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簡介
《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它在藝術形式上是壹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壹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 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壹篇敘事詩,壹片多彩的風土畫,壹串淒婉的歌謠。”
故事梗概
那是壹個既僻遠又熱鬧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著壹個“大泥坑”,它常常淹死壹些騾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熱鬧,沒有人出來加以整治。有的說應該拆墻,有的說應該種樹,但沒有壹個人說要填平的,盡管填坑並不難。
又到了小城舉行盛舉的日子,人們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燈的、看野臺子戲的、看廟會的,熱鬧異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壹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裏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壹天到晚,門裏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後花園遊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
我們有幾家鄰居,西邊的壹間破草房租給壹家餵豬的;還有壹間草房租給壹家開粉坊的,他們常常壹邊曬粉、壹邊唱歌,過著很快樂的生活;廂房裏還住著個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裏還住著個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個小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她,左鄰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為,都說應該打。胡家就越打越兇,時間也越打越長,小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小團圓媳婦用開水洗澡。洗澡時,很多人來看熱鬧,只見她被滾燙的水燙了三次,幾天後終於死去了。
我有壹個親戚有二伯,他是個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愛打腔,卻喜歡同石頭、麻雀、黃狗談天。聽祖父講,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戰征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起來。
人們都管拉磨的那個鄰居叫“磨官馮歪嘴子”,他不但會拉磨,還會做年糕。有壹次,我去磨坊買年糕,看到裏面炕上躺著壹個女人和壹個小孩,原來馮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馮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大家都說王大姐壞,謠言層出不窮,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常常含著眼淚,但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絕望。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
相關評論
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壹角度予以理解。
當然,最值得重視的是這部作品的獨特的藝術個性。茅盾對此有壹個整體的把握,堪稱精當。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壹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壹些比像壹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壹篇敘事詩,壹幅多彩的風土畫,壹串淒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壹點壹點沈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妳炫惑。”(《論蕭紅的〈呼蘭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