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恭喜發才用的是什麽語言

恭喜發才用的是什麽語言

當東西方文化在某種場合相遇,通常,它們會互相打量,接著是好奇、發問。就拿即將到來的春節來說,壓歲錢、餃子、拜年,這些中國人最熟悉的節目,卻讓不少生活在杭州的外國人壹頭霧水:為什麽拜年說得最多的是“恭喜發財”?喜歡吃餃子可是餃子皮應該怎麽搟? 妳知道世界各國是如何慶祝新年的嗎? 19日晚,在快報國際部組織的英語角新年專場中,來自十多個國家的三十多個外國朋友和二十多位快報讀者交流了各自的新年體會,並壹起學包餃子。記者 楊毅 攝影 時鵬 ■餃子 與面團對峙 來自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Taona是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小夥子:濃眉大眼、虎背熊腰,很容易讓人想起《水滸》裏的黑旋風李逵。 現場,他正跟壹團和好的面“對峙”著——當天英語角的第壹個節目是包餃子。快報邀請的兩位大廚才剛剛示範完包餃子的過程,可真要對付自己面前白乎乎的面團,Taona犯難了。 過了會兒,他似乎拿定了主意:先從大面團上扯下壹小塊,然後放在手心裏揉搓。看看差不多成了壹個小面球,他用雙手使勁擠壓。很快,壹張“津巴布韋”式的餃子皮就出來了,只是很難描述它的形狀。 來自匈牙利的Akos在博世公司工作。由於座位關系,看不清兩位大廚的示範,他不時探頭向旁邊那桌“偷師”,搟出來的皮子什麽形狀都有,壹不小心甚至搟出了壹張差不多長方形的,自己都覺得好笑,拿在手裏直樂。 事實上,在場所有“老外”幾乎都是第壹次搟餃子皮,該怎麽用這根棍子(搟面杖)呢?算了,還是用手吧。這邊,壹位澳大利亞朋友用拳頭輕輕地砸面團,那邊,墨西哥的亞力拿手輕輕地捏(至少捏壹張餃子皮出來對本來就是廚師的他而言,還不算太難)……總之,為了把面團變成壹張張“小飛餅”,老外們擺出了各種架勢。 只是,餃子皮大軍身材各異,要麽是長長的橢圓形,“弱不禁風”,要麽“五大三粗”,跟個小烙餅似的。 烏克蘭也有餃子 餃子皮“生產”出來了,接下來的難題是,怎麽才能把餡和餃子皮“組合”成餃子? 或許,中國廚師之前包餃子的流程起到了壹定的幫助作用,老外們盡量回憶著,模仿著,小心翼翼地擺弄著手中的餃子皮和餡。不過,由於餃子皮的“先天不足”,老外們做出的餃子大小不壹——大的跟肉饅頭似的,小的可能就拇指般大小。 大多數餃子還有壹個“通病”——露餡。不過,對第壹次嘗試做中國菜的外國朋友來說,拗出餃子的造型就是壹個巨大成功了。 Tanya來自烏克蘭。在眾多老外中,她對餃子或許最不陌生,因為烏克蘭飲食文化中,也有類似餃子的食物。據說,烏克蘭水餃大致分三種餡:水果餡、蔬菜餡和肉餡,但不像中國餃子這樣多褶,壹般是半圓形或者幹脆包成圓形,就像中國的小包子,當然個頭要大壹些。 不過,Tanya包的餃子還有壹個特點:首尾相連,看上去更像中國南方人吃的餛飩。也許,這是Tanya的獨創。 “吃”或許是拉近東西文化距離最有效的方式之壹,包餃子這個環節後,桌邊的中國人和外國人聊的話題漸漸多了起來,當然,更多的是老外對中國人過春節的好奇。 ■好奇 春節為什麽看不到舞龍? Tanya對中國春節的印象大多來自電影,她覺得舞龍、舞獅、逛廟會應該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在杭州已經待了兩三年了,可是從沒看到過這樣的場面,這是為什麽?”另外,她還疑惑:“在歐洲,新年非常熱鬧,人們喜歡上街狂歡,可在杭州,好像看不到這樣的場面,這又是為什麽?” 許銳(中國)說:“西方人可能喜歡通過紮堆狂歡表現自己的快樂,有點像‘Party animal(派對壹族)’,而中國人比較含蓄,這可能是最大原因。另外,舞龍、舞獅、逛廟會這樣的活動,雖然在杭州看不到,但在壹些鄉村還是有的,特別是北方的鄉村,那裏還保持著非常濃郁的傳統春節氣氛。” 聖誕節會取代春節嗎? 來自美國的珍妮佛帶來了兩個問題。 “中國人的春節常常和西方的聖誕節相比較。近年來,聖誕節在中國也越來越流行,聖誕節有可能取代春節嗎?” 約瑟夫(中國)回答說,這不太可能。“春節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傳承,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過聖誕節,但基本是在壹些比較大的城市。在中國不少村鎮,春節絕對是最重要的節日。另外,我們國家還是很重視春節的,傳統文化壹定會繼續保留。”他說。 “那麽,中國人過春節最享受的是什麽?”珍妮佛問。 約瑟夫說:“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忠孝’兩個字。新年,中國人最享受的就是和家人在壹起,而且這是大多數人壹年中最長的假期。在長假裏,可以忘卻煩惱,放下壓力,好好地睡睡懶覺,享受生活。” 為什麽要說恭喜發財? 莫裏斯(荷蘭):“過年的時候,我聽中國人互相問候常說‘春節快樂 恭喜發財’。為什麽‘恭喜發財’是春節問候語呢?” 邁克爾(中國):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荷蘭是發達國家,兩個國家對“錢”的態度可能不太壹樣。 關於過年,津巴布韋的Taona說:“每年臨近12月31日時,我的家人會帶上各種食品,比如蔬菜、水果、肉,趕到在鄉下的爺爺家裏。爺爺有壹個農場,晚上會點起壹個大火堆。通常,叔叔們會在邊上現宰兩頭牛,大夥兒喝著、吃著、唱著、跳著,迎接新年的到來。” “津巴布韋的冬天並不冷,要是我們累了,就會在外面過夜。另外,我們慶祝新年可不是壹天,而是整整壹個星期。”Taona自豪地說。 編輯發言 這次活動,在“快豹寬頻”上有現場視頻《老外包餃子花樣百出》,網址: /kbtv/view/4357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快報國際部自去年11月推出英語角活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中西文化交流”活動以來,每壹次都吸引了大量熱心讀者參與。在這裏,快報編輯感謝妳們的支持,也想對不少沒有報上名的朋友說壹聲抱歉。為了最大限度給參與活動的朋友提供良好的交流環境,我們不得不限制每次活動的人數,但請您放心,我們的活動會每個月開展壹次,歡迎更多讀者朋友加入。 我們也非常樂意傾聽您的意見,無論是您參加過我們的活動,願意幫助我們完善,或是您有好的點子,願意為我們出謀劃策,都歡迎與我們聯系。 我們的電子郵箱是:dskbworld@tom.com。 ■朋友 交流與交友 當晚,快報精心安排了15個小組,每組4人,由中國人和外國人“混搭”,意在給所有人最大限度的交流機會。 陳思諾的英文名叫Snow(意為“雪花”),今年10歲。她很開心,因為能用簡單的英語和老外交流。 “他們都很高,我要仰著頭才能跟他們說話……不過我的英語太差啦,很多聽不懂。”思諾說要趕快把英語學好,“下次再參加英語角活動就能聽得懂啦”。 Kristen Parris是美國人,她有個很美的中國名字:白桂嫻。她所在的那壹桌,恐怕是整個活動現場氣氛最活躍的地方。我記得有壹次,她不知什麽緣故趴在桌上,用手捶桌狂笑。那壹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她和同桌還玩起了拍手掌的遊戲,不由得讓人想起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 “妳們本來就是老朋友?”我很疑惑,難道我們忘記了“拆”這壹桌的人? “不是,今天剛剛認識那兩個姑娘。不過,現在我們已經成了老朋友。”白桂嫻笑呵呵地回答。但她還是有點遺憾:“如果今天的桌子能拼成壹個大圓桌,或許我們可以交更多的朋友。” “菲比咖啡”整體環境比較西式,口味純正的咖啡也讓老外們贊不絕口。不過,當天“菲比咖啡”提供更多的是壹盆盆熱騰騰的餃子,讓老外們提前感受了壹把中國春節的氣氛。 來自荷蘭的Maurits說他特別喜歡“菲比咖啡”的設計,感覺很溫馨。 浙工大外語學院的大三學生阮夢依也對“菲比咖啡”贊不絕口:“連咖啡香味中都裹著書香的氣息,壹派文藝情調。室內很安靜,點壹杯咖啡,拿壹本書,靜靜地看著,仿佛時間都會停滯在這裏。如果能坐在窗邊的位子就更好了,屋內的寧靜清幽和樓外的車水馬龍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壹種和喧囂世界的疏離感。” 菲比咖啡總經理沈藝說,目前他們正在努力改造店裏的餐飲,目標是打造壹流、地道、健康且價格實惠的西餐和咖啡飲料,讓愛看書的朋友在外文書店裏挑完書後,來這裏喝喝咖啡看看書,餓了還能點上壹杯上乘的酸奶,或是壹份美味的三明治或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