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科舉制的利弊
壹,科舉制度的廢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科舉制的廢除使得作為科舉附庸的學校教育獲得了極大地解放,各色各樣的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新式學堂的迅速發展,造就了新型知識分子群體和近代中國第壹批科技精英分子,改變了清王朝掌控教育的局面。這批新的知識分子群體在以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中國要追趕西方現代化的腳步,僅僅靠“器物”的學習是不行的,還需要學習西方的文化思想乃至制度建設,而腐朽封建代表的清王朝不可能拋棄自身的利益順應這壹潮流。新式知識分子在壹次次的政治騙局中逐漸削弱了對清政府的忠誠度,並最終擔任了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科舉考試不再是獲得仕途的唯壹途徑後,知識分子逐漸地從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學習西方,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近代化邁進。
二,科舉制度的廢除導致社會文化斷層,選官制度紊亂,政局更加動蕩混亂。科舉制度歷經千年,在社會人員流動和社會凝聚上已形成良好的循環機制,在歷史上承負著整合傳統社會生活,並維系社會內部中的文化生態平衡的功能。它對傳統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經濟與社會生活的運作均起著樞紐與調節的作用。科舉制度廢除後,沒有適時地出現替代性的制度,以致社會上下層流動的局面不復存在,傳統的士紳階層流向其他領域,傳統社會文化載體逐漸式微,同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建立起公開、剛性和持續化的選官制度,致使選人沒有標準,用人無尺度,做官無限制。清政府采取了“上指定下”的用人方法,以至討官跑官、任人唯親、植黨營私等弊病就變本加厲。由此導致官場腐敗的加劇,社會關系的長期對立與無序。
廢除科舉制的弊:
1.科舉廢於“時”,而非廢於“制” ,由於清末廢科舉時對科舉的評價以偏概全,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後把科舉制作為腐朽落後封建王朝的重要統治支柱加以批判,科舉制在國人心目中已形成為封建統治者服務工具的刻板印象。但壹個世紀之後,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科舉制度不僅不是傳統社會的萬惡之源,而且還被西方加以借鑒改造,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文官選官制度。科舉之所以被廢,是因為後來的科舉考試內容不適應時代的需要,特別是八股文拖累了整個科舉制度,而非因為其制度太壞。清政府在1901年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科舉制的考試內容和文體幾乎是脫胎換骨了,但因為科舉的向心力太大,阻礙了新式學堂的興辦,在清末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中,在西學東漸和外來勢力強力介入的情況下,科舉制仍被廢止。這充分說明了科舉制的廢除是清末時代背景下的必然結果,而非其制度本身原因被廢除的。
2.科舉制度的廢除過急,科舉制廢除應采用漸進的方式,科舉制度是壹種以考試選擇官員的制度,雖然時代發展將其淘汰,但作為制度來講,有許多可以借鑒之處。辛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革命政府南京臨時政府,設立的“五院”中有專門的考試院,專掌考試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無論是選舉的,還是委任的,都必須考試合格,才能有效;歐美的文官制度也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擇官員的。可見,科舉制中仍有可保留的部分,而晚清壹刀切的做法,不僅隔斷了歷史的聯系,還導致了選官的混亂。假若,清政府當時采取穩重有序的方式推進科舉制改革,在漸進廢除科舉制度的同時,建立新的教育機構及相應配套設施,解決社會層級流動,特別是知識分子向上層流動的問題,也許結局會是另壹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