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大運河什麽時候申遺成功的

大運河什麽時候申遺成功的

大運河申遺獲成功的時間是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中國大運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組成。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跡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2014年6月22日,正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

擴展資料:

中國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與江南水鄉上,自北向南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全長2700千米(含遺產河道1011千米),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從元朝開始,國都變遷到北京,國家政治中心轉移,元朝忽必烈下令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開鑿了元朝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運河從此由江蘇淮安經宿遷、徐州直上山東抵達北京。至此,誕生了現今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運河漕運,設置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分別掌管運河漕運管理和運河水利管理。運河沿線的城市也因漕運而繁榮,北方的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等城市迅速發展起來,東南地區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也成為繁華的都市,並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東南四都”。

浙東運河在明清時也同期繁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後朝廷制作了大運河全圖,第二部分繪制的是從紹興府經杭州直至京城的大運河,詳細反映了運河沿途各府縣周邊水道、湖泊、山川、河流間溝通關聯濟運情形,足證浙東運河為中國大運河南起始端。

它代表了工業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傑出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後,大運河地位衰落。中國大運河與長城、坎兒井並成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征。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國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