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 認知偏差(2):“沈默的大多數人”和“沈默的大多數聲音”
第壹種,是 “ 沈默的大多數 ”。
這是王小波的說法,意思是“ 沈默的大多數人 ”。很多時候,在人群中有大多數人是不發聲的,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聲音、沒有自己的看法。
相對另壹面,就是" 發聲的少數 "。人們常常聽到“發聲的少數”人的意見,聽不到“沈默的大多數”的意見,基於認為不發表意見就是沒意見的默認,於是發生了 第壹種信息傳遞偏差 : “ 發聲的少數 ” 的意見,自動變成了所有人的意見 ?——?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哭的孩子不需要奶。 (這種認知偏差,也可以被稱之為“ 不發表意見的人沒有意見/不哭的孩子不需要奶認知偏差 ”)尤其在壹些特殊的情況下,“沈默的大多數”的不發聲是被動的、迫不得己的。
第二種,是 “ 沈默的聲音 ”/“ 沈默的大多數聲音 ” 。
在發聲的人之中,並不代表他/她說出了所有的意見。 人們常常選擇性地表達壹部分意見,有很多意見,選擇了不說 —— 我將其稱為“沈默的聲音”, 即便在暢所欲言/征求看法的口號下。於是,基於說出來就代表全部、沒說的可能就沒有的默認,發生了 第二種信息傳遞偏差 : 妳說出來的,就自動變成了妳想說、妳可以說的所有聲音 —— “ 話說三分 ” , 被默認為 “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默認為是 “ 竹筒倒豆子 ” 都倒出來了 。(這種認知偏差,也可以被稱之為“ 人人都會竹筒倒豆子認知偏差 ”)
我們都知道“冰山模型”,這同樣適用於表達。 說出來的聲音,以及發聲的人,可能都只是水面上的冰山。沈默的聲音、沈默的大多數……構成了水面下的冰山, 而其中可能包括了更多的真相。
如果想了解真相,就要有更多的傾聽、探詢 ……
對任何刺耳的聲音,要放下防禦心態,保持開放,並且願意去展開和探詢 ……
否則,這些聲音、這些人 …… 就沈默了。 要完全徹底地放下防禦(解釋)、對抗、攻擊……的解釋模式、心態和溝通姿態,也要放棄“妳誤解了我、妳沒有聽懂我……請聽我解釋……”的下意識反應。這也叫 “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的溝通規則 。
--------------------------------------
註1:在許多溝通訓練的場景中,壹般是禁止回應的,但當事人常常會有回應和解釋的沖動,而這種沖動被強行壓制。更好的方法,是讓當事人放棄回應和解釋的想法。 —— 許多意見或者批評會被當事人認為是基於誤解,但到底是讓自己被正確地理解更重要,還是那些讓那些自己可能平時聽不到的聲音更多地被傾聽到、並且可以持續地聽到……更重要呢?這個要看情境和場景。
註2: 承上,在親密關系中,彼此的更完整的理解非常關鍵,所以要反復解釋。在教與學的關系中,被理解也很重要。而在許多工作關系中,常常,讓對方更好地發聲要比讓自己被更好地理解,更重要。所以,在工作關系中不自覺地扮演教導者的角色的人,就會有更多的困擾。
註3: 進而,我們應當知道。在人性中有壹個天然傾向: 人們關心表達自己,遠勝於關心理解他人。 或者,每個人都關註於讓別人理解自己(表達或傳遞自己),而非自己去理解他人,“自我中心”也是壹種當然、典型而普遍的認知溝通偏差來源。許多專業做人的工作的人可能是例外。
註4: 壹個領導者,讓自己被人理解,是很重要的……所以要不停地表達、傳遞……就像政治領袖,或者松下、稻盛、任正非……壹樣。但是 當領導者在處理人的時候,也需要轉換角色,變成那個理解他人、傾聽他人表達的人。 在兩種角色之間自如地切換,是非常必要的能力,而且不能搞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