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2020年,做工程還有前途嗎?

2020年,做工程還有前途嗎?

曾幾何時,建築業也是風口上的行業。2001年,在加入WTO之後,國家在基建上的投資不斷加碼,誕生了如三峽、南水北調等壹批超級工程,也催生了房地產的“黃金十年”。

市場大、標準低、資金寬裕、人工便宜,國內壹大批建企也在這個時期崛起。

時過境遷,在經歷了野蠻生長的周期之後,建築業開始回歸理性,規範和標準的提高,房地產市場“嚴控”、“降溫”、“限價”,傳統基建投資放緩等,都對工程群體帶來了不少的沖擊。

相較於方興未艾的新興產業,如互聯網、金融、新能源等,建築業近些年發展的卻緩慢了許多。作為占國民生產總值6%以上的支柱產業,這種緩慢讓我們不由產生這樣的疑問,2020年了,做工程還有前途嗎?鍋巴網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建築業面臨的挑戰

為了應對新技術,新資本的沖擊,建築業是壹定要轉型的。

但是,如何突破經營模式的瓶頸?如何重塑僵化的人才架構?如何應對房地產市場和傳統基建的飽和?

這三點,是建築業在轉型期必須考慮的掣肘因素。

01

經營模式遇到瓶頸,EPC或是解決之道

建築業最大的痛點在於利潤率低。

傳統的房建項目,利潤率不足10%,水利電力等項目因為工程周期長則會更低。近幾年中標的國際工程,利潤率甚至低於5%,只能靠投資、索賠甚至匯率等找補回來。

雖然工程合同總額動輒上十億,但過低的利潤率也會導致項目抗風險能力極低,連物價指數的小小波動都能帶來極大影響,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在於建築業獨特的經營模式。

壹方面,建企為了拿標,往往將中標價壓得非常低,直接壓縮了利潤空間;而另壹方面,施工單位對工程利潤的三個大頭,管理費、材料費、人工費,都基本沒有什麽話語權——

管理費:因為競爭太激烈,管理費被無限壓低;材料費:壹般采用“甲定乙供”(甲方確定供應商和價格,乙方采購)甚至“甲供”(甲方直接采購)的方式,施工方沒有利潤空間;人工費:不斷攀升,壹線施工隊價格越來越高,年齡反而越來越大。

隨著新修訂的招標投標法面世,最低價中標的現象應該會有所遏制,但管理模式的缺陷卻成了不得不解決的痼疾。

幾乎所有建築施工企業在施工項目管理中都處於弱勢地位,施工單位正逐步被邊緣化,面臨轉型的困局。

近幾年,EPC(工程總承包)模式這種新興工程承包方法逐步進入了大眾的視野。EPC模式可以把工程的設計、采購、施工等工作全部交由總承包商組織實施,故承包商可以利用先進的管理模式為自身創造更高的效益。

2019年12月,《招標投標法》修訂草案新增了可進行工程總承包的條款,3月1日起,住建部明確註冊建造師可以擔任工程總承包項目經理。

有了政策的鋪路,EPC模式今後將會取代很大壹部分傳統施工項目,成為建企新的利潤增長點。

02

人才架構僵化,倒逼企業改革升級

建築業目前有5000萬以上從業人員,吸納了全社會7%以上的就業人口,且從業人員還在大幅增加。

但與之相反的趨勢是,不管是專業型人才,還是技術骨幹人員、項目管理人員,長期以來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建企由於多是國企,很多人秉持著“鐵飯碗”的觀念,缺乏自我約束和提升意識,這種陳舊的體制也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在專業技術人員方面,由於職業教育、高校教育和企業需求脫節,以及缺乏相應的人才培養和儲備體系,施工單位長期處於“三缺”的狀態,即缺建造師、缺造價師、缺工程師。很多擁有多年經驗的老員工還會選擇跳槽至甲方、監理等單位,進壹步加大了這種缺口。

而對於高層次人才的缺失,更是國內建企深層次的隱患。建築業是依賴於“人”的行業,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精通商務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建築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困境是轉型中的建築業必然要經歷的壹個發展階段,既然享受了“人口紅利”,就必須要承擔紅利過去後的陣痛。

不過,這對建築業企業未必完全是件壞事,反而將進壹步倒逼建築業企業加快管理創新和轉型升級的步伐,使企業在困境中謀發展。

壹些建企已經開始行動,通過改革管理體系、創新用人機制,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為“人才”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舞臺。

如國內著名的建企中建三局,就已對部分人員重新考核競聘,不符合要求的降級或者辭退。在這個過程中,壹些人才會脫穎而出,但也會有很大壹批人因為能力不夠而被優化、淘汰。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每壹個人,都要樹立起危機意識,迎接這次挑戰。

03

傳統投資放緩,新基建蘊含新機會

在投資緊縮的大環境下,建築領域的投資也開始放緩。

2019年,全國建築業企業簽訂合同總額545038.89億元,雖然比上年增長10.24%,增速比上年下降2.25個百分點,已是連續兩年下降。

另壹個數字或許更直觀。2019年,全國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44.16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32%,增速下降4.64個百分點。竣工面積40.24億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9%,連續三年負增長。

這種增速的放緩,壹方面是受大環境影響,屬於產業轉型期的陣痛,另壹方面,也和房建市場的冷卻和傳統基建後勁不足有關。

今年受疫情影響,全行業經濟活動趨近停擺,為了刺激救市,日前,國家屢次加碼新基建,建築業作為貫通上下遊數個行業的支柱產業之壹,又肩負起了經濟復蘇的重任。

4月20日,在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涵蓋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交通、重大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各地隨後陸續相應, 25個省份計劃總投資額達49.6萬億元!參考08年的“4萬億”救市,這或許是下壹個“黃金十年”的開始!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開頭提出的問題了。

2020年,做工程還有前途嗎?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