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如何提升我國在國際交往中的軟實力

如何提升我國在國際交往中的軟實力

從提升軟實力的角度講,我國在某些方面已經做得比較到位,例如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利用世界性活動平臺展示我國文化與政治理念等。在這些方面,我們只需要繼續正確的做法。而在另外壹些方面,我國則需要采取大力措施予以推進或改善。例如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非政府組織的建設等。在本文中,我們將指出各種有利於我國軟實力提升的主要途徑和措施,不論我們在那些方面表現得好還是不好。因為這樣可以為全面審視我國的軟實力建設提供壹個相對完整的框架。

壹.積極建設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誌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壹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歷史經驗表明,任何壹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誌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壹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凝聚人們的力量靠的就是統壹的指導思想、***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範,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會失去團結壹致、***同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

改革開放30年中,我國壹直處於變化最快、發展也最快的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社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不復存在,而各種外來的文化和觀念紛紛進入人們的生活和頭腦,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影響,以致廣泛出現道德困惑、信仰危機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集中體現為我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缺位。北京大學教授潘維認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缺位是中國現實中最嚴重的問題之壹,中國要崛起,就無法回避重建社會核心價值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曠新年則指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價值失落,意義真空,用祝東力先生的話說,處於壹種“精神崩潰”的狀態。2007年兩會期間,來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十分關註中國人核心價值迷失的問題,“加緊構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呼聲再度高漲,代表委員們紛紛獻計獻策,希冀盡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獲得國民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以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促進社會和諧與國家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七次黨代會上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際上也是在委婉地承認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問題。

二.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

作為壹種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無疑是壹種軟實力資源。科學發展觀是壹種明確體現中國領導人的政治價值觀的發展模式。由於充分反映時代的需要,體現以人為本與環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能夠獲得人民真誠的支持,能夠起到凝聚社會力量的作用;在國際社會,它也符合主流政治價值觀,從而贏得廣泛的支持。而從其內容上看,軟實力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科學發展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於軟實力建設來實現國家發展的思想。因此,對於我國來說,貫徹科學發展觀與軟實力建設,實際上構成壹體的兩面。

實際上,如果結合目前威脅中國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主要問題來看,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就尤其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如今已然突破了國際警戒線。這種分配格局,便是威脅我國社會穩定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展示出壹種彌合社會裂縫的姿態,便能獲得普羅大眾的認可。如果能夠得到真誠、堅決的貫徹,必將為執政黨的政權合法性創造新的基礎。

三.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胡錦濤同誌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充分發揮法制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法治對於社會和諧這個特定目標的這種積極作用,說明法治是軟實力的壹種體現形式,意味著實施依法治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軟實力的重要壹環。實際上,對於突出強調平等與自由價值觀的社會主義理想,法治是其必不可少的壹個方面。

法治不僅對於提高社會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還是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度的壹個重要方面。因為法治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價值觀之壹,甚至被西方世界冠以“普世價值觀”的名義。提高法治水平有助於提高我國在西方的親和力,消除不必要的防範心理和措施。

目前,我國還不是壹個成熟的法治國家,這是由我國的傳統和現實所決定的。但是,法治化是壹個避免的趨勢。這就決定了我國可以通過法治建設同時提高對內軟實力和對外軟實力。這是西方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

四.根據本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不斷完善社會制度

制度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壹個重要條件,是事關國家的凝聚力、動員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壹。大陸與臺灣不同的政治制度構成兩岸統壹的障礙;計劃經濟體制壓制大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經濟建設方面缺乏市場經濟體制所具有的強大動員能力。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誌就深刻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這意味著,成熟、完善的制度有助於防治腐敗,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政府的合法性,並實現社會的穩定。

實際上,無論何時,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制度問題,沒有哪個國家能壹勞永逸地解決制度問題,尤其是像中國這樣壹個發展中國家,制度建設的意義尤其重大。盡管我國在制度創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制度仍然是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度建設的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例如,制度的執行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國,以至於符合民意的新制度法規出臺時,人們常常不敢以樂觀的態度來預計其效果。造成這壹問題的原因,不僅在於傳統文化的影響,還在於制度本身的缺陷——基本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是造成“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壹個重要因素。

制度既有普適性也有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國在制度創新的過程中,既立足於本國國情,又參考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與教訓,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本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制度體系。

五.提升我國建構國際制度的能力,維護國際制度的合法性權威

建立民主、平等、和平的國際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期望,也是國際機制的吸引力所在——只有這樣壹種制度,才能獲得世界各國的尊重,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其中,從而提高國際制度的影響力。另外,維護國際制度的權威與尊嚴也是保證國際制度吸引力的壹個重要方面,壹個不能履行承諾的國際制度是不可能得到尊重的。

壹個國家的人員在國際機構中的地位是該國國際地位的壹個重要標誌,也影響到該國應對國際事務的能力和可能獲取的利益。如果能夠在國際機構中獲得權力,那麽,壹個國家就可以獲得對國際制度的影響力,就可以通過國際機制來解決問題,而無須采取強制措施,也無須付出過高代價就能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

為盡早結束目前的國際金融風暴並避免重蹈覆轍,胡錦濤總書記在G20峰會上指出,對國際金融機構的註資應該堅持權利和義務平衡、分攤和自願相結合的原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治理結構應該得到改進,要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另外,應該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合理化。這些呼籲正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意義的體認,也體現了中國參與建構國際制度的努力。這樣的努力應該繼續堅持下去,以提高中國通過柔性手段維護本國利益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能力。

六.提升依靠國際法的能力,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所謂“謙卑的強權”,就是指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實力,卻仍然尊重他國的利益與意願,謀求通過協商和對話,爭取他國的同意,進而解決國際爭端的國家。強大的實力只是通過潛身於情境背後,隱蔽地影響世界基本格局來發揮作用,而不會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顯在籌碼。這樣的做法常常能為主體國贏得世界的尊敬,主體國反而更有可能得償所願。正因為如此,歐盟、中國、印度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推崇協商和對話。而美國攻打伊拉克之所以受到國內外的壹致反對,壹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選擇了武力,而非協商和對話機制來解決問題。

在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這個方面,我國壹直以來都做得比較好。我國壹貫主張用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包括我國和東盟國家關於南沙島嶼問題的爭端,我國與日本關於釣魚島、東海油氣田問題的爭端。我國於2001年加入WTO,也為我們按照相關法則解決國際貿易爭端提供了機會。總體而言,即便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之下,我們可能需要改變對策,但是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是大勢所趨,是壹個不可扭轉的時代潮流。因此,我們需要以堅定的態度,提升我國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能力。

七.積極推動公***外交和民間交往

在民主國家越來越多,而且在世界事務中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公***外交和民間交往是壹個必然選擇。通過公***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外國公眾和主流社會人士,能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國家的利益。而通過民間交往,也能有效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例如,那些相信在中國人權得不到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士,在與中國民眾的交往過程中,就會見證中國經歷的迅猛發展,體會到中國人民在經濟上的巨大自由,從而壹改他們的錯誤觀念。再比如,美國30多個民間組織成立“公民外交聯盟”,向出國的美國公民發放《世界公民指南》,強調“每個公民在每次與人握手時”的權利和責任。由此可見,民間交往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的意義是備受重視的。

公***外交和民間交往在國際交往場合無處不在,具有廣闊的舞臺。這類外交可以體現在壹次文化展覽盛會上,也可以體現在壹次學術會議上或壹次出口產品推介會上,甚至體現在人和人的壹次交談中。因此,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民間人士,都應該要有強烈的外交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為推動國外人士正面理解本國文化和政策而努力。中美兩國打開外交關系的大門就是從乒乓外交開始的,中日兩國的民間外交對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國政府在奧運期間放開外國記者來華采訪,對促進外國民眾對中國的了解起到了壹定作用。

八.大力發展文化教育,提升國民文明素質

全國政協委員陳愛蓮說,文化道德、文學藝術、公民素質、思想理念等都是國家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實際上,傳統文化是壹個民族外化的文化,而國民素質是壹個民族內化的文化,更具有現實意義。如果說文化是壹國三大主要軟實力資源之壹,那麽作為內化的文化的國民素質,勢必構成國家軟實力的壹項重要資源。

雖然我們始終不懈地推動著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普遍提升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客觀而言,我們仍然任重道遠。例如,單就國民科學素養而言,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僅占所調查人群的1.98%,而根據類似調查方案得到的其他國家和實體的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為:美國25%(2005年)、歐盟24%(2005年)、加拿大4%(1989年)、日本3%(1991年)。顯而易見,我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明顯偏低。

沒有高素質的公民,無論走到哪裏,這個國家的人都會被人歧視。國家的強大,經濟發達只是壹個方面。正如沒有人會看得起粗俗的暴發戶壹樣,與他們打交道,看重的可能是口袋裏的錢,而不會從心底裏去尊重他或是崇拜他。國與國打交道也壹樣,別人看重我們的市場,捧“熱忱”而來,但他們骨子裏未必會真正敬仰這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我們的大學能產生像耶魯牛津這樣的大學,像唐朝吸引眾多“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壹樣,那麽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將大大提高。

九.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吸收傳統文化精髓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攜手發展的***同精神家園。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說明中華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競爭力。中華文化曾經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繁榮作出巨大貢獻,在以合作、說服、滲透為主要特征的軟實力競爭時代,在國際矛盾日趨尖銳化的今天,中華文化註重“和諧”的思想,更容易被別人認同和接受,更能體現協調、平衡和包容,具有巨大的親和力。因此,傳統文化在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進程中必將發揮巨大作用。

中華文化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凝結著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獨立的品格。因此,中華文化又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個性獨具的文化容易吸引他人的目光,是形成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源泉。

其實,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還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因此,我們要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挖掘和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參與到世界文化交流之中。

在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有兩項工作是具有極端重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