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錢華林的見證中國互聯網的起始

錢華林的見證中國互聯網的起始

中國互聯網的開創者之壹、中科院胡啟恒院士說過這樣壹句話:“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是八擡大轎擡進來的,是羊腸小道走出來的。”到2002年6月,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已整整成立五周年。關於CNNIC誕生的故事很精彩,中國互聯網的開拓者們為此經歷了種種艱辛,但人們往往更樂於關註生活在閃光燈下的知識英雄們,對於開拓者的故事卻鮮有耳聞。本報今日編發孫蕊的這篇文章,以紀念中國互聯網的先行者們在網路上跋涉的欣慰與辛酸。

2002年5月29日傍晚時分,錢華林老師騎著自行車走出CNNIC大門,經過他身邊的任何壹個路人都不會想到:這位老人是中國互聯網重要的開創者之壹,是和“中國互聯網先驅”錢天白並稱“二錢”的錢華林。

“錢天白是個非常好的人。”錢華林在回憶起已經去世的錢天白時說。1990年,錢華林想到美國註冊.CN這個域名,結果發現.CN域名被壹個叫T.B.Qian的人註冊了。T.B.Qian就是錢天白,後來,錢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聯絡官,而錢華林是技術聯絡官。

錢華林從1980年就開始研究網絡,到現在已經是22個年頭。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銀行的壹筆貸款打算在中關村地區建立起壹個“超級計算中心”,把清華、北大和中科院的壹些科研院所連接起來,這個“連接”實際上就是中國互聯網的雛形了。錢華林當時在其中負責壹些工作。“那時候我還年輕,才40歲出頭吧。”錢老師說:“有時候我早晨4點鐘就會到辦公室來,有時候是早晨4點鐘才離開辦公室回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只有這壹批耕耘者,而他們卻做出很大貢獻。例如:美國曾經對中國禁運路由器,他們認為壹旦中國有了互聯網將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於是,錢華林等人就自己研制了路由器。而錢天白教授做了中國最早的電子郵件系統。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初期,錢華林老師參與的壹個“聯合設計組”曾經工作了半年左右時間,然後寫出了4頁紙的壹個報告,這個報告是建設中國互聯網的壹些基本原則,例如:以TCP/IP為主;必須用光纜;速度不能低於10兆……現在的人們可能覺得這個報告沒有什麽特別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報告所體現的設計思想已經非常先進,並且恰好符合目前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中國互聯網正是按照這些原則設計的。

當時,.CN域名的根服務器還放在德國。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發達國家根本不希望中國有互聯網。胡啟恒、錢華林等人經過多次遊說,甚至還發動壹些美國科學界的著名人士寫信到白宮,才終於把.CN的根服務器拿回中國——那是1994年的年初。

這些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前輩奠基了今天的CNNIC,奠基了中國互聯網未來的發展。1997年1月,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發布的《關於聘任胡啟恒等九人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專家組成員的通知》中,我們可以找到CNNIC奠基人的名單:胡啟恒、錢天白、何德全、曲成義、錢華林、吳建平、劉韻潔、馬如山、張興華。來自幾個科研院所和國家部委的“九人專家組”就是後來的CNNIC工作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至今還在管理著CNNIC的工作。中國互聯網最初的政策就出自他們之手。1997年6月3日,CNNIC在位於中關村的中國科學院軟件園宣布成立,那時中國的互聯網業才剛剛處在起步階段,CNNIC的成立可以說是悄無聲息。但是,在中國互聯網創建者心中,這壹天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經過種種艱辛努力,中國終於有了互聯網,中國終於可以在有組織、有管理的情況下發展互聯網事業。

在中國科學院綠樹如茵、寧靜祥和的大院內,每天都有壹位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的普通人,謙和的外表、溫和的微笑,他就是中國互聯網重要的開創者之壹,和錢天白並稱“二錢”的錢華林。

從互聯網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入中國,到如今有6800萬網民觸及社會的各個角落,互聯網不過發展了短短十來年的時間。錢華林則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2003年6月12日,當國際互聯網絡名字與編號分配機構(ICANN)通知錢華林被評為ICANN理事會理事,任期三年時,錢華林意識到,自己的擔子更重了。因為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壹種榮譽,更代表著壹個國家在國際互聯網中地位的提升。這是中國專家第壹次進入全球互聯網最高決策機構的管理層。長期以來,ICANN的理事職位壹直由歐美日等互聯網發達國家的代表擔任。中國作為網民人數僅次於美國的互聯網大國,卻在ICANN會議上壹直沒有足夠的發言權。

“ICANN的決策都是集體參與討論並形成決議的,每壹個成員都不只是代表本國或是某個地區、某個單位的利益,相反是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管理好Internet,讓它更穩定、更公平。商業社會也會有很多以大欺小的事情發生。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讓規則更公平、公正和透明。倡導某項只讓我們獲得利益的決議是不應該的,但是卻給了我們參與修正不合理規定的機會和權利。”

1989年,世界銀行貸款支持中國高新技術的壹些項目建設,其中之壹就是要把中科院、清華、北大和中關村地區的研究所組成壹個高速網絡。1989年開始立項,1990年4月工程啟動,1992年中科院、清華、北大三家局域網基本完成,1993年實現互聯。中關村示範網就是中國第壹個互聯網絡中國科技網的前身。這個項目由錢華林負責。

中關村示範網建好了,卻發現沒有用。網絡上沒有多少信息,也沒幾個人上網。中關村的區域又很小,有時候發個e-mail還不如騎著自行車親自跑壹趟省事,使用率不高。

科研人員迫切需要連入Internet,否則中國的科學界就要被世界隔絕。因為過去的科研成果出來以後,要等到在雜誌上發表往往都是在半年後了,所以往往是馬上郵寄給世界同行預印件,這樣比較快。錢華林回憶以前壹年能收到3000多份的預印件。而有了Internet以後,再想看國外的科研成果,人家都已經放在網上了,也不會再給妳寄。所以國內科研人員看到的,基本都是雜誌上刊出的已經發表了半年的研究成果。有壹次,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出壹個研究成果,比以色列早做出來。以色列方面馬上在網上發表了,我們卻要等預印件出來以後,再寄出去,發表比他們晚了幾天。這樣的結果不僅對科學家本人是個打擊,而且也讓國家遭受損失。

與國外聯網勢在必行。但無論從經費上、信道上、手續上都有很多困難,更重要的是美國當時不願意讓中國連進來。1992年6月,錢華林到日本開Internet年會,見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負責國際聯網的主管,他說因為美國國防部門、政府部門都聯在裏面(當時的網是ARPAnet),他們擔心機密外泄,只有解決他們的顧慮才有可能。科學是無國界的,很多國外的科學家幫助中國呼籲,不斷給白宮寫信。而錢華林他們則要壹個壹個部門的說服。1993年Internet年會在舊金山召開,錢華林再次見到那位負責人。會後有個國際網絡協調委員會的會議,關於中國加入聯網的議題,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壹致贊成。讓錢華林感動的是,美國某大學的壹個系主任並沒有參加該年會,但他專門從家鄉趕到舊金山,陪了錢華林三天,找Internet壹些資深的專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員,做說服工作。

經過爭取利用壹切有可能利用的機會。這樣到了1993年底,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來信了,同意中國聯進Internet。1994年初,正值中美雙邊科技聯合會議召開之際,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官員見面,正式敲定了此事。

1994年4月20號,中國與國際的64K Internet信道開通了,標誌著中國正式聯入了國際Internet。但由於沒有域名,國外向中國發e-mail很困難,還只能用IP地址發。

北京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的錢天白教授早在1990年10月就在國際互聯網絡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DDN-NIC註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國內通過X.25網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聯接,再聯到Internet。國內科學家只能用這臺機器收發E-mail。這樣做是非常昂貴的,信息送出去要付錢,收進來也是我們發起壹次呼叫,才能送進來。當時1K字的信息要7元錢(現在只有幾厘錢)。發信息時還好辦,值得發就發。收信息就難以控制了,當時美國人、歐洲人發e-mail已經很便宜甚至免費,有什麽消息順便就捎過來了,而我們不收不知是否重要,收回來卻發現很多信息不重要,但錢已付了。

中國的國際信道開通之後,問題迎刃而解,錢華林和錢天白,以及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聯合向ICANN說明了情況,申請把.CN的域名服務器從德國移了回來。1994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服務器的設置。由中科院網絡中心負責.CN頂級域名的註冊和維護工作。當時錢華林擔任.CN域名的技術聯絡官,錢天白任行政聯絡官(現由錢華林兼任)。1997年6月3日,國務院信息辦正式頒發公文由中科院網絡中心運行.CN頂級域名。隨著我國互聯網的發展.CN的註冊數幾乎壹年翻壹番,與國內互聯網用戶數保持同步的發展速度。

有了這第壹個國際信道出口以後,很快中國電信、中國教育科研網立項開通,使得連入Internet的成本迅速下降。1995年5月電信開始籌辦CHINANET。次年1月,全國骨幹網建成並正式開通。教委也於1994年底立項,1995年12月,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通過國家計委組織的驗收。金橋網也於1996年9月正式宣布開通。加上最早的中國科技網,這是我國最早的四大網絡。現在已經發展到九個網絡了,聯通、移動、長城、網通、國家經貿委的網絡也陸續建成。

錢華林從事的是壹個超高速發展的行業,行業的發展總是快過預期。他從沒有為自己的選擇後悔過,時間也不允許他停下來考慮這些。

壹切都在快速變遷。錢華林1940年12月出生在上海郊區寶山縣,原來屬於江蘇省。現在錢華林出生的那個鎮都搬遷了,因為現在那裏是全國最重要的鋼鐵基地--寶鋼。小時候家裏很窮,父母都沒什麽文化,可是他從小成績就非常優秀。從初中開始,錢華林靠學校助學金的支持,壹直念到大學。後來錢華林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他選的是計算機專業,科大是當時全國唯壹有計算機專業的大學,錢華林是第三屆學員。當時數學系的系主任是科學家華羅庚,是錢華林最崇拜的人。

1965年從科大畢業後錢華林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那時計算機進口沒有開放,從國外只能買到低檔次計算機。為了國家的需要,中科院著手自己研發。幾年時間裏,錢華林參加了多臺集成電路計算機的設計。當時計算機的每個零部件都是他們自己制造的,包括CPU。

從1975年起,錢華林開始關註網絡,研究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美國學術界對中國開放以後,錢華林於1980年2月到了美國。到佐治亞理工學院時,錢華林是那裏的第三個中國訪問學者,從事網絡方面的研究。除了聽壹些課程外,就是整天泡在圖書館裏,看那些恨不得壹下全看完的書。在美國的學習讓他深有啟發。

後來聯想成立時錢華林也是其中的壹員,但由於負責中關村示範網項目,錢華林沒有走上商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