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用什麽武器
戚家軍用什麽武器
在明朝嘉靖年間,原本已經久經邊界和平的明軍,因為壹個軍事天才而重新振奮。這個軍事天才,就是大名鼎鼎的戚繼光。他於1559年組建的戚家軍,是東亞歷史上最早的壹支近代化軍隊。與歐洲近代化軍隊的鼻祖莫裏斯親王主持的軍事改革相比,戚家軍的組建早了三十年。
但是,有些人卻在抹黑戚繼光。比如壹個以描繪軍事為主題的出版社,將中國的戚家軍描繪成壹支裝備簡陋的業余農民軍。還有很多“噴子”借機挖苦民族英雄戚繼光,將戚家軍貶得壹無是處。
也許是因為戚繼光和戚家軍的抗倭事跡流傳非常廣,以至於人們對戚家軍的印象就是壹支以刀盾、狼筅等冷兵器為主的軍隊。實際上,這是因為倭寇只不過是壹群流竄的土匪,戚家軍對付倭寇的作戰,就很像今天的防暴作戰,戚家軍的鴛鴦陣也和今天防暴警察的陣型有相似之處。
打仗,要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對付倭寇,確實不需要太多豪華的裝備。實際上,倭患平定的時候,戚繼光的人生巔峰,卻剛剛開始。嘉靖時期,明朝邊患總結壹下就是:南倭北虜,南倭其實只是小打小鬧,只是因為南倭活動地區都是經濟發達的沿海,所以先受到重視。
北虜指的是蒙古軍隊,雖然理論上蒙古各部是臣服於明朝中央政府的,但他們毫無信義,稍有異常就組織幾千到十幾萬規模的軍隊入關劫掠。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被調往北方邊境,負責河北壹帶的防務工作,防備“北虜”。
“北虜”的實力遠超倭寇,故而戚繼光接手北方防務後,按照自己所著的《練兵紀實》開展新的訓練和編制,不僅從浙江帶來的三千老兵全部“易步為騎”,還另外改組了當地駐防的三萬多軍隊,組建了壹支當時全世界範圍內最強大的壹支“多兵種合成”軍隊。
據《練兵紀實》記載,改組、擴編後的戚家軍按照隊(指揮官為隊總)、旗(指揮官為旗總)、局(指揮官為百總)、司(指揮官為把總)、部(指揮官為千總)、營(指揮官為將官)進行編制。
營有騎兵營(馬營)、步兵營(步營)車營等數種,各有不同的編制。營有壹個指揮部,稱之為“中軍”,“中軍”有很多直屬部隊,比如軍樂隊(吹鼓手)、工匠、軍醫、獸醫、偵察兵(明朝稱偵察兵為“夜不收”)等等。
而且,這時候的戚家軍的每壹個戰士,都可以說是武裝到牙齒的殺人機器。以馬營為例,馬營下轄左中右三個部,其中左右二部為騎馬機動、兼顧騎馬、下馬作戰的部隊,中部為單純的騎兵部隊。
左右二部編制相對簡單,壹部轄左右二司,每司轄三局,每局三旗,每旗三隊,每隊十二人,有隊總壹人,伍長兩人,快槍手兩人,鏜鈀手兩人,刀棍手兩人,大棒手兩人,夥夫壹人。
(據《練兵實紀》)除夥夫外,所有兵卒都裝備鐵質明盔頂,布面甲壹幅,軍用腰帶壹條,椰瓢(椰子殼制成的軍用水壺)壹個。這些是戚家軍的基本配置,步兵也大同小異,已經和今天的單兵裝具非常類似。
明軍的布面甲有時候也被稱為棉甲,故而被認為是棉花制成的輕型鎧甲,實際上,棉甲內部襯有以鉚釘鉚接的鐵片,絕對是重型鎧甲,防禦力遠超傳統的鐵質紮甲。馬營左右二部的隊總除了上述裝備外,還裝備合力弓壹張,弓弦兩條(壹條做備用),箭三十枝,弓袋箭袋(明代統稱為雙插)各壹個,背旗壹桿,護具上比壹般士兵多了壹對環片鐵臂甲,稱之為“臂手”。
伍長則裝備鳥銃和長刀。所謂鳥銃,就是火繩槍,是早期的扳機槍械。明代的鳥銃為了提高射擊精度,實行定裝藥,火藥分別存放在竹制的藥管裏,每個藥管存放三錢火藥,正好夠壹次裝填和發射。馬營伍長攜帶藥管三十個,另有散裝的備用火藥,***計三百發的量,故而也要攜帶三百發鉛子。
另外攜帶壹個錫制火藥囊,稱之為“錫鱉”,存六兩火藥,做引火之用。此外還有火繩五根,朔杖(通條)壹根,銃套(鳥銃袋子)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