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山東媳婦旺夫

山東媳婦旺夫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 朱棣 攻入南京,四天後,朱棣在南京正式登基為帝。到了十壹月三十日,朱棣才下旨正式冊封燕王妃 徐氏 為皇後。

朱棣登基的時間和冊封皇後的時間為何相差五個多月呢? 這是因為朱棣是通過四年的“靖難之役”入主南京的,而在這四年內,燕王妃徐氏壹直在幫朱棣鎮守北平。換句話說,朱棣在南京登基的時候,徐氏還在北京城呢,她人沒有到,冊封大典就舉辦不了。

所以,等朱棣收復山東、河南等地後,再派人把徐氏接到南京的時候,已經是十壹月下旬了。在禮部的壹番緊張籌備後,徐氏終於被冊封為皇後。她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後(不含追尊),也是明朝 歷史 上,出身最高的皇後,後世稱之為 仁孝皇後 徐皇後

需要說明的是,朱棣為徐皇後準備的冊封大典異常隆重,自古以來,皇後用的都是 金寶龜紐 (“鳳印”上的印紐),就連明朝的開國皇後馬氏也是如此。但朱棣覺得金寶龜紐不足以彰顯徐皇後的尊榮,下旨讓禮部趕制 盤龍紐 。不僅如此,朱棣還讓禮部官員在承天門宣讀冊封徐氏為皇後的詔書,用以昭告天下。 明清兩代冊封皇後時,單獨昭告天下的,徐皇後是第壹人。

在冊封詔書上,朱棣甚至用 “朕登大寶,允賴相成 ”這樣的字眼,意思是自己能當上皇帝,多虧了徐氏的輔佐。

朱棣的種種做法,把徐皇後拔高到古代皇後從未有過的高度。

歷史 上的徐皇後,的確是壹位優秀的皇後,她去世後,朱棣17年再未立後,每每提及徐皇後,朱棣都無限懷念和悵然。本文,筆者來和大家分享明成祖朱棣之妻徐氏,希望通過史料的重現,讓大家重新認識壹位古代賢後。

仁孝皇後徐氏(徐皇後)乃明朝開國名將、魏國公徐達(追封中山王)的長女,很多影視劇中將她命名為“ 徐妙雲 ”,實際上,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徐氏的閨名,《明史·仁孝皇後傳》記載:

在明朝,所謂“ 生”,指的是受過傳統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有資格進入府學的生員。徐氏的父親徐達乃開國第壹武臣,他文武雙全,不居功、不結黨、不驕奢,深諳為臣之道。作為徐家的第壹個孩子、徐達的長女,徐氏從小便接受嚴格的儒學教育。因為天資聰穎,飽讀詩書,因此被稱為“女諸生”。

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徐氏記憶力超群,讀書時能過目不忘,壹覽成誦,她的弟弟徐輝祖、徐增壽都對大姐的學識十分佩服。朱元璋登基後,為了穩定君臣關系,便有意和大臣聯姻,例如,太子朱標聯姻常遇春家族,秦王朱樉聯姻鄧愈家族等,徐達作為開國六公之壹,自然不會被朱元璋忽略,朱元璋聽聞徐達長女的才學和修養極高,便召徐達入宮。《明史·仁孝皇後傳》記載:

朱元璋對徐達說:“我們倆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契合者,大多都結為姻親,我知道妳有個好女兒,能把她許配給我的四子朱棣嗎?”徐達聽完後,立即叩頭拜謝,朱棣和徐氏的婚約,便由此達成。

和古代傳統夫妻不同的是,徐氏和朱棣在婚前已經非常熟悉了。洪武六年,徐氏便被馬皇後選入皇宮為女官,在馬皇後跟前聆聽了三年的教誨。在當時,這是勛貴家族中莫大的榮譽,當年,徐氏才12歲。

在永樂二年成書的《高皇後傳》中,提到徐氏“ 日侍左右,獨被寵眷 ”,可見,徐氏在馬皇後跟前並非傳統的侍女,憑朱家和徐家的關系,馬皇後或許把徐氏當作女兒看待。

《明史》也記載:

在徐氏入宮三年之後,洪武九年,徐氏正式被冊封為燕王妃,和燕王朱棣完婚。至此,她正式成為了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兒媳婦,馬皇後對徐氏特別珍愛。

婚後第二年(洪武十年),徐氏生下她和朱棣的第壹個孩子,這個孩子不是朱高熾,而是朱棣的長女、朱高熾的姐姐,後來被封為 永安公主 。又壹年(洪武十壹年),徐氏生下朱高熾。當時,朱棣還在鳳陽“ 觀摩祖宗肇基之地 ”,聽聞徐氏產下壹子,便馬不停蹄地趕往南京。

在洪武十三年,徐氏隨朱棣去北平就藩,從此,朱棣要發揮他藩王的作用,而徐氏則要輔佐朱棣,讓後者成為大明朝壹位合格的藩王。

徐氏到北平之前,已懷有身孕,在北平,徐氏先後又生下兩子三女。值得壹提的是, 朱棣人生中的前7個孩子,都是徐氏所生。 換句話說,徐氏在洪武十八年生下最後壹個孩子鹹寧公主之前,朱棣的其他庶妃並沒有生孩子。 徐氏在8年之間,連續為朱棣生了7個嫡子嫡女,這足以證明他和朱棣的感情歷久彌堅。

從徐達的長女,到馬皇後的女官,從朱元璋的兒媳婦,到北平燕王府7個孩子的母親,徐皇後的前半生是豐富的,事實證明,她的後半生更加輝煌。

由於北平是元朝舊都,燕王府的規模也頗大,朱棣剛到北平時,和地方官、軍方的交接事務已經忙得焦頭爛額,而徐氏則負責燕王府內的 典膳所、奉伺所、紀善所、良醫所、典儀所、工正所 等事務,每當朱棣回到王府,看到府內諸多事務井井有條,都為自己娶了個好媳婦而欣慰。在《明太宗實錄》中,朱棣說徐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棣在修身齊家之余,才能治理好藩地,才能參與平定“天下”。對於藩王來說,壹位好的妻子,在“齊家”、“治國”方面至關重要。

另外,徐氏的生活習慣非常簡樸,她“ 性不喜華飾,自禦儉素 ”,徐達多次來北平練兵,馬皇後也常常派宮人來北京探望孫子,他們對徐氏的作風都非常滿意。

徐氏是名將徐達的長女,自幼耳濡目染,行事也頗有將門虎女之風。建文元年,朱允炆以激進的手段削藩,不僅連削5位藩王,甚至逼死了湘王朱柏,朱棣在北平惴惴不安,在姚廣孝等人的勸說下,朱棣最終決定起兵靖難。在謀劃期間,徐氏也參與了其中。史載:

意思是,徐氏提的計策,大多符合朱棣的心意。靖難之役爆發後,朱棣轉戰南北, 徐氏和長子朱高熾的任務就是替朱棣守住北京城。

建文元年九月,朱棣帶領張玉、丘福等精兵強將奔襲大寧,南軍主帥李景隆趁北平空虛,率大軍圍攻北平城。世子朱高熾帶領城內的老弱病殘守城,最終打贏了這場戰爭。 明面上,戰功是朱高熾的,實際上,徐氏在背後出力甚多。 《明史·仁孝皇後傳》中記載:

意思是說,朱高熾是以世子的身份在城頭上奔波,但是具體的防備策略,大多聽取母親徐氏的意見。當時李景隆攻城甚急,城中都是老弱病殘, 徐氏慷慨激昂地勸說城中的百姓和將士家眷,給他們每人發壹副盔甲,徐氏甚至親自登城門督戰,城中婦孺百姓在徐氏的激勵下,拋石塊,擲瓦礫,和南軍展開殊死搏鬥,最終堅持到了朱棣回京。

這件事,充分體現了徐氏作為將門虎女的氣魄。

筆者認為,李景隆的大軍之所以攻不破由老弱婦孺堅守的北平城,壹方面是徐氏和朱高熾指揮得當,另壹方面還要感謝徐氏的身份。 試想,明朝的大小將領或者他們的父輩,哪個沒有在徐達的麾下待過?徐達的女兒只要站在城樓上作個揖,南軍將士也得給幾分顏面。所以,南軍將領瞿能在快攻破張掖門的時候會退兵,所以李景隆會在圍攻兩個月仍破不了城。

不得不說,能娶到徐達的長女為妻,是朱棣之幸。

靖難之役打了四年之久,朱棣每次出征,徐氏都會守好朱棣的老巢,讓朱棣沒有後顧之憂。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基為帝,當時鐵鉉等建文舊臣仍在江北,朱棣沒有第壹時間將徐氏接來,待局勢穩定後,徐氏才到達南京。為了彰顯對妻子的禮遇,朱棣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親自到江邊迎接母親,朱棣則親自到宮門口迎接妻子。

十壹月三十日,朱棣為徐氏舉辦冊封大典。在典禮上,朱棣不僅給皇後使用盤龍紐印,還命禮部單獨在承天門昭告天下。朱棣在冊封徐氏為皇後的冊文中說道:

壹句,“ 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 ”,囊括了朱棣的千言萬語。明朝皇後中,不乏才德兼備者,然而, 德才兼備還擁有壹定軍事能力的皇後,除了徐氏還有誰?

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後馬氏出自普通鄉紳家庭,建文帝的皇後馬氏乃光祿少卿馬全之女;從明仁宗朱高熾開始,明朝皇後大多從普通的士大夫家中挑選, 所以,徐皇後作為明成祖朱棣的皇後、中山王徐達之女,她成了大明32位皇後中出身最高的壹位。

徐皇後自幼熟讀經史,陡然間成為皇後,並沒有讓她丟失自我。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徐皇後和在北平壹樣,每日關心朱棣的飲食起居,不僅管理好內宮,還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影響朱棣。《明史·仁孝皇後傳》雲:

徐皇後認為,連續4年的征戰,已經讓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局勢已經穩定,就應該減免稅賦,讓老百姓休 養生 息。

不僅如此,徐皇後還召集大臣的夫人入宮,要她們多勸諫夫婿愛護百姓,徐皇後說:“ 吾在宮中旦夕侍皇上,未嘗不以生民為念 。”

《孟子》雲: 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

作為壹國之母,徐皇後能夠憐愛天下蒼生,實乃生民之幸。

朱棣登基之初,對建文舊臣采取了打壓態度,徐皇後聽聞後,諫言道:

徐皇後的意思是說,朝廷的臣子都是太祖皇帝留下來的,妳作為帝王,應該選取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而不是選自己的親信。

徐皇後的這番話對朱棣影響很大,永樂初年的著名文臣,例如 解縉、楊士奇、楊榮、胡廣、黃淮、夏原吉、金幼孜 等人,無不是建文遺臣,他們願意為朱棣所用,朱棣也充分信任他們。這些人組建的班底,對朱棣打造“永樂盛世”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壹日,朱棣忙到很晚才下朝,甚至錯過了吃飯的時間,徐皇後詢問原因,朱棣說:“吏部今天按照資歷選拔了二十多個人做郡守,朕光看他們的履歷都看了半天。”徐皇後在侍奉完朱棣用飯後,委婉地說:“我認為,選擇地方官,應該選擇那些德才兼備、敢於為民請命的人,而不是主要看官員的資歷。如果壹味地論資排輩,很容易導致人才被埋沒。”

朱棣聽完,覺得很有道理。後來,朱棣著力培養有才能的地方官,如宋禮(山西按察司僉事)、金純(江西布政司右參政)、呂震(北平按察司僉事)等永樂朝名臣,都是朱棣從地方官任上拔擢而來。

關心百姓疾苦,培養國家人才,徐皇後在這兩個方面對朱棣有著較深的影響。 徐皇後去世後,朱棣曾回憶皇後 “職善道以輔內治,衍繁慶以益生靈” ,可見,在朱棣的內心,皇後不僅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治國理政的親密夥伴。

《大學》中有壹句話: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意思是,封建 社會 的女子雖然整日不出門,但她良好的修養和教育對於家中男子的正面影響是巨大的, 歷史 上的徐皇後,就是如此。

徐皇後除了是明朝的皇後、朱棣的妻子之外,她還是徐家的女兒以及孩子們的母親。

徐皇後被冊封後,壹直反對朱棣封賞徐家子弟。徐皇後的四弟徐增壽在靖難之役時因給朱棣傳遞情報而被建文帝所殺,朱棣登基後,想追封徐增壽為公爵,在征求徐皇後的意見時,徐皇後堅決不同意,“ 後力言不可 ”。《明史》雲:

結果,朱棣在沒有告知徐皇後的情況下,追封徐增壽為定國公,並讓徐增壽之子徐景昌襲爵。若是其他皇後,得知娘家侄子被封了爵位,定然欣喜。但徐皇後得到消息後,並沒有給朱棣謝恩,因為她認為朱棣過分封賞自己的娘家,違背了自己的意誌。

永樂元年的元旦,勛貴們入宮謝恩,徐皇後特地將徐景昌留下,叮囑他壹定要恪守外戚本分,教育好子子孫孫要做大明朝的柱石,不可有非分之想。面對姑母的教誨,徐景昌也銘記於心,終明壹朝,定國公壹脈對朱明家族忠心耿耿, 明朝末年,第九代定國公徐允禎為保護京城被李自成所殺,定國公壹脈也算沒有辜負徐皇後的期望。

作為母親,徐皇後對三個兒子也頗為費心。永樂二年,長子朱高熾被冊封為太子,徐皇後便教導朱高煦和朱高燧要擔當藩屏帝室的重任,為了不使朱棣和太子之間有罅隙,徐皇後建議用朝臣兼任東宮輔臣。朱高燧後來回憶說:

意思是,朱高煦和朱高燧雖然跋扈,但在徐皇後在世時,他們不敢越雷池半步。

雖然徐皇後對朱高燧非常嚴格,但朱高燧提及亡母(徐皇後)仍是說“ 鞠育之恩昊天罔極 ”。據朱高燧回憶,他永樂二年啟程去藩地彰德時,母親徐皇後含淚為他送別,母子二人揮手悲泣。可見,徐皇後和孩子們的感情至深。

明宣宗 朱瞻基 作為朱棣和徐皇後的長孫,從小在皇宮中長大,深受祖母疼愛,宣德年間,朱瞻基拜謁皇陵,在祖母徐皇後的陵前久久不願離去,對大臣們說:“ 皇祖妣同歷艱難,弼成國家,撫育朕躬,慈愛備至。 ”言語之間洋溢著濃濃的孺慕之情。

徐皇後除了撫養過自己的三子四女外,還撫養過壹位妹妹,此人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女 寶慶公主 。朱棣登基時,寶慶公主只有八歲,因為她的母親早逝,朱棣便把寶慶公主交給徐皇後撫養。雖是小姑子,徐皇後幾乎把她當女兒。後來徐皇後去世,寶慶公主哭得幾次暈厥。待寶慶公主出嫁時,朱棣命太子朱高熾親自送嫁,尊榮無限。

朱棣之所以這麽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心愛徐皇後,從寶慶公主對徐皇後的感情可以看出,徐皇後不僅心系天下,在私德方面也無可挑剔。

朱棣曾說: 朕之良師善友,皇後也。

然而,讓朱棣沒想到的是,妻子陪伴他30年,助他登上大寶後,她卻只當了5年的皇後。

永樂五年六月,徐皇後重病不起,太醫們輪番診治仍不見好轉,朱棣壹方面大赦天下為皇後祈福,另壹方面下詔廣招天下名醫入宮。可是,天不假年,徐皇後在當年七月初四那天去世了,年僅46歲。

徐皇後去世前,說了兩段遺言,第壹段是給太子朱高熾說的:

意思是,我此生最大遺憾是沒有機會再隨皇帝(指朱棣)回壹次北平,當年,北平城的那些婦孺百姓和我壹起守城,我沒機會報答和賞賜他們,這件事就交給妳(指朱高熾)替我完成了。

朱高熾聽完,泣不成聲,答應壹定幫母親完成心願。兩年後,朱棣北巡,朱高熾留在京城監國,在朱棣臨行前,朱高熾特地準備豐厚的禮物和財帛派人隨朱棣的車駕運到北京,賞賜給了當年守城那些婦孺和將士家眷,算是幫母親完成了心願。

可嘆,作為將門虎女,徐皇後臨終前仍不忘回饋士卒,中山王徐達之女,果然名不虛傳。

徐皇後的第二段遺言是留給丈夫朱棣的,她說:

意思是說,如今天下太平,但民生仍沒有恢復,希望陛下能夠多體恤百姓。另外,陛下應該廣納賢才,對宗室子弟要友善。 最後,徐皇後表示她即將離去,不能報答朱棣對他的恩情了,希望朱棣不要驕縱她的娘家人。

徐皇後去世時朱棣握著她的手。 壹代雄主,竟幾度嗚咽,趴在床頭哭得像個孩子。

徐皇後去世後,壹直停靈在南京,永樂十壹年二月,長陵地宮修建完成後,朱棣將徐皇後的梓宮葬於長陵。 因此,徐皇後不僅是明朝十三陵中安葬的第壹位皇後,也是十三陵中安葬的第壹人。

此後數年,朱棣每每提及徐皇後,都充滿無限的懷念和悵然。徐皇後去世後,朱棣又做了17年的皇帝,但再也未能立皇後。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歸來的途中病逝於榆木川,臨終前,朱棣交代張輔、楊榮等人,壹定要讓他和徐皇後的梓宮合於壹處祭祀。

元稹說: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我想,朱棣和徐皇後的感情,大概是如此吧。

因為靖難之役的緣故,很多人對朱棣以及支持他的人有壹些成見。筆者認為,靖難之役是明朝內部的鬥爭,我們在評價朱棣“篡位”或朱允炆“無能”的時候,並不影響對他們身後那些忠貞之人的肯定。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因為靖難之役推動了明朝的 歷史 發展,就否定那些對建文帝忠貞之臣;也不能因為靖難之役是無意義的皇室內鬥,就將那些支持朱棣的人說得壹文不值。而在當時的立場上,徐皇後和朱棣都是建文帝削藩的受害者,作為妻子,徐皇後支持朱棣本,公於私,都應該被後人所理解。

徐皇後嫁給朱棣28年,加上她在馬皇後膝下受教的3年,她壹***陪伴朱棣長達30年之久。在這30年裏,她為朱棣生兒育女,為朱棣管理王府,為朱棣鎮守北平,助朱棣治理天下。朱棣給予她最高的榮寵,同時,她也創下了三大記錄:(壹)明朝出身最高的繼皇後;(二)明清兩代第壹位冊封時單獨昭告天下的皇後;(三)明朝第壹位入藏十三陵的皇後。

按照傳統觀念來說,徐皇後絕對是壹位“旺夫”的妻子,朱棣有妻如此,實乃三生有幸。

徐皇後在永樂時期,曾擴充馬皇後編撰的《內訓》,用以教導後宮諸妃,同時,她還寫成《勸善書》頒行天下,用以教化百姓。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意思是,古代士大夫成功三大標準,是立德、立功、立言。

徐皇後雖然不是男子,但作為曾經的“女諸生”,她同樣是偉大的,是成功的,是值得後世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