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沈香有哪些特征?
(陳偉平、李堅)
土沈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別名沈香、白木香、芫香、六麻樹、女兒香、芽香樹等。為瑞香科常綠喬木。產於廣東、海南、廣西、臺灣、福建、雲南等省區。以具有棕黑色樹脂的木質部入藥,含揮發油及樹脂,沈香揮發油中主要成分為沈香螺旋醇、沈香醇、α-沈香呋喃和β-沈香呋喃等。味苦、性辛,微寒。有降氣、調中、暖腎止痛的功能。主治胸腹脹痛、嘔吐呃逆、氣逆喘促、腰膝虛冷等癥。
壹、形態特征
樹高12—25m,胸高直徑35—60cm,樹皮灰白色或灰黑色,小枝被柔毛。葉互生,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6—12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綠色,背面淺綠色,兩面被毛,後漸脫落。傘形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灰色柔毛,花黃綠色,被柔毛,花被管長2—3mm,先端5裂,裂片長圓形,長約7mm,花被管喉部有鱗片10枚,基部連合成壹環;雄蕊10枚;子房卵形,密被絨毛,2室。蒴果倒卵形,長2.5—3.0cm,寬1.5—2.0cm,木質,密被灰色茸毛。種子卵形,1—2粒,有壹角狀附屬體,成熟時黑褐色(圖20—2)。
圖20—2 土沈香形態圖
1.果枝 2.花
進口沈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產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越南,我國臺灣有栽培。與土沈香區別為:葉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窄成長漸尖形,蒴果長3cm以上。
二、生物學特性
(壹)種子生物學特性
沈香種子含油量高達70%,及時播種發芽率可達80%以上,曬幹或久放都會影響發芽力。如不能及時播種,可與幹砂混和貯放於瓦盆內31天,仍有40%以上的出苗率,貯放41天則完全喪失生活力。在苗床溫度27—29℃時,播後11—16天便開始出苗。
(二)生長發育習性
土沈香主根發達,幼樹分枝為二叉狀,種植3年開始開花結果。開花期3—4月,果熟期6—8月。
株高在定植,5年或10年以前增長較慢,5年或10年以後增長較快。15—30年生株高平均年增長量達90cm,通常年增長量在40—50cm之間。胸徑在5齡以前增長稍慢,以後年增長量在0.6cm以上,20—30年生樹,徑粗年平均增長達1cm。1—7年生植株生長情況見表20—8。
表20—8 1—7年生植株生長情況土沈香樹有愈傷能力強和天然更新良好的特性。樹皮容易整段剝落,但其再生能力很強,容易重新長出新樹皮,多次剝皮,會多次生皮。在風害引起斷枝、斷幹或采伐後,基部能夠萌發出大量枝條繼續長成大樹;另壹種是種子落地後,發芽成苗進行更新。幼樹需及時修枝,促進早形成樹幹,有利於提早結香。
(三)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土沈香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常綠混交林中,在海拔1000m至低矮的丘陵及平原都有野生分布或人工栽培。對溫度適應幅度較廣,在氣溫年變幅0—37℃的地區可生長,能耐短期霜凍。其野生分布地區年降水量1500—2000mm之間,但性耐旱。幼齡樹耐蔭(蔭蔽度40%),成齡樹喜光,若陽光充足,結香好,砍傷後易萌生不定芽,樹皮易愈合,再生力強。因此在造林中要有適當的密度,有利幼樹生長,成齡後使有充足陽光,以利結香。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可在紅壤以至山地黃壤上生長,在富含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壤土上生長較快,39年生株高可達28m,胸徑29.9cm,但木材及皮部組織疏松,分泌樹脂少,結香不多。在瘠薄的土壤上生長緩慢,長勢差,65年生株高僅16m,胸徑38.6cm,但利於結香。
土沈香的質量除與結香時間的長短有關外,與林地環境也有密切關系。《廣東新語》說“香在地而不在種,非其地則香變種,其土如雞子黃者,其香松而多水,熟砂黑而多土者,其香堅而多生結”。
三、栽培技術
(壹)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采摘果皮開裂的種子,播於苗畦上,行株距為15x×10cm,深約1.5—2cm,種子千粒重176.5g,每畝播種量5kg,約45000粒。當苗高10cm時,即可疏苗移栽於營養袋中育苗。幼苗需40%的蔭蔽。加強苗期管理,經培育壹年苗高可達50—80cm,便可出圃定植。
(二)選地和整地
對土壤要求不嚴。先耕翻整地,按2×1.5m的行株距挖穴,穴寬、深各40cm,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kg,與土混勻回穴後種植。
(三)定植
壹般在秋季播種,至次年雨季苗高30—50cm時便可定植。用營養袋培育的苗,在定植時要去除塑料袋,帶土種於植穴內,埋土壓實,澆透定根水,成活率高。用畦育的苗,定植時則要剪除下部側枝及葉片,頂端葉片剪去壹半。
(四)間作
幼齡期行間可間種玉米、大豆、木薯等短期農作物,既充分利用土地又有適當的蔭蔽。成年樹下可間種砂仁、益智、白豆蔻等耐蔭的藥用植物。
(五)田間管理
1.除草松土
幼齡期生長緩慢,需加強除草、松土等管理,壹年除草松土4—5次。
2.追肥
每年2—3月施人糞尿等水肥或尿素每株25—50g。10—11月每株施尿素50g,過磷酸鈣100—150g,摻腐熟廄肥施用。成齡株施肥量適當增加。
3.修枝
為使主幹向上挺直生長,以利結香,需把下部側枝剪除,並將病枝、弱枝及過密枝壹並剪去。
(六)蟲害及其防治
卷葉蛾 每年夏、秋間為害嚴重。幼蟲吐絲將葉片卷起,並隱藏在內食葉肉。防治方法:幼蟲卷葉前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
四、采收與加工
種植10年後,胸徑15cm以上時取香質量較好。壹般認為樹齡愈大,樹脂凝結時間愈久,取香質量愈好。結香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半斷幹法
離樹幹基部壹定高度橫鋸樹幹深1/2或1/3,讓其結香。
2.鑿洞法
在樹幹上,鑿壹至多個寬2cm、長5—10cm的長方形或圓形洞,深5—10cm,用泥土封閉,讓其結香,取香數年後再取。
3.砍傷法
用刀在樹幹上橫砍至木質部3—5cm,壹至數個傷口,讓其結香,數年後能產生3—4級沈香,把香取下後,以後又可以繼續采香。
4.人工接種結香
在大樹上用鋸或鑿在樹幹的同壹邊,從上到下每隔40—50cm開壹香門,香門長為樹幹粗的壹半,深度為樹幹粗的壹半,寬為1cm。如果是小樹,則每隔15cm鉆壹個洞,從樹幹壹邊穿到對邊,以不穿透為準。開好香門後,將菌種塞滿香門,用塑料薄膜包紮封口,以防雜菌汙染和昆蟲、螞蟻的為害,又可保濕以利菌種繁殖。當上下傷口都結香而相連接時,整株砍下采香。
將采下的香,用刀剔除無脂及腐爛部分,即得中藥沈香。以身重、色黑、油分足、樹脂顯著、無雜物、能沈於水者為最好。沈香不易生黴蟲蛀,用紙包好,放木箱內置幹燥處貯藏。
安息香
(鄧錫青、沙文蘭)
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diib ex Hartwick〕別名青山安息香、泰國安息香、越南安息香。為安息香科高大落葉喬木。我國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有野生和栽培。廣西已能生產安息香樹脂。印度尼西亞、泰國、老撾、越南亦產。以幹燥樹脂入藥。其樹脂主要成分為苯甲酸松柏醇脂、苯甲酸、泰國樹脂酸、香莢蘭醛等,安息香酊為刺激性祛痰藥,能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而增加其分泌。味苦、辛,性平。有開竅清神、行氣活血、祛痰、鎮痛的功能。用於突然昏厥、小兒驚風、心腹疼痛、產後血暈、風痹腰痛等癥。西醫用復方安息香酊治療慢性咽喉炎、慢性氣管炎,以促進痰液排出。還可用於骨折牽引方面,以增加膠布的粘著力和減少皮膚刺激,並可作防腐劑。而中醫通常將安息香與其它中藥做成丸藥應用。
壹、形態特征
樹高10—30m,樹幹通直,樹皮暗褐色,有灰白色斑點,微縱裂,幼枝被棕黃色星狀毛。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至卵狀圓形,長4.5—10cm,寬2.6cm,全緣或上部稍有細齒,有時頂端呈2—3不規則淺裂,葉脈和葉背有灰白色或灰黃色星狀毛。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花萼鐘狀,具5齒;花冠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花萼和花冠外面密被星狀毛;雄蕊10,長為花冠裂片的2/3,花絲在管部不連接而分離,分離部分密被星狀毛;子房半下位,被星狀毛,3室。蒴果卵形,被灰黃色星狀毛,頂端有喙,基部有宿存萼,熟時3裂;種子卵形,棕褐色(圖20—3)。
圖20—3 安息香形態圖
1.果枝 2.花 3.葉背面
二、生物學特性
(壹)生長發育特性
安息香自幼樹至大樹,生長都是迅速的(表20—9),從第壹年開始迅速長高,每年樹高可增長1—3m以上,10年生以後樹高增長漸緩,至18年生以後,樹高年增長僅20—30cm。樹徑生長從4—12年生增粗最快,每年增長1.5—3cm,14年後有所下降,至20年生以後已成老熟樹,生長緩慢,但產地條件好的地方,幾十年的安息香生長仍然旺盛,如大青山那定的安息香已有30年樹齡,樹高25m,胸徑65.5cm,樹生勢不衰。
表20—9 不同樹齡的安息香樹高、胸徑逐年遞增比較地點:廣西大青山(資料引自,廣西南寧地區林業試驗站1964年材料)
(二)抽梢
安息香為落葉喬木。在廣西南寧地區1—2月落葉,落葉期約為壹個月。每年抽梢2次,春梢葉芽於2月下旬萌動,3月上旬展葉,4月春梢枝葉生長穩定;秋梢於8月上旬抽出。壹般春梢上長出的春葉較小,而秋梢上長出的秋葉比春葉大,且頂端齒裂最明顯。
(三)安息香樹出脂的原因
正常的安息香樹是不出脂的,樹幹和樹枝都沒有安息香氣昧。安息香樹與某些雙子葉木本植物壹樣,在受到外界損傷、真菌侵染、昆蟲咬傷或其它理化因子的刺激後能分泌樹脂。
安息香樹皮和木質部都沒有樹脂道的結構,樹脂是在割傷樹幹後才產生的,顯然,損傷刺激引起形成層向分泌組織的分化,而後形成創傷樹脂道,因此,安息香樹脂的產生創傷性質十分明顯,通常被認為是植物對損傷的自然保護性的應急反應,在生產實踐上利用損傷采脂。
樹脂的形成不僅與損傷有關,同樣與割口受真菌侵染有關,真菌引起某些果樹和樹種流脂的現象是不乏先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醫藥研究所、廣西農學院從自然出脂好的安息香樹皮中分離出鐮刀菌,再用這種菌接種到安息香樹皮上,可以引起流脂,證明了出脂的病理原因。
定植二年的安息香幼齡樹,在受到昆蟲咬傷後,也能出脂。樹齡大壹些的樹,經化學藥劑(2,4,5-T NAA)處理後,也促進了樹脂的形成。
此外,從安息香的地理分布上看,國外認為產量的高低與海拔有關。Cramer(1924)指出,壹般認為生長在海拔1000—1200m地區的植株產量較高,如泰國的景邁和老撾的桑怒,印尼安息香大多分布在北蘇門答臘,其中Styrax paralleloneurus分布在1000—1500m的多巴高原,Styrax benzoin多分布在1000m以下的代裏地區。Wallis(1951)認為,除非生長在海拔1200—1500m的高度,並適當地進行割脂,否則此樹不生成安息香樹脂。
廣西壯族自治區醫藥研究所試驗證明,南寧安息香林地海拔僅200m,壹個割脂期平均單株可收200g以上,高產的可達1000g的水平。看來能否產脂,產多少脂,是與樹種、割脂方法和樹脂道分化水平直接有關,而海拔高低與產量的關系似乎不如Wallis所強調的那麽密切。
(四)樹幹切割受傷後樹脂道的形成
為了開發利用我國安息香資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醫藥研究所、廣西農學院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高峰林場,應用植物解剖學的方法,對構成產量的主要因子——創傷樹脂道的形成部位、過程及不同切割方式對樹脂道泌脂能力的影響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為生產上改進割脂技術,確定割脂方法,提高樹脂產量等方面提供了參考依據。
未受損傷的安息香樹幹無分泌組織,亦不含樹脂。在樹幹上作壹小倒三角形(▽)小切口,割傷後的第2—3天的樣品,橫切面上即可看到在形成層內側新分裂出來而尚未分化的木質部束中,有壹些細胞的細胞質染色較深,且出現黃綠色的液狀樹脂,可被蘇丹m染成橙紅色,這些細胞(即分泌細胞)逐漸變圓,並相互分離,開始形成樹脂道,樹脂道由於分泌細胞的不斷溶解,其外圍的細胞又變成新的分泌細胞。這樣樹脂道逐漸擴大增粗,但其切向的寬度受到木射線的限制,1—2列寬的木射線在樹脂道增粗過程中可被溶解,但3例以上的木射線則不被溶解,所以在形成層內側形成的壹列樹脂道相互間有多列式木射線隔開。值得註意的是形成樹脂道的邊材部分所有細胞壁均不木化,而正常的木質部組織細胞壁都是木化的。
安息香樹脂道是壹種長的垂直胞間道,樹脂道周圍有2—3層以至多層分泌細胞,這些細胞以間隙為中心,按向心方向逐漸膨大,細胞壁變薄,細胞有油滴狀樹脂,細胞的形成有寬扁形、紡錘形、長方形或啞鈴形,樹脂道內緣的壹層分泌細胞體積稍大(長徑16—27μm,短徑16—24μm),內切向壁近圓形,向管隙內突出。樹脂道分泌細胞除了由形成層薄壁細胞衍生外,緊挨管隙兩側的分泌組織亦可能由木射線細胞轉化而成,從橫切面看,這部分木射線細胞雖保持原來的形狀,但細胞內含油滴狀樹脂。
創傷後形成的樹脂道是位於緊挨形成層的次生木質部中,樹脂道裏充滿液態樹脂,是由分泌細胞在溶生解體後釋放出來的。這些樹脂在樹脂道裏匯集起來,使樹脂道內的膨壓增大,最後通過樹幹的傷口排泌樹脂,以封閉傷口。當樹脂封閉傷口以後,形成層細胞的代謝由保護性分泌樹脂轉向傷口的愈合,隨著形成層形成新的次生木質部,樹脂道被推向木質部的內層,樹幹恢復正常的生長,樹脂道壹旦離開形成層,逐漸喪失分泌樹脂的能力。
(五)連續切割對樹脂道的影響
樹幹上切割切口收脂後,在切口下側兩邊立即連續切割壹薄層,在切口的下方取樣切片觀察,發現第壹列樹脂道增粗到壹定程度,分泌細胞崩溶到壹定限度時,樹脂道即不再增粗,流脂量降低,說明此層樹脂道已衰老。隨著新切割創傷的刺激,形成層新分生出來的木質部組織中又開始產生新的分泌細胞,形成第二列裂,溶生樹脂道。新老兩列樹脂道之間壹般有數列非木質的薄壁細胞,偶爾也有木化的木質部分子,如導管。如果連續切割20次(約2個多月),可以見到4列樹脂道,但具有分泌樹脂能力的總是緊挨形成層的樹脂道。
由於連續切割增加了對樹體的刺激量,促進樹脂道的形成和樹脂的分泌,使產量大幅度提高,從而為生產找到壹條增加樹脂產量的重要途徑。
(六)乙烯利對提高安息香產量和樹脂道的影響
在安息香樹割脂期間,經乙烯利處理的樹單株產量為對照樹的8—17倍,具有顯著的增產效果。乙烯利使用簡便,增產幅度大,它對樹皮的藥害極其輕微,不發生死皮,又不影響安息香的化學成分,因此,塗刷乙烯利已成為安息香增產的壹項行之有效的措施(表20—10)。
表20—10 乙烯利對安息香的增產效果
安息香樹是否泌脂以及產脂多少是與其是否具有樹脂道、樹脂道的發育是否良好、樹脂道的數目多少密切相關,產脂少的對照樹的樹脂道發育差,管徑小,樹脂道排列稀。而處理樹的樹脂道發育良好,數目多,管徑大,排列密而整齊。
乙烯利處理後,從樹幹基部刷藥面算起,壹般向上可形成長100cm以上,寬約10cm的出脂面,高產樹則可形成高達120cm以上的出脂面。對照樹所形成的出脂面僅局限於“▽”形割口上、下不超過10cm的範圍。觀察結果證明(表20—11),乙烯利能使安息香創傷樹脂道的管徑增大,數量增多,並能擴大它們的分布範圍,從而提高安息香的產量。
表20—11 乙烯利對安息香樹不同樹幹高度樹脂道的影響
(七)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
安息香適生於我國氣溫高、夏長冬暖的南亞熱地區,年平均溫度19—23℃之間,最冷月份平均溫度在10℃以上,極端最低溫度不低於-3℃,但從70年代初期,四川宜賓、湖南宜章引種安息香栽培情況來看,安息香是比較耐寒的。
2.水分
安息香對雨量的要求最好年降雨量在1200—1800mm左右,且分布均勻,生長迅速。立地條件排水良好,樹生長也好。而深谷、低窪排水不良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樹不能生長或生長不良,易枯梢老化,在幹旱的嶺脊、山頂生長也很差。
3.光照
安息香是陽性速生藥用樹種,在光照充足的疏林中或林緣,樹生長最好,樹冠發達擴展。而壹般混生在雜木林中,為爭奪陽光,其樹冠特別高出林冠的外層,樹冠不發達,僅在接近樹梢部位有枝葉,樹幹中下部位自然整枝快,光滑筆直,生勢很差。
4.土壤
安息香分布區的母巖多為砂巖、砂頁巖、流紋巖和少部分花崗巖,土壤主要是各種紅壤,機械成分為輕壤土,土層深厚與該地區母巖風化程度不同有關,土層僅50cm也能生長,但土壤深度在100cm以上,土質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質壤土上,生長最好,在較貧瘠的土壤生長不好。
三、栽培技術
(壹)繁殖方法
1.采種及種子處理
用種子繁殖。栽培或野生安息香樹單株產脂量差異很大,高產樹壹個割脂周期單株產量可達1000g水平,而低產樹單株產量僅16.4g。所以,要選擇割後出脂穩定、高產、沒有病蟲害的壯齡樹(10—25年)作為采種母樹,淘汰不出脂的樹,反對不加區別地見種就采的做法。
由於氣候環境的影響,種子成熟期有所差別,壹般丘陵地區果熟期在9月中、下旬,山區為10月上旬,從生理成熟到種子脫落,約需壹個月時間,成熟後落果較快,種子成熟的季節性較強,當果皮變幹基部開裂、果殼內有銹色絨毛、種子飽滿堅實時,便立即采收。種子的千粒重為160—200g左右。
種子粗脂肪含量高達53.5%,較易喪失發芽力,宜隨采隨播為好,如不能及時播種,可用濕砂層積貯藏,7個月種子發芽率仍可達41.5—64.0%,以帶果皮濕砂貯藏效果更好,濕砂的濕度保持在5—10%左右,太濕易造成爛種;脫去果皮的種子,用幹砂貯藏2個月,則幾乎完全喪失發芽力。
2.播種育苗
安息香苗圃地宜選擇半陰坡、表土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疏松的砂質壤土。圃地選好後,於8—9月深犁20—25cm,然後耙碎,待播種前再犁耙1—2次,同時每畝施入基肥草皮灰1500—2000kg,使之與土壤混勻,隨後耙平做畦,進行條播。
壹般每畝播種量用5kg種子即可,行株距20×10cm,播種後,在平均溫度21.6—28.9℃時,種子迅速發芽,此時要勤除雜草,經常淋水,並適當施1—2次速效性氮肥,以滿足幼苗生長的需要,苗床不需要遮蔭。
(二)選地及整地
安息香造林地宜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以水土流失輕微的山坡上最適宜安息香生長,而土質瘠薄幹燥、地面植被稀少、排水不良的地方都不適宜造林。
在造林前半年進行整地,整地方式主要有全墾、帶墾(橫山水平帶)、穴墾三種,以全墾較好,但應根據地形和土質等條件而定,如平地、緩坡、土壤粘結或灌木雜草多的地方宜全墾;陡坡、土壤松軟或灌木少的地方可采用帶墾或穴墾。行株距也根據地形和土質等條件而定,壹般大山區稍稀,丘陵區稍密;肥土稍稀,瘦土稍密;山腳稍稀,山腰稍密。密的行株距為3×3m,稀的為4×4m,樹坑大小約45—60cm,坑深45cm,挖坑時表土和底土分別堆放,種植前將表土回坑和基肥拌勻。
(三)移栽
造林最適宜的季節為3—4月份,定植時選陰天、雨後晴天或小雨天進行,定植成活率高。4月以後造林,由於氣溫高,苗木生長旺盛,光照強,蒸發量大,水分失去平衡,致使苗木死亡(表20—12)。
表20—12 不同季節造林對安患香樹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
註:廣西南寧地區林業試驗站,測定時間為1962年11月
移栽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造林的成活率和林木的生長,註意栽植技術,要坑大根舒,深栽壓實,苗木端正,要坑大無草根,細土填滿坑,定植時要讓實生苗的根系自然垂直在坑裏,覆土壓實。栽得好,成活率就高,苗木就發根快,生長好。
(四)田間管理
主要是幼林期的撫育工作,疏松土壤,清除雜草藤蔓,改善土壤水肥狀況,有效地促進幼林生長。壹般在造林後的當年夏初撫育壹次,進行松土培蔸、正苗、補蔸,保證幼林全苗,夏天再撫育壹次,以後每年至少撫育兩次,連續撫育2—3年,直到郁閉成林。撫育的方式,可因地制宜采取全面撫育、帶狀撫育或塊狀撫育。全面撫育是在林木內全面松土、除草、培蔸,適用於全墾整地造林;坡度較大,土壤容易受沖刷的林地,可沿幼林行帶的走向進行帶狀撫育;陡坡林地則采用塊狀撫育,將樹苗四周圍作圓形或方形松土,要講究撫育質量。在每次中耕除草後結合追肥,可就地取材施以不同的肥料,如草皮泥、綠肥或林地鏟除容易腐爛的雜草等,有條件的地方可施餅肥、廄肥或化肥等,壹般采用環狀溝施,施後覆土。
成年樹開始割脂後,排脂強度增大,樹體內的營養物質的損耗也隨之增大,如營養供應不上,刺激增產的效果就不可能持久,甚至會影響下壹年的產量,為了提高割脂周期內產量,延長樹的經濟壽命,必須在加強施肥管理的基礎上進行割脂,如壹年除草3次,施:兩次有機肥料,重施壹次尿素的林地,樹的生長良好,樹體產脂潛力得到增強,開割後,樹脂的產量也高。如不加強對林地管理,在既不除草又不施肥的林地上割脂,是不可能高產的。對於那些多年失管、施肥很少、產量很低的樹位,更應在加強施肥管理之後,才能割脂。
(五)蟲害及其防治
擬木蠹蛾(Lepidarbela sp.)幼蟲潛伏在自然整枝的枝痕處,並不斷往樹幹裏鑿洞,在洞穴四周上下的樹皮上活動,吃樹皮表面的粗糙部分,排出的糞便呈褐色顆粒狀,其中夾有樹皮碎屑,幼蟲吐絲粘結糞便和嚙屑,在樹幹上形成條狀物,並成為幼蟲活動的通道,受害的樹幹畸形,樹皮皺縮變硬,整株樹生勢衰退老化。可用90%的敵百蟲稀釋1000倍液或80%的敵敵畏稀釋500倍液灌蟲孔,再封泥填洞,毒殺幼蟲。
四、采收與加工
安息香樹割脂生產是有季節性的,從春梢發芽展葉,樹體進入旺盛生長的4、5、6月是割脂的第壹個有利季節;秋梢生長穩定(第二批葉)的9—10月是第二個割脂季節。
10年以上成年樹在割脂季節便可以割脂。
安息香生產中利用乙烯利創建了國產安息香割脂方法,保證了高產穩產,提高割脂收脂率,減少樹皮消耗。
(壹)乙烯利刺激處理
乙烯利(2-氯乙基膦酸)是壹種新的植物生長刺激劑。1972:年我國將它擴大應用到安息香割脂上取得顯著效果,開割前先進行乙烯利處理,已成為增產的壹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1.使用濃度
以10%油劑的刺激效果最好,5%和20%油劑的效果均不理想,而10%水劑的效果只及油劑的48.5%。
2.塗藥方法
選晴天,先進行乙烯利處理,於距離地面12—15cm的樹幹基部,在同壹水平線上按等距離用小刀淺刮樹皮3處,深度以見到黃白色的內皮為止,不要過深,每處刮面長4cm,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