君。③關於法的思想:他認為法律的目的是合理安排公***幸福,

這根源於人的本性,

但究其本質它仍是上帝的意誌的體現。

所以,

他認為法的本

質是受理性節制的意誌。他把法分為永恒法(上帝之法)

、自然法(上帝之法在

人類中的表現)

、人法(國家法)

、神法(教會法)四種,並認為永恒法是壹切法

律的源泉,

它代表著上帝對宇宙的統治規則,

其他的人的法律都必須服從上帝之

法。?

總之,

中世紀的政治學說的基本特點有:

①鼓吹信仰高於理性,

以宗教教義

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

②強調君權神授,

認為教權大於王權,

給王權也加上了神

聖的光環;

③主張神創等級制,

以上帝創造萬物為借口標榜封建等級秩序的合理

性;

④在研究方法上,

早期的研究多訴諸神秘的直覺,

後期即阿奎那時期則運用

哲學的嚴密思維,采用抽象的概念分析方法,推導上帝的存在,論證國家、政體

以及法的政治思想。?

(三)近代西方政治學?

14

世紀,歐洲封建社會內部孕育了壹種新型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

關系,

伴隨著這種生產關系的發展,

壹個新的階級——市民階級迅速興起並不斷

走向壯大。

新的生產交換方式和新的階級的利益要求與封建神權政治發生了尖銳

的對立和嚴重的沖突。

新興資產階級開始要求自己的政治權力,

並對政治和國家

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16

世紀的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代表著資產階級思想革

命的先聲。

在這場運動中,

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得以脫穎而出。

資產階級伴隨

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對政治有了更多的認識和要求,

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政治

思想。

下面就以時間為順序,

把近代政治學說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並分別進行

說明。?

1

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學說?

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基雅維利和博丹。?

馬基雅維利

1469

1527

是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

近代西方政治學

的奠基者,

主要著作有

《君主論》

有的譯為

《霸術》

其鮮明特點是從人性出發,

而不是從上帝出發研究社會政治。

在方法上是以事實和經驗為依據,

而不再采取

經院教條式的推理。馬基雅維利的國家學說是基於他的人性惡理論。在他看來,

既然人性是惡的,

那麽,

只能依靠強有力的君主專制制度來實現社會的穩定。

主權力的基礎是軍隊和法律,

為了達到政治目的,

君主可以不擇手段,

可以不受

任何道德約束,

他甚至強調成功的君主要具備獅子和狐貍的功能。

所以,

在馬基

雅維利看來,

國家的職責是阻止人類因貪欲而引發的無休止的爭鬥,

最終目的是

建立秩序。馬基雅維利認為理想的政體是***和政體。

博丹

1530

1596

是法國政治思想家和法學家,

是近代資產階級主權理論

的創始人,其主要著作有《***和六論》

。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是:①主張

以人的眼光研究國家問題。

②提出了主權理論。

認為國家主權是指壹個中心

(或

是壹個君主,

或是壹個集團)

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它是壹種永久性的絕對權力,

對於公民和臣民而言,

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權力,

政府可以更換,

主權永遠

存在。國家主權通過法律得以體現,並維護社會穩定,使國家合法化。③以主權

的歸屬作為依據,將政體劃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君主制三種類型,贊美合法的

君主制政體是最穩定、合理的形式等。

這壹時期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例如,

他們開始

尊人重世,開始以政治權力作為研究的核心取向,使政治學獨立於倫理學之外,

開始運用經驗實證方法進行研究等等,

都是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神學政治學說的

突破。

當然他們的思想也帶有階級局限性的壹面,

例如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權術論

——為達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等,是資產階級利己主義赤裸裸的表現。

2

17

18

世紀的政治學說

17

18

世紀是西方政治學的繁榮時期。這段時期,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的進壹步發展,

資產階級逐漸取得了經濟上的統治權,

進而在政治上也要求取得

相應的統治權,

於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開始提上歐洲社會發展的日程,

這給西方

政治學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力。

壹大批歐美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

闡發自己對政

治的認識,豐富、發展了西方政治學說。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格老秀斯、斯賓

諾莎,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的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美國的潘恩、傑

斐遜、漢密爾頓等。

格老秀斯

(1583

1645)

是荷蘭政治思想家,自然法學派創始人之壹,近代國

際法理論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海上自由論》

《戰爭與和平法》

。他的政治學

說主要有自然法、

主權理論和國際法三個重要組成部分。

他認為:

自然法的基礎

潘恩、傑斐遜和漢密爾頓都是18世紀美國的政治活動家,他們的政治思想有很多***同的特征:①運用歐洲現成的政治理論為美國的政治實踐服務,較少進行抽象的理論論證,多具有務實性;著作較少鴻篇巨幅和系統嚴謹,多以小冊子、政論文、文件等形式出現。②圍繞著美國獨立和建立聯邦制***和國展開論述。③運用歐洲流行的自然權利理論論證每個人在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機會上是平等的。

④將權力平衡作為構建聯邦政府的基本原則,認為按照這壹原則建立的聯邦政府才是完美的政府。但他們的思想又各具特色,從不同的角度對西方政治思想進行了發揮和創新,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潘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壹個闡述天賦權利與公民權利關系理論的思想家,認為“天賦權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權利”,公民權利則是“人作為社會壹分子所具有的權利”,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的實現必須依靠國家、政府或法的力量。傑斐遜是美國資產階級民主傳統的奠基人,他的民主自治思想和其他民主思想相比更為具體,更具現實性。為保證人民自治的實現並防止暴政,他提出了限制中央政府權力、中央和地方分權治理以及人民參政等原則。漢密爾頓政治思想的特色是他的性惡論和精英論。性惡論以人性的自私為依據論證了依靠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維持國家秩序的必要性,這是對霍布斯觀點的繼承和發展;精英論則把富人和有地位的人排除在人性惡的範疇之外,從而肯定了政權應該由這部分人來掌握的合理、合法性。?

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以人性論及自然法為理論基礎,結合政治實踐的需要,進行政治制度的構建和政治方案的設計。盡管這些政治學家所論述的角度和問題各有側重,其政治態度也有激進和保守的區別,可是作為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他們的政治思想具有壹定的***同性,主要表現在:①強烈、全面地批判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觀念。②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創造了自然法學說,強調每個人生來都是平等的,進壹步揭批神權以及封建等級制。③肯定人們對正義、平等、自由、民主、幸福的追求,形成正義論、平等論、自由論、民主論、天賦人權等理論。④認為國家是人們締結契約的結果,契約壹旦生效,國家權力至高無上。⑤分析政治權力的類別、特性和功能,提出了配置政治權力、構建政體的若幹原則。⑥重視法的作用,主張要依法建國,依法治國,按照法處理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正義、平等、自由、民主等權利的實現必須依靠法律的保障,同時,這些權利的活動範圍也必須以法律為邊界。⑦這些思想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和市場規則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

3、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的政治學說?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在歐美已經基本完成,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已成為統治階級,同時,隨著無產階級的成長和壯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資產階級面臨的主要政治任務是維護並實現自己的利益。歷史主題的變化使得西方政治學的研究主題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從闡發和倡導資產階級的平等、民主等價值觀轉向了論述和分析資產階級個人利益和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資產階級利益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於是,壹些政治學家開始運用社會學的世界觀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代表人物有邊沁、密爾、孔德、斯賓塞。?

邊沁(1748~1832)是英國政治思想家、法學家、經濟學家,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論》、《道德與立法原理》等。其政治思想建立在功利原則基礎之上,他認為:歡樂和痛苦是人類的兩大主宰,求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壹切行為的始因和目的;幸福的內容是生存、富裕、安全和平等;每個人的利益和幸福的實現將促進整個社會的利益和幸福的發展,因而追求個人利益和幸福是正當的;評判國家制度和法律的唯壹標準是看其能否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反對天賦權利論、社會契約論以及自然法理論,認為國家是壹種惡,它會限制個人的自由,主張奉行國家放任主義,對經濟生活毫不幹涉;認為應實行法制和分權的代議民主制;提出了改革議會的壹系列主張,如由立法權控制行政權、議員不擔任行政職務、議員不受政府控制、擴大成年男子選舉權等等。這些政治思想奠定了邊沁作

為功利主義學派主要代表的地位,他的議會改革方案直接成為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的指導原則。?

密爾(1806~1873)是英國的哲學家、政治思想家,19世紀自由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著作有《論自由》、《功利主義》等。自由論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張要維護個人的自由和個性的發展,提出不僅要反對國家的壓迫,保證政治自由,還要反對社會習俗和輿論的奴役,維護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自由。他指出:個人自由並不是絕對的,個人行為只有不涉及他人利益,個人才擁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而無需對社會負責;當個人行為危害到他人利益時,這種行為應受到社會控制,個人也要受到社會或法律的相應懲罰。他還第壹次從更廣闊的社會領域探討自由並對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的關系進行了界定。另外,密爾還發展了邊沁的功利理論,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放任原則進行了修正,認為放任原則的實施應有壹定的限度,國家的幹涉有其積極作用,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創造幸福、追求自由的機會。在政府理論方面,密爾闡述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的壹般原則和具體問題,認為議會具有控制政府和批評政府兩大職能,強調議會民主制中知識的作用和智力的權威,推崇“傑出人物”的統治等等。晚年的密爾還壹度主張將自然資源、礦山、鐵路國有化,提出“有限度的社會主義”等主張。密爾的政治思想體現了傳統自由主義向現代自由主義的過渡,是英國自由主義思想發生重大變化的標誌,其本人也成為自由主義思想史上最具影響的代表之壹。?

孔德(1798~1857)是法國思想家、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實證政治體系》。其政治思想主要由實證主義體系和社會團結思想組成。實證主義體系方面,指出科學的知識必須以“實證的事實”即經驗的事實和經驗的現象為基礎,現象以外的本質和終極原因是不可能被認識的。主張把人類認識的發展分為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學三個階段。與此相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應分為神學的軍事時代、形而上學的法學時代和科學的工業時代三個階段。所以,孔德認為以往的政治學都是以想象為基礎的臆測的政治學,主張建立以觀察為基礎的實證政治學。社會團結思想方面,指出社會起源於人的社會本能,社會的精神權力應由科學家來行使,世俗權力應由資本家集團掌握,政府的職責主要在於培養並提高人們的社會感情,保證社會的秩序和進步,實現社會的和諧與團結。孔德的實證主義思想廣泛流傳,對現代政治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斯賓塞(1820~1903)是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的主要代表,著作有《社會靜力學》等。他用自然科學概念解釋人類社會現象,提出了有影響的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指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壹個有機體,不同階級之間的協作是人類***同生活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社會的均衡狀態;生物競爭原則完全適用於人類道德規範,優勝劣汰是人類道德的體現。所以,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社會進化的最高階段,是最完美的社會。以社會進化論和有機體論為基礎,斯賓塞認為國家和政府是社會進化的必然結果,國家是壹種自然單位即個人的合成物,個人合成的唯壹法則是平等自由的法則,即每個人的自由只受到其他人獲得同等自由的必要的限制,以此發展了自由主義思想家的最大幸福原則。他用自由放任主義的觀點看待國家和政府,認為政府是壹種必要的惡,但又主張政府作為有節制的必需品,應盡可能少地幹預經濟,以避免自然規律的選擇失去作用。?

這壹時期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自由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要求,通過確立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思想理論依據,運用社會學世界觀,借助自然科學的概念、邏輯和方法,把西方政治學推進到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在這壹時期,隨著資本運動的展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矛盾的凸顯,無產階級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逐漸凝結成了自己的政治學說,這就是以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政治學說。這些政治思想主要揭露現實社會的弊端,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期望通過社會變革達成社會的進步與和諧;變革計劃包括諸如建立社會公有、***同勞動的***和國等等。這些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重要思想來源。?

(四)現代西方政治學

西方政治學在現代出現了重大的嬗變,政治研究隨著實證研究方法的興起開始背離了傳統的研究風格和結構,轉向學科發展,主要體現為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轉變,出現了新的方法論格局。原來廣義上的政治學壹分為二:壹是從傳統政治研究中分化出行為主義政治學,即所謂的“政治科學”;二是由傳統政治研究承續和深化而來的當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科學後來居上,在當代西方政治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歷史發展 現代西方政治學從1880年作為壹門學科在美國獲得獨立地位開始,已經過了100多年。其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①現代西方政治學的形成與發展。1880年以前的西方政治學,主要是以壹般政治原理和政治規律為內容,如國家、政體、主權、公民、制度和統治等,當時政治學術中心在歐洲,政治研究中的法學和社會學觀念對後來的政治學影響深遠。1880年10月,在美國學者J.W.柏吉斯的倡導下,美國成立了“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研究院”,開始培養政治學博士和進行具有學科意義的政治學研究。壹般學者都以此作為現代政治學學科獨立的標誌。此後政治學課程開始在美國普遍開設,許多大學成立了政治系和研究院。1886年第壹個定期出版的政治學刊物——《政治學季刊》,在哥倫比亞政治學院創刊。1903年,美國政治學會成立。不久,《美國政治學評論》創刊。至此,現代意義的政治學大體上形成。美國政治學會成立之前,德國國家學傳統壹直在美國政治學中居主導地位。歐洲其他國家如法國和英國的政治學對美國政治學也有重大影響,美國當時流行的歷史-比較研究方法就是從歐洲學來的。隨著政治學在美國的發展,它逐漸美國化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現實主義研究方法向以歷史 -比較研究方法為代表的歷史主義研究方法挑戰。接著,出現了“新政治學運動”提倡科學主義的政治研究方法,主張采用社會學、心理學和統計學的方法來改革政治研究,認為價值判斷有礙科學的政治分析,應當摒除。“新政治學運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行為主義政治學開辟了道路。這時芝加哥大學繼哥倫比亞大學之後,成為美國又壹個政治學術中心,形成了芝加哥學派。同期的歐洲政治研究仍基本上承襲傳統的研究方法,雖然在政治理論和政治社會學方面發展較快,但對科學主義的研究方法持不贊成態度,在學科專業設置、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上頗為保守。②現代西方政治學的興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的政治學研究獲得了巨額資金援助,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普遍設立,學者和學生隊伍擴大,刊物、專著大量問世。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迅速崛起是戰後政治學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發展的最大特征。行為主義政治學反對傳統的制度研究方法,註重創立經驗方法。它認為政治學應該成為壹門能對政治現象進行解釋和預測的科學,而要達到這壹目的就必須對實際政治行為進行觀察和進行資料搜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科分工合作,運用純經驗的定量分析等技術手段。行為主義政治學重視理論框架和模式的確立以及從宏觀角度對政治行為進行理論概括,這使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在政治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並由此產生了政治學中的壹般系統理論、結構--功能理論、溝通理論。它強調運用技術手段和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和成果,

使政治學與其他傳統學科之間大量互相滲透和融合,由此產生了政治社會學、政治心理學、政治人類學、生物政治學等邊緣和交叉學科。由於它強調研究問題,使政治學在培養實際業務和構築技術性知識體系方面有很大發展。行為主義政治學也推動了當代政治學壹些綜合性理論的發展,如比較政治、政治文化和政治發展等理論。70年代以後,行為主義政治學進入了相對蕭條的時期,它過分強調技術手段、忽視價值因素的傾向受到批判。人們反省行為主義政治學專註純粹學術而喪失了價值方向的缺點,提出“政治學的新革命”的口號,即主張政治學的再理論化、再意識形態化。在這種情況下,壹些傳統的研究方法重新得到承認,政治理論重新擡頭,當代政治學進入了後行為主義政治學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