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動力組合”尚能飯否?試駕全新第八代高爾夫
對於兩廂車,我絲毫不會掩飾對它的喜愛,因為我本身就是壹位已經十年的兩廂車主。十年前,?高爾夫6、二代福克斯、標致307、英朗等壹大撥經典“歐系”掀背車“風華正茂”,彼時的高爾夫6也脫離了高爾夫4在國內“叫好不叫座”的怪圈,攀上了細分市場王者的位置。也正是從高爾夫6開始,我們逐漸認識到,這是壹部有著幾十年歷史的經典車型,擁有了它,甚至可以說手捧著“半部大眾史”。所以,當看到廣東佛靈湖畔,高爾夫車迷大會上那壹部部被車主精心修飾的高爾夫時。那壹刻我有些後悔當年自己選擇的是更便宜的標致307。
為什麽喜歡兩廂車?或許有的人會找出諸如兩廂車的後備廂更加實用,亦或是更短的車尾會讓操控更靈活這樣的理由......回想壹下,當年選擇標致307兩廂版,除了優惠大以外,最簡單直白的理由就是因為“長的好看”。我想,同樣的道理應該壹樣適用於那些高爾夫車主們。比如,收壹部高爾夫4,將其換上R32的前杠、側裙以及R36同款大輪圈,再調整壹下車身姿態,只要妳是壹位熱愛汽車文化的年輕人,很難抗拒這樣的容顏。
前三代高爾夫,國內的玩家不多,畢竟要玩稀有的老車,還是需要不少的“精力”和“金力”的。而從高爾夫4開始,整臺高爾夫的車身線條,已經開始了它的傳承。比如,不同於十代兩廂思域那樣的“快背”線條,歐系兩廂車更加簡潔,尤其是高爾夫。車頂的線條很平直,而且尾部也沒有多余的線條來表達所謂的“層次感”。整個車身的側面,好像每壹處隆起的線條,都是為了突顯出經典的C柱設計。
來到全新第八代高爾夫上,相比第七代車型,車身的線條感依舊是經典的“高爾夫味道”,但設計師通過更前衛的設計元素,詮釋著“全新”二字的內涵。來到第八代車型,大眾稱其為“The?All?New?Digital?Golf?8”,雖然“數字化”更多會體現在車內,但是全新高爾夫的前臉,已經是目前大眾最“前瞻性”的設計。中網上的格珊氛圍燈,與ID系列如出壹轍,點亮後極具“未來感”,並且這也是不少造車新勢力喜歡采用的設計方式。並且,如此壹來,中網的面積進壹步被縮小了,而下方保險杠的造型會進壹步突顯出來。
全新高爾夫壹樣提供兩套外觀設計,相比之下,多數人肯定更喜歡R-Line版本。R-Line版本前杠兩側多了“進氣口”樣式的設計,還有側裙,後杠也加入了雙邊***四出的“排氣口”,雖然只是裝飾件。而且,相比普通版有些復雜的輪圈樣式,R-Line版本這套槍灰色17英寸輪圈顏值顯然更高。最後,如果再配合上R-Line專屬的星際藍車身(試駕的這臺白色總覺得差點兒感覺),整車看起來相當“R”化。
在兩廂車當中,我壹直認為高爾夫的側面設計是最為協調的。原廠的高爾夫,輪胎到輪拱之間的距離也就前三指後四指,並且輪圈的ET值比較合適,不會向裏收得太緊,給人壹種比較飽滿的觀感。全新高爾夫的車頂線條從B柱往後變得更加溜背,而且外後視鏡的位置被移到了車門上。或許看起來少了壹丟丟傳統高爾夫的經典味道,但是配合整車更為前衛的造型,這些變化又顯得自然而然。
來到車內,設計方面不多聊,就說這套“全數字化座艙”好不好用。其實,這個適應過程就跟當年我們從諾基亞全鍵盤換成大屏智能手機壹樣,但全新高爾夫考慮到了很多便捷性的功能設計。我原本以為是不是常用的功能都需要進入大屏來控制,但其實並非如此。比如,空調控制,常用的溫度、風量被單獨拿出來放在了中控屏下方,方便快速調節。
而在兩個空調出風口之間,還放置了壹塊常用功能調節區域,包括駕駛輔助系統、自動泊車、駕駛模式等。並且,這些功能調節都是觸控式的。還有壹處比較有意思的,大眾經典的旋鈕燈光控制,也被改成了觸控,設置在了儀表左側。
R-Line版搭載的是10英寸的觸控屏,內置全新的CNS3.0車機系統。總體來說,這套系統應該是目前大眾最好用的。UI設計比較簡潔,功能很好上手,操作邏輯基本上跟智能手機壹樣,內置的導航還比較好用,觸控的反應也不錯,總體用起來比較流暢。要說缺點,10.25英寸全液晶儀表+10英寸觸控屏,仔細看我感覺黑邊還是比較明顯。而且,如果是中低配車型,那塊觸屏只有8.25英寸。另外就是,語音識別的反應速度和識別率還有待提高。
這臺全新高爾夫R-Line版內飾還有兩點是我比較喜歡的。壹個是R-Line方向盤,是目前大眾最新的樣式,平底造型非常運動,三點和九點處的握感也很充實,我覺得甚至比7代GTI的方向盤更能挑起駕駛欲望。另外就是這套座椅,采用的是翻毛皮+仿皮的混搭形式,乘坐起來包裹感比較好,兩側支撐性不錯。缺點也有,那就是——比較硬,然後座墊長度的話,腿長的會感覺比較短。
進入駕駛環節,原本以為,這應該就像是喝白開水那般無聊。畢竟,同樣是那臺EA211?1.4TSI引擎+7擋DSG幹式雙離合變速箱,動力參數大家都能倒背如流了......最大功率110kW,最大扭矩250Nm。恐怕,這是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劇情。然而,將全新高爾夫開起來,伴隨而來的卻是驚喜和遺憾的跌宕起伏。
首先,還是說壹下動力。全油門加速不會感受到跟之前高爾夫7有什麽差別,照例是在2000-4000rpm這段有著不錯的爆發力,然後上了4000rpm往後,基本上就是幹吼不走了。只不過,全新高爾夫雙離合變速箱的換擋邏輯略有變化,給我的感覺S擋更加好用了。在高爾夫7上,切到S擋後,變速箱更喜歡把引擎轉速往2500rpm上拉,日常巡航頓挫感會比較明顯。
而在全新高爾夫上,S擋下,引擎轉速基本上在2000rpm左右,這時動力響應也足夠快,而且日常駕駛起來平順性很不錯,這次試駕我用得最多的就是運動模式+S擋。因為,D擋實在是太肉了......
當然,“肉”是相對的,只要妳深踩油門,D擋壹樣有爆發力,但是那樣開會很累。只不過,用D擋溫柔駕駛,確實幾乎感覺不到頓挫感,除非妳在低速行駛下,頻繁踩踏油門為難它。相信將D擋油門調得比較遲鈍,也有平順性方面的考慮。
其次,底盤,這是給我驚喜最大的地方。上手全新高爾夫,壓過幾次窨井蓋,並且快速通過壹段起伏路後,我體會到了之前高爾夫不曾有過的——高級感!也就是說,全新高爾夫加強了避震系統初段的濾振性表現,直白來說就是——懸掛初段變軟了!不像之前高爾夫6或者高爾夫7,底盤有些“硬碰硬”的感覺。
只是,這種高級感帶來的驚喜,只停留在鋪裝還不錯的城市道路中。但如果遇到部分失修的小坑窪路面,全新高爾夫的碎振還是能夠清晰的反應到方向盤以及座椅上。當然,這也說明了,全新高爾夫依舊沒有丟失那份“德味”。這壹點在以稍高的速度攻彎時,也能有明顯的感覺,全新高爾夫懸掛的支撐性還是很足的。
接下來,說壹下轉向。全新高爾夫R-Line給了經濟、舒適、運動以及個性化的模式,除了動力響應的區別之外,轉向手感也會有些許變化。全新高爾夫在運動模式下加強了隨速以及隨角度的轉向反饋力度,在大角度轉向或者是以穩態通過高速彎時,方向盤會給妳比較強的駕駛愉悅感。
再說壹下駕駛輔助系統吧。全新高爾夫的ACC自適應巡航非常好用,支持0-210km/h全速域,可惜這裏不是德國......我們試駕的這臺帶有L2+級輔助駕駛系統,在高速路上,只需要設定好限速和車距,接下來的就交給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了。不過,照例還是得掌控壹下方向盤。雖然,全新高爾夫可以讓妳時刻保持在道路中央,彎道上亦能如此。
最後,全新高爾夫的剎車腳感發生了變化。原來開高爾夫7那種靈敏的剎車感覺沒有了,剛壹上手,會感覺全新高爾夫的剎車變“軟”了。深入了解後,其實並非如此。全新高爾夫采用了燃油車上比較少見的iBooster電控智能助力剎車系統,剎車的調校變得更加線性,能夠增加城市低速跟車的平順度。
鵬友說:
更前衛運動的外觀、全數字座艙、全觸控體驗、更加高級的駕乘質感.....這臺全新高爾夫的確是壹款傳承經典,又帶來革新的產品。雖然,它還並不完美。比如動力部分沒有引入1.5TSI?EA211?evo,理由或許是現在的動力組合更加穩定。再比如,當我拿到配置表,發現我們試駕的這臺是“滿配”車型,像L2+級駕駛輔助系統中的車道保持功能,都是需要選裝的,IQ.Light矩陣式全LED大燈同樣如此。還有哈曼卡頓音箱、wHUD平視系統,甚至連FPA駕駛模式選擇功能也是。如果這樣算下來,原本R-Line車型16.58萬元的售價基礎上,恐怕還得再加上兩萬多塊。當然,瑕不掩瑜,全新高爾夫的魅力不僅僅是壹部車而已。就像我前文所講,高爾夫甚至可以說代表著“半部大眾史”,其背後是46年來8代車型的經典傳承。並且,試駕過全新高爾夫之後,我依然堅定著我對兩廂車的愛,甚至,心底已經默默為將來的GTI留出了位置。這是壹部有溫度的車,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壹切皆因——“喜歡”,這便足矣。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