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

普洱茶的歷史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千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下面由茶能成事帶大家壹起來學習壹下關於普洱茶的歷名淵源。

“普洱”(Pu-er 或 Pu-er h)為雲南少數民族哈尼族語,意指“水灣寨”,有親切家園之意。景邁山布朗族石碑記載,茶樹種植始於傣歷五十七年(公元696年),至今1300余年。

“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道出了普洱茶最大的特點---“越陳越香”。在普洱茶的起源地---雲南,有“爺爺的茶,孫子賣”的俗語。普洱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的熟普洱茶,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普洱茶傳說,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民間有“武侯遺種”(諸葛孔明)的說法,以致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傳說,至今有許多少數民族奉諸葛孔明為茶祖,深信武侯植茶樹為事實,並世代相傳。相傳基諾族祖先隨孔明南征,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而相傳附會為“攸樂”的來源。

據傳,古六大茶山也是以孔明遺器而得名;《普洱府誌·古跡》記載:“舊時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錛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撒,因以名其山。

普茶壹詞,首次出現在明代萬歷四十八年(1620)謝肇淛的《滇略》中:“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從明末謝肇淛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普茶雖已是蒸壓成團的緊茶,但制作工藝粗糙,青氣重,茶並不好喝。此“普茶”是否是普洱茶?似乎難以定論。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寫道:“普雨茶,蒸之成團,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與六安同。”

雖然到了民國期間,普洱茶貢隨著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但是,從民國期間普洱茶的制作,還是能夠窺見前朝工藝的影子與傳承。曹清明講的“尖梭蓋面”,基本與範和鈞講的“梭邊”的外形與功能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