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解決我國醫患矛盾
著名醫史學家西格裏斯曾經說過:“每壹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師和病員,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的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這段話精辟地闡明了整個醫學最本質的東西是醫師與病員的關系,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壹概念,“醫”已由單純醫學團體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醫院全體職工;“患”也由單純求醫者擴展為與相關的每壹種社會關系。醫患關系在醫療活動中由技術性關系和非技術性關系兩大部分組成。非技術性關系是指求醫過程中醫務人員與病員的社會、心理等方面的關系,在醫療過程中對醫療效果有著無形的作用。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醫患關系的實質是“利益***同體”。因為“醫”和“患”不僅有著“戰勝病魔、早日康復”的***同目標,而且戰勝病魔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對抗疾病是醫患雙方的***同責任,只有醫患雙方***同配合,積極治療,才能求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醫患雙方在抵禦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都處於關鍵位置,患者康復的願望要通過醫方去實現,醫方也在診療疾病的過程中加深對醫學科學的理解和認識,提升診療技能。在疾病面前,醫患雙方是同盟軍和統壹戰線,醫患雙方要相互鼓勵,***同戰勝疾病。
維護醫患這對利益***同體的良好關系,需要醫患雙方的***同努力。壹則有趣的民間傳說可作為註腳。唐朝藥王孫思邈外出采藥,遇壹只母虎張口攔路,隨從以為虎欲噬人而逃,孫思邈卻看出虎有難言之疾。原來這母虎被壹長骨卡住了喉嚨,是來攔路求醫。孫思邈為其將異物取出,虎欣然離去。數日後孫思邈在返程中途經此地,那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
譚小芳老師認為,這個故事起碼說明了兩個道理:第壹,即使是吃人的猛虎患病,醫生也應本著仁義之心為它治療,何況生了病的人呢;第二,即使是吃人的猛虎對於為它解除病痛的醫生也懷有感恩之心,有禮貌地回應。從某種意義上說,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正是醫患關系的最基本特點。
以前醫生和患者真是親如家人。看病是政府全包,醫生看病不用想著賺錢,該用什麽藥就開什麽藥,病人也沒現在這麽多,醫生出診可以問得很仔細,不像現在幾分鐘就“搞掂”壹個病人。過年過節,醫院有不少老病號都會回來‘走親戚’,給壹些老中醫送點芋頭、雞鴨,非常親密。新醫改重點是讓醫療事業回歸公益性,政府要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和監督,醫生不能只盯著錢,要大力提倡“仁心仁術”,促進醫患和諧。
譚老師了解到,政府正在推動新醫改,加大衛生投入,改革“以藥養醫”體制,實現醫保全覆蓋,逐步讓群眾享受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除了醫療體制改革,醫德醫風也要常抓不懈,“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大醫精誠”是中國傳統醫學文化核心價值,這些原則不僅僅是簡單地刻在匾上,更要牢記於心。這樣才能有效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普及和新世紀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需求和對醫療的滿意度發生了很大變化,醫患關系問題尤為突出。患者患病求醫、去醫院就診,是作為求助者;醫生看病和治病,是作為幫助者。這樣就形成了在醫院這種特殊的社會場合中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相互作用的人際交往關系,即醫患關系。
換句話說,醫患關系是指醫護人員在診斷、治療與護理等醫療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所建立起來的壹種特殊形式的人際關系。可以這樣說,醫患關系是所有臨床工作的基礎,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醫療質量和滿意度,醫患糾紛是每個醫院都頭痛的問題,雖然這跟整個社會在醫療方面的矛盾被集中到醫院有關,但也跟醫護人員本身的溝通意願和溝通技能有很大關系。
在幾乎每個網站上,關於“醫療黑幕”的帖子都是最熱門的帖子之壹,最近在貓撲網站上,壹篇醫生自揭“藥扣”現狀的帖子也獲得熱捧,網友們從中看到了時下醫療體制中仍存在的很多“黑洞”。自從醫療體制改革以來,中國醫療行業的種種怪現象就壹直沒有斷過,什麽看不起,“辛苦三十年,壹病回到解放前”,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醫患矛盾、職業醫鬧等等不壹而足的亂象,無壹不在壹次的告訴我們,是該做點什麽了。
“大家對"神帖"的關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說出了對體制的思考,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把矛頭指向醫療人員本身。我們今天剛剛開完培訓課,有醫務人員發言,流著淚說,我們的壹點差錯可能造成患者無可挽回的損失。這樣的錯誤,壹旦發生,就沒有機會改正。這是真實的壹幕,我們的醫生不是惡魔,這個群體有害群之馬,但不是全部,我們需要保持絕對的自省精神和感恩意識。”那位不願具名的醫院管理人員說。
本來,筆者作為業內人士,耳聞或遭遇醫患糾紛的事,可以說是跟開車磕磕碰碰壹樣,總是難以避免。因而,壹直以來,我對各路媒體為吸引眼球而爭相炒作的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之類,從來是置若罔聞,更不欲略置壹辭。但是,醫患關系的惡化,雙方的互不信任,從經濟學上看,會加大成本,從社會學上看,會摧毀本來就十分稀缺的道德與價值體系,受損的將是社會中的每個人。
據調查,80%的醫患糾紛都是由於溝通不良引起的,如果溝通良好,這些糾紛就會減少甚至不會發生,所以加強醫患溝通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醫患溝通不良,從醫護人員的角度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壹是醫護人員不願意或者不重視溝通,二是溝通的技能方面有欠缺,歡迎參加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的《醫患關系管理》課程將幫助醫院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的醫生和患者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患者大部分認為,醫患之間的溝通壹般或基本上沒有溝通;醫護人員大部分認為,醫患之間的溝通壹般或基本上沒有溝通。這在壹定程度上說明醫患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醫護人員未很好履行告知照顧義務,歸結為雙方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論是患者還是醫護人員都不同程度的認為醫患關系不和諧。
近年來,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不僅正在嚴重沖擊著醫療服務市場,而且已成為社會不和諧的因素。當前和諧醫患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醫護人員同時承擔著管理者、溝通者、照顧者、代言者、保護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就這個敏感話題,譚老師主要有以下觀點:
壹、醫療糾紛、醫患關系問題的實質。首先,醫院管理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等問題的實質,是法律上對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界定不清,患者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途徑不明,社會醫療制度中,風險防範即保險制度不完善。
二、醫療服務是高風險服務。醫療服務是壹種面對無數未知領域的高風險服務,有其不確定性。據統計,即使在發達國家,臨床醫療確診率也僅有70%左右。可以說,沒有任何壹位醫生敢保證不誤診、不漏治。作為發展中的科學,人們至今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並尋找解除疾病的辦法,即使醫學家開始從基因水平認識疾病,人類對癌癥、艾滋病等仍沒有根治手段。
三、醫療服務是特殊服務。醫療服務是壹種不同於其他服務的特殊服務——它既服務於軀體,也服務於精神;既服務於生命的每壹階段,也服務於從出生到臨終的生命全過程,甚至已發展成為從生前到身後的“超生命全程”服務。醫療服務的對象也是特殊的——接受服務的大多是痛苦中的病人和情緒焦慮的患者家屬。當妳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復健康時,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容易被病人千恩萬謝;但如果妳的服務有缺陷,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也最容易受到指責。
四、醫療服務面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醫療服務還是壹種“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服務,它面對的是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若幹年前,當“看病難”還是壹種普遍的社會抱怨時,兩個產婦擠在壹張病床上也會覺得“幸福”。而現在,人們希望醫院有適宜自己的更好的軟硬件環境。對醫療效果過高的期望值,加上對醫療高風險的認知缺乏,許多病人與醫院的糾紛就因此引發。我們應該采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理念,加強醫護人員人文素質的培養,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加強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並應用於醫患活動中,達到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目的。
五、醫療服務的“政策性”。醫療服務的另壹個因素是“政策性”的,譚小芳老師認為,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醫療機構擔負著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控制醫藥費用雙重任務,成為各方利益沖突的交匯點,社會各方面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關註程度、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因此,醫護工作者不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心理素質,而且要有高深的專業素質、廣博的人文素質。知情、同意、自由、不傷害、最優化,這是國際社會認同的醫學道德的最基本原則。
六、醫患關系,如履薄冰。“看病難、看病貴”長期存在,從踏進醫院那刻起,醫患關系就被刷上壹層“不信任”的底色。醫患雙方之間,越來越難以達成互相信任:有的患者擔心自己看病被宰,有的患者擔心醫生不給用藥;而醫生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壹旦出現醫患糾紛,最擔心這只幕後“黑手”,采取“下三濫”的手段,打著“維權行為”的幌子,動輒花圈、橫幅堵門,甚至打砸恐嚇,壹步步地逼迫醫院無奈就範。壹些人通過非正常的途徑,將屠刀看向醫院,目的只是為了向醫院詐取錢財--惡意向醫院討要說法,已經成為壹個怪胎,侵蝕著醫院、廣大患者的***同利益。
除了以上幾點,譚老師還建議政府主管部門針對當前缺乏行之有效、快捷的解決途徑和處理醫患糾紛的專門立法,應盡快設立獨立於醫患雙方的第三方糾紛調解中心,公平、專業和規範的處理各種醫患糾紛,引導群眾在法律框架下妥善解決醫療糾紛。每個醫生不妨牢記美國醫生特魯多墓誌銘上的那段道出醫學和醫生角色本質的箴言:“有時去治愈,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