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羽毛頭飾
妳直接看百度百科不就知道了……下面是我抄的: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的服飾有壹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壹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誌》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壹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余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鐘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古白族人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繡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壹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繡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壹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壹帶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繡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繡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壹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壹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壹束白絳穗;婚後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壹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壹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壹塊布上繡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裏,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制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繡著壹枝素雅的針葉松;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誌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壹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壹雙壽鞋。
傳統節日
火把節搶升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壹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鐘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火把節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歷壹月初壹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歷壹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飲食
白族註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壹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幹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壹包檳榔。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壹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壹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肴。進扭時長輩上坐晚輩侍奉。
1.砂鍋魚與砂鍋豆腐: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蛋卷、臘幹片、豆腐、玉蘭片、肉圓等按比例與弓魚(或鯉魚)放入砂鍋內,放好調料,文火燉制則成。若把主料魚換成豆腐和少量卷心菜,則成砂鍋豆腐。
2.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幹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3.豬肝鮮:“將豬肝切碎,拌上鹽、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裏,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調味品。
4.吹肝:將完整的鮮豬肝吹足氣後,放點鹽,掛在陰涼通風處晾幹。食用時,將豬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蔥、香菜。涼拌即可。
5.生皮:將豬宰殺後,用火燒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黃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蔥、姜、醋、蒜泥等調料可吃了。生皮是舊時年節的宴客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