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第十章攻擊:傷害他人讀書筆記
在分析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的原因時,社會心理學家主要有三種觀點:生物學理論、挫折理論和社會習得理論。
1、本能論和社會心理學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額攻擊源於壹種自我破壞的沖動。攻擊把這種對死亡原始的強烈欲求所蘊含的能量轉向他人。如果得不到釋放,這種能量就會越積越多,直到爆發為止;或者有壹個合適的刺激使之得到發泄,就像老鼠擺脫捕鼠器壹樣。
我有壹個心得體會:就是年輕時候喜歡喝大酒,神經被麻痹後,意識思考受到抑制,大腦進入潛意識本能階段。經常倆兄弟喝到淩晨三點鐘,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空間,海闊天空的發泄內心壓抑的欲望。折騰了這麽壹夜之後,短暫的睡上幾個小時,盡管身體非常疲憊,有氣無力的,但是精神上非常愉悅,比吃了蜜還愉悅。我想這大概算是釋放了階段性的死本能攻擊性。
進化心理學家提出,縱觀人類歷史,男性尤 其發現攻擊行為具有適應性 。有目的的攻擊可以提高生存和繁殖的幾率。麥克安德魯說, “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對象發動攻擊是獲得社會成就的敲門磚”。
我有壹個心得體會:在功利性社交中必須發出攻擊性,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篩選出哪些是妳的朋友,哪些朋友有力量,哪些有力量的朋友有用,哪些有用的朋友能幫到我。
於是在在這有限的社交機會之中,發出攻擊性,制造矛盾和摩擦,這樣可以盡快的篩選出自己的朋友。因為我自己的心理模型並不十分穩定,所以在遊戲玩的過於刺激,而我自身沒有多少實力,慢慢的隨著朋友圈質量的上升,我就玩不下去了。
另外壹個心得就是:在喝大酒的時候,很多朋友都喜歡裝大哥,將體壓抑的力量向外發泄。這時候我發現壹個秘密:就是無論喝多大酒,他出多大洋相,都不會攻擊老板,而是——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對象發動攻擊是獲得社會成就的敲門磚。即滿足了自己的權威,又不得罪老板。
如果喝大酒,攻擊了老板,估計就該滾蛋了。所以攻擊行為具有適應性。
另外攻擊還收神經系統、基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影響。
血液中的化學成分同樣可以影響神經系統對攻擊性刺激的敏感性。
酒精可以降低人們的自我覺知和考慮後果的能力,同時促使人們將攻擊和酒精在心理上建立聯系,進而增加暴力行為發生的可能。
必須承認我曾是壹名嚴重的酒精依賴者,而且多次的人生重大事故都與喝大酒有關。感恩那些好運氣,遇到的都是好朋友,讓我躲過許多劫難。現在終於意識到喝大酒的危險,回歸家庭了。
其中壹條規律有點兒意思: 身形壯碩的男性在飲酒後攻擊性明顯增強,但酒精對女性和身形嬌較小的男性幾乎沒有影響。
2、攻擊的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挫折總是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而且挫折會轉移到壹些安全的目標上。比如在單位受了氣,卻回家朝家人發火,因為安全嘛。
修正後的理論,增加了挫折產生的是憤怒,即攻擊的壹種情緒準備狀態。憤怒起源於某個有其他行為選擇可能的人阻擾了我們實現目標。
壹旦有攻擊線索“拔掉了瓶塞”,受挫者就特別容易大發雷霆,把憤怒“倒個底兒朝天。”
註意,挫折攻擊理論是為了解釋敵意性攻擊,而非工具性攻擊。
更多的時候,挫折感來源於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不患寡而患不均。也許這裏面表達的就是渴望被尊重。
甚至在我成長的數年之中,我都是尋找那些特別優秀的與我做朋友——我終於理解我為什麽沒有因為朋友的優秀而變的優秀了?
我不是要與優秀為伍,而是反向形成,為找壹個完美的爹呀,逃避父親的懦弱。
絕對剝奪指缺乏別人擁有的東西,比如沒有碩士學位。但是如果從接受高等教育的認知面上,比起那些連大學都沒有上過的人來說,這又是相對剝奪。
所以剝奪是比較的結果,是在對比參照物下的有壹定的條件才能成立。
前幾年,我受同學的誘惑就挺大的。壹直跟人家攀比,盡管我的收入已經不低;甚至我比的也不是收入,而是尊重,是那種因為父親的缺失造成的內心的匱乏,總是無意識的渴望別人的關註。
3、攻擊的社會學系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學習同樣可以‘引發’攻擊。攻擊是為了得到特定回報而采取的手段。人是可以習得攻擊的回報。兒童對父母的威脅每次都成功的話,就會變得越來越富有攻擊性。
最近我兒子總是哭著讓我給他買玩具,從幾百都幾塊錢的幾乎天天買,壹旦達不成就哭個沒完。連教閨女練琴的老師都說我軟弱。
周日那天我給兒子說:“哭吧,爸爸特別喜歡妳哭。”甚至我還準備跟他錄像,留個紀念。
結果兒子說:“我不哭了,不給買玩具就不聽爸爸的話。”這時候,兒子的威脅經驗不好使了,他不知道該哭還是該不哭。就這樣進入尷尬的境地,過了壹會兒自己玩去了。
等周壹我去接他放學的時候,兒子說:“爸爸,我想通了,我同意壹個星期買壹次。”
我高興的說:“妳是怎麽想通的?”
兒子說:“我用了壹個上午就想通了。總是哭妳也不給買,要是不哭就壹個周買壹次,那我還是不哭,妳看可以嗎?”
我破涕為笑,感覺小孩子的世界可愛極了。
班杜拉提出了攻擊的社會學系理論:人們對攻擊的學習不僅發生在親身體驗其後果時;通過觀察別人,人們也可以進行同樣的學習。
就我個人的成長經歷而言,我壹直覺得父親挺混蛋的,可是我曾經對我的家庭也是壹樣的混蛋,這都源於學習所致,潛移默化的學習。
二、什麽樣的情境更容易誘發敵對行為?
1、厭惡事件。
能誘發攻擊的事件通常包括挫折,還有壹些令人厭惡的體驗:疼痛、令人不適的炎熱、受攻擊、過度擁擠。
疼痛同樣會提高人類的攻擊性。大概我們每個人在頭痛或者絆腳之後,都曾有過這樣的反應。心情不爽,說話帶著刺激性,讓別人不爽,其實就是自己不爽。
還有炎熱,以及受到攻擊之後大部分的回應方式就是以牙還牙。
2、喚醒。
我們已經看到很多種厭惡事件可以喚起人們憤怒的情緒。
比如最近濟南壹個女大學生的自殺事件就喚醒了我對死亡的瀕臨體驗,壹天都充滿了恐慌,寫了近壹萬字的文章,才算讓自己沈靜下來。
甚至性喚醒和憤怒等其他各種形式的喚醒狀態之間是可以相互增強的。性愛只有在打完架或者受到驚嚇之後才最富有激情。
記得在濟南帶著女朋友去爬小華山,鉆進那伸手不見五指的山洞,壹點光亮看不見,女朋友將我抱得緊緊的。直到出來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胳膊都被他勒傷了。甚至在吵過架之後,發生性關系也更激烈和刺激。這種體驗都有的。
但是時間久了,感覺就會感覺到乏味。從某種意義來說,還是要從內在提高幸福的能力。
3、攻擊線索
槍支不僅使暴力成為可能,還可以刺激它的發生。手指扣動扳機,但扳機同樣可以拉動手指。槍支並不只是提供攻擊線索,它們還拉大攻擊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4、媒體影響;色情作品和性暴力
四、如何減少攻擊?
1、宣泄假說成立嗎?
壹般認為,宣泄的概念是由亞裏士多德創造的。
報復從短期看可以減少張力,甚至提供快樂,但從長期看卻能激起更多的負性情緒。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用非攻擊的方法來表達我們的感覺和告知別人,他們的行為是怎麽樣影響了我們。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那些能夠把‘妳’的指責重組成“我”的信息的人——“我很憤怒”或者“妳把臟盤子留在那裏讓我很不愉快”——以壹種能夠使別人更好地做出積極反應的方式交流他們的感受。
我們可以不采取攻擊性的方式,而仍然可以堅持自己的利益。
我最近跟母親的分離,貌似也取得了壹些進步。我很憤怒父親的不負責任,我壹直期待母親能夠理解父親,“我很憤怒”。
而最近我開始換成“妳拯救那個荒淫無度的父親讓我很不爽”,我在母親面前表達了 我的態度,她寧願回老家跟父親壹起生活,這是她的選擇,母親為她的選擇負責。
我終於不再憤怒,因為我跟母親分別是獨立的個體,我依然堅持了我自己。
2、社會學系法
通過增加懲罰來減少犯罪無疑是徒勞的,但沿街的治安整頓卻有著積極的效果,如在壹些城市中降低50%的持槍犯罪行為。
3、文化改變和世界暴力
為了得到保障,我們需要經常、監獄和社會工作者,以幫助我們對付這些困擾我們的社會病。打蚊子確實不錯,但排幹沼澤的水會更好——通過改造我們的文化,去除那些腐蝕年輕人的社會毒瘤和重建我們的道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