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最悠久的魚雷制造商[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 白頭魚雷

[最悠久的魚雷制造商[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 白頭魚雷

眾所周知,意大利在世界魚雷市場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其最大魚雷生產廠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WASS)。它位於意大利西北海岸的裏窩那,下轄3個魚雷制造廠,是全球魚雷制造先驅,生產從輕型到重型魚雷,水面艦艇、潛艇反魚雷裝置,主動或被動艦載、直升機載聲吶和水下監視裝備,“白頭”壹度成為魚雷的代名詞。為了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該公司還通過控歐洲魚雷公司(法國艦艇建造局和泰利斯公司聯合組建的公司)股份高達50%,使其成為法意聯合研制先進魚雷最主要的平臺。作為芬梅卡尼卡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風靡世界魚雷市場130余年。

開啟魚雷時代

提及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便不能不提及羅伯特?懷特黑德(1823年1月3日~1905年11月14日)。

1823年,懷特黑德出生於英國波爾頓壹個普通的工程師家庭,1840年從英國曼徹斯特機械學院工程系畢業後,前往法國土倫船廠工作,隨後在意大利米蘭擔任工程顧問。歐洲戰亂,他不得不放棄大量專利權遷至意大利東北部亞得裏亞海沿海的裏雅斯特的阜姆。在這裏,他建立了壹個鋼鐵廠,取名逢德裏亞鋼鐵廠,這就是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前身。1856年,他擔任經理,將工廠更名為阜姆士他俾勞勉圖廠,為奧匈帝國海軍服務,隸屬於奧地利,主要生產艦船蒸汽機和發動機,是當時最先進的產品。

1866年,懷特黑德與剛從奧匈帝國海軍退休的工程師盧皮斯研制出首款魚雷,在海面以下的設定深度上航行,炸藥和雷管裝在頭部,可破壞軍艦的水下部分。它的直徑為356毫米,長3.53米,重136千克,裝藥15~18千克,航速6節,航程200米,采用壓縮空氣發動機(歷史上稱為冷動力發動機)帶動螺旋槳推進魚雷。采用靜水壓閥門和慣性擺錘***同操縱橫舵。即利用靜水壓設定魚雷的航行深度,用慣性擺錘減少魚雷在定深線附近的波動。

1867~1868年,懷特黑德的海上試驗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炸藥在水下的爆炸威力比在水面要大得多。這是人類史上的第壹條真正魚雷。由於懷特黑德英文whitedhead意為“白頭”,故得名“白頭”魚雷。盡管魚雷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但阜姆土他俾勞勉圖廠由於1868年沒能從奧匈帝國海軍處拿到足夠的魚雷訂單,1873年正式宣告破產。

1875年,心有不甘的懷特黑德索性在阜姆士他俾勞勉圖廠基礎上重建了壹個私人公司,正式取名白頭魚雷制造廠。後該廠轉成股份制公司,更名為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由於早在1868年,懷特黑德就曾攜帶2枚魚雷前往英國推銷,並在1871年與英國簽訂在英國制造“白頭”魚雷的協議(英國魚雷以此為原型開始發展),因此白頭公司在成立後不久就被英國威格士有限公司和阿姆斯特朗-懷特沃斯公司收購。

1895年懷特黑德對“白頭”魚雷進行首次重要改進,采用奧地利人路德維格?奧布賴發明的方位角控制魚雷陀螺儀技術:魚雷軸的平衡環內置壹個直徑3英寸、重1.75磅的輪子(魚雷發射前轉速2400轉/分,確保魚雷發射後在壹條直線上,但不影響魚雷速度),減少魚雷對平衡環的二次依賴,增加了魚雷射程,達到7000碼。比先前的1000碼增加了6倍。但該型魚雷最大缺陷是發射初期軌跡傾斜。1898年懷特黑德又引進當時的最新技術增強了“白頭”魚雷攻擊方向的穩定性。

後來白頭公司將魚雷發明專利權出售給其它國家海軍。“白頭”魚雷遂成為各國魚雷發展公認的母型。不久,德國施沃爾茨-考普夫公司又研制出壹種用磷青銅制作的“黑頭”魚雷(blackhead torpedo),其原理與“白頭”魚雷基本相同,但各項指標有所改進,如直徑縮小為304毫米,長度增至4.57米,重量增至275千克,裝藥量增至20千克,航速達22節,只是射程最初僅有400米。

早期魚雷主要由水面艦體攜載發射,入水後按預先設定的航深和航向作直線航行,在有效射程內攻擊水面艦船及其它水中目標,命中率取決於測定目標運動參數的準確度、魚雷深度和航向控制的精確度。當時,海軍戰艦和特制的魚雷艇普遍都裝備壹至數個魚雷發射管,但兩者的發射方式略有不同。戰艦上的發射裝置可以調整發射方向,魚雷艇則因體積小。只能靠艇身的機動來調整發射方向。由於魚雷只能自航數百米,作戰時需冒險抵近攻擊,故防護能力較弱的魚雷艇壹般是在大艦的掩護下發動突襲,或乘夜霧時單獨進行偷襲。盡管當時魚雷的航程有限,但威力極大,所以壹問世便很快成為歐美各國海軍的新寵。

壹戰時,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被奧匈帝國強占。壹戰後意大利獲得了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該公司主人。到二戰結束時,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生產了7個型號(MK Ⅰ、Ⅱ、Ⅲ、Ⅳ、Ⅴ、Ⅵ和Ⅶ型魚雷)、2萬余枚“白頭”魚雷,出口10多個國家。

二戰結束前,“白頭”魚雷(含各種改進型)大多是重型冷動力魚雷(壓縮空氣魚雷,亦稱冷機魚雷,後為熱動力魚雷替代),長7米,裝藥量250~300千克。魚雷問世改變了世界海軍作戰樣式,作戰重心由水面轉移到水下。

“白頭”魚雷在其誕生後的歷次戰爭中均有出色的表現。1891年智利內戰時,智利海軍“林其海軍上將”號魚雷艇發射360毫米口徑“白頭”魚雷,擊中100碼處的叛軍“布蘭克?英卡拉達”號軍艦左舷,致其沈沒,為智利海軍平叛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40年4月9日德國海軍“布呂歇爾”號重型巡洋艦(1939年4月服役)被挪威海軍2枚性能老化的“白頭”魚雷擊沈,成為德挪海軍交戰中德海軍的最大損失。

A244再戰江湖

由於二戰後阜姆劃歸南斯拉夫,1945年白頭魚雷股份有限公司從阜姆遷至意大利裏窩那,更名為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開始研制以電力驅動的輕型魚雷和沖壓噴水發動機魚雷,但由於戰後嚴重的經濟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自研不堪其負。此時通過仿制“白頭”起步的美國魚雷工業後來居上,白頭公司沈寂起來。

20世紀50年代初,白頭公司向美國購買MK44型魚雷,並獲許可證生產。1960年,白頭公司以MK44為原型研制出“白頭”21魚雷,1966年開始生產,航速27節,航程7000米,重1130千克,制導方式采用線導加音響制導。潛艇發射時,啟用線導模式向目標靠近,隨後用音響制導攻擊目標。

70年代,白頭公司和法國泰利斯水下系統公司在MK44魚雷的基礎上,聯合研制出A244輕型魚雷,白頭公司再次引人註目。該魚雷長2.75米,直徑324毫米,巡航速度30節,最大航速39節,最大作戰深度600米,最大航程13.5千 米,最大重量238千克,具有抗幹擾能力、延長報警時間、射程遠、發射後不管等特點,適應瀕海地區的作戰需求,可裝備核潛艇、常規潛艇、水面艦艇、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最新改型為A244/S-3。

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總***生產了1000枚A244魚雷,裝備該型魚雷的國家包括意大利、韓國(“藍鯊”魚雷就是A244韓國版)、印度、孟加拉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阿根廷、哥倫比亞、尼日利亞、瑞典、阿聯酋和委內瑞拉等。當意大利ATR72反潛巡邏機、馬拉西亞“超山貓”MK100直升機、新加坡海軍“威武”級隱身護衛艦和“無畏”級巡邏艇等攜帶該型魚雷,執行近海反潛任務時,才可真正體會到什麽是譽滿全球。

此外,白頭公司80年代末生產了A200超輕型魚雷、90年代初生產了A290輕型魚雷,還制造出C-310型魚雷對抗系統(專門裝備水面艦艇)和C-303型魚雷對抗系統(專門裝備潛艇)。

法意聯手,新品層出

1993年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大部分老廠房不能再使用,1997年全部賣給房地產開發商,正式加盟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隨著21世紀到來,歐洲防務公司進壹步整合,提升整體防務產品的研發能力,冠以歐洲之名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歐洲戰鬥機公司、歐洲直升機公司、歐洲運輸機公司和歐洲魚雷公司等。其中歐洲魚雷公司就是法意水下防務系統合作平臺,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利用其控股的歐洲魚雷公司與法國艦艇建造局和法國泰利斯公司聯合研制新型魚雷。包括著名的MU90“沖擊”輕型反潛魚雷和“黑鯊”重型魚雷。

2007年11月30日,法國艦艇建造局和泰利斯公司、意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母公司)在尼斯宣布將整合兩國水下武器系統公司,組建三個合資企業,其中魚雷合資企業負責魚雷系統(重型、輕型魚雷和魚雷對抗系統)設計研制、市場開拓和項目管理:魚雷制造合資企業負責魚雷測試和制造:聲吶合資企業負責聲吶設計、制造。法意兩國將在歐洲魚雷公司基礎上進壹步組建戰略聯盟,打造壹個全球水下系統公司,2008年底之前組建完畢,將大大強化法意防務工業合作和提升魚雷競爭力。白頭阿萊尼亞水下系統公司將在新的體制下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