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 中小男孩 有什麽象征意義嗎?
小孩——人類生存狀態的象征
曼諾林是小說中的另壹個小主人公,他壹直以來都和孤苦伶仃的老人相依為命。在老人的生活中,他的愛和關心處處能體現出來,老人沒有捕到魚時,他會和老人壹起難過悲傷,然後會更加悉心地照顧老人的生活和起居,為老人準備好飯菜,是老人生活中最好的幫手。
可以說小孩是老人的另壹種生存狀態的象征。[5]在孩子眼中,老漁翁不管捕沒捕到魚,都是他心中最好的漁人。無論捕魚的技巧,還是捕魚的品質都是壹流的,無人能夠匹敵的。捕魚的結果並不能說明什麽,僅僅是對人的能力的壹種肯定而已。
而這種觀點,和老漁翁對自己的看法,恰恰是兩種對立的觀點,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老漁翁和小孩象征著人的正反兩個方面,預示著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人的猶豫和徘徊、難以抉擇,小孩曼諾林的離開,也正是這種思想不斷鬥爭的最終結果。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裏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沈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壹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壹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壹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誌上發表了壹篇名為“碧水之上:海灣來信”的散文,其中壹段記敘了壹位老人獨自駕著小船出海捕魚,捉到壹條巨大的大馬林魚,但魚的大部分被鯊魚吃掉的故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並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說素材,但卻壹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閱,博得了壹致的贊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人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