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名勝古跡
賀蘭山賀蘭口巖畫
賀蘭口巖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銀川城西北50余公裏處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賀蘭口。在溝谷兩岸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有1000余幅巖畫。畫面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以人首像為主,約占總數的壹半以上,其次為牛、馬、羊、驢、鹿、狼、鳥等動物圖形。此外,還有狩獵、祭祀場面及日、月、星、辰、人手、腳印、西夏文字等。賀蘭口巖畫是在不同時期先後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刻制的,反映了古代賀蘭山壹帶自然生態環境和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經濟狀況和宗教信仰,是珍貴的古代文化遺跡。?
海寶塔
海寶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銀川市北郊海寶塔寺內。高53.9米,是壹座方形9層樓閣式磚塔。始建年代待考,相傳大夏國王赫連勃勃(大夏國、匈奴人於公元407—427年)曾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秋地震,上面四層傾倒,康熙五十壹年修復。乾隆三年(1738)地震塔毀,乾隆四十三年重建。塔建在高5.7米的方形臺基上,臺基上有券門,門前置券棚頂小抱廈,進券門後有左右暗道登上塔座。塔座高4.2米。塔身平面為方形,每面正中設券門,向外略有突出。券門兩側各有壹壁龕,形制與券門相同。塔的每層之間以挑出的棱角牙磚和疊澀磚檐相隔。塔上部為四角攢角頂,上置綠色桃形塔剎。塔室呈方形,四面各有壹拱券通道與券門相接。各層以木板相隔,有木梯盤旋而上至各層。海寶塔在明代以"古塔淩霄"列為寧夏八景之壹。海寶塔所在的海寶塔寺,是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的佛教寺院之壹,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韋陀殿、臥佛殿等,為重要的旅遊景區。?
水洞溝遺址
水洞溝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銀川城東南30公裏處靈武市橫山堡明長城南面。北傍長城,南臨東西向的小河。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發現並進行了發掘。1960年、1963年、1980年又先後對水洞溝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水洞溝遺址屬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石器原料以白雲巖為主,石英巖和燧石次之。大型石器占多數,尖狀器、端刮器和新月形刮削器最具特色。打擊方法以錘擊法為主。除石器外,還發現了復合工具和人類用火的灰燼及磨石、箭頭、裝飾品。水洞溝文化是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序列中非常重要的壹個環節,對於研究中國及東北亞等地區遠古文化的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西夏陵
西夏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銀川城西35公裏處賀蘭山東麓。陵區占地面積約50平方公裏。其間布列著西夏太祖裕陵、太宗嘉陵、景宗泰陵、毅宗康陵等9座帝王陵園,以及200余座勛臣貴戚的陪葬墓。西夏陵創建於11世紀30年代西夏建國前,西夏前7位皇帝及追謚的兩代皇帝均葬於此。西夏滅亡時,陵區遭到嚴重破壞,地面木構建築物全部焚毀,僅存黃土夯築的靈臺、神墻、闕臺等構築物。每座帝陵是壹個完整的建築群體,形制大致相同,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由角闕、鵲臺、神墻、碑亭、外城、門闕、內城、獻殿、陵臺等部分組成。已發掘的6號陵,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室有中室和東西配室,大小相同。出土器物有各種金飾品、鎏金銀飾品、銀飾品、竹雕、甲片、鑲嵌寶石的銅飾品等,出土的大型建築構件、石雕如琉璃吻、雕龍欄柱、蓮花柱礎、人像碑座及大量西夏文、漢文殘碑,都是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銀川市城區西南部的承天寺內,俗稱西塔。高64.5米,是壹座八角11層樓閣式磚塔。塔門面東,通過券道進入塔室,室內為木板樓層結構,有木梯可盤旋而上至各層。據史料記載,西夏天?垂聖元年(1050),西夏開國皇帝元昊死後,皇太後沒藏氏為保佑其周歲登基的兒子毅宗皇帝"聖壽無疆","役兵數萬",歷時5年,修建了這座佛塔及寺院。清乾隆三年(1738)大地震,塔毀,嘉慶二十五年(1820)重建。?
玉皇閣
玉皇閣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銀川城區解放東街和玉皇閣北街交匯處。為壹組建在壹長方形臺基上的建築群,臺基東西長37.6米,南北寬28米,高8米,臺基下部有南北向拱券壹道,可通行。臺基上主體建築是高大雄偉的二層重檐九脊歇山頂大殿,面寬5間,進深2間。大殿底層又朝南接出券棚頂大殿5間,券棚頂大殿中間又向前接出壹小巧玲瓏的券棚頂抱廈,突出於臺基之外。大殿東西兩側為對稱的兩層重檐亭式鐘、鼓樓。整座建築如同大鵬展翅,呈淩空欲飛之勢。玉皇閣始建年代不詳。從明《弘治寧夏新誌·寧夏城圖》看,今玉皇閣正是明代寧夏城的鼓樓。後經歷代維修,清代改稱玉皇閣,上供玉皇大帝銅像。?
三關口明長城
三關口明長城位於銀川城西40余公裏處賀蘭山東麓。三關口系銀川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之間的交通要道,自古是銀川城防險要之地。山口北側,長城沿山脊向北延伸,墻體以石塊壘砌,墻體及墩臺已殘損。山口南側,向東南延伸的長城由黃土夯築,保存較完整,墻體高約7米,基寬6.5米,頂寬3.5米,墻頂兩側築有女墻。三關口長城始築於明嘉靖十年(1531),後被風沙淤平,嘉靖十九年(1540)重新修葺舊有邊墻,並增築了三關口以北的長城。?
南門樓
南門樓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銀川市城區中山南街南端。始建年代待考。南門樓為銀川古城南門的城樓,又稱南薰樓。清代乾隆三年(1738)地震時倒塌,乾隆五年重修。宣統三年(1911)毀於戰火,現存南門樓為民國6年(1917)重修。南門樓通高20.9米,臺基高7.5米。臺基原與城墻相連,1953年拆除臺基兩側城墻,在臺基北面門洞兩側各修壹登樓臺階。臺基上為重檐歇山頂二層樓,樓內有木梯可登樓,上面四面環廊。樓南面辟為南門廣場,為銀川舉行大型群眾集會的場所。?
鼓樓
鼓樓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銀川市城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為寧夏知府趙宜暄主持修建。光緒十四年(1888)地方紳商捐資重建,後因"款絀停輟"。直到民國6年(1917)才由寧夏縣知事余鼎銘接續完成,並在四角建了角坊。鼓樓建在邊長24米、高8.3米的方形臺基上,臺基下辟十字拱券門洞,與四面道路相連。東門洞兩側各有壹券門,北面券門內有暗道,沿石階可登至臺基之上。臺基中央為重檐十字歇山頂二層樓閣,內有木梯可登樓。鼓樓還是壹處革命遺址。1926年國***兩黨合作時期,"中***寧夏特別支部"和國民黨縣黨部,就設在鼓樓東北角坊。?
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
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部,景區總面積86.34平方公裏。風景區主要景點有西夏陵、滾鐘口風景區、拜寺口雙塔、賀蘭口巖畫、蘇峪口森林公園、華夏西部影視城等組成。滾鐘口風景區位於賀蘭山東麓,距城區25公裏。溝內森林茂密,郁郁蔥蔥,氣候清爽宜人。主要有賀蘭廟、老君堂、小洞天、興隆寺、清真寺、晚翠閣、關帝廟、迎賓樓、禹王臺、日月廟、鐘鈴亭、三滴水、望海亭、和尚塔、狀元塔、喇嘛塔等景點。"賀蘭晴雪"為古代寧夏八景之壹。
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
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位於賀蘭山前的曠野上。原是兩座明清時駐軍的城堡遺址。南邊城堡遺址為明弘治十三年(1500)所築,城堡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北邊城堡系清乾隆五年(1740)所築,城堡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坐西面東,東墻正中設城門,城門外築半月形甕城。1985年被公布為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城堡周圍荒涼的自然風貌,引起電影藝術家的註意,《紅高粱》、《黃河謠》、《邊走邊唱》、《五個女人和壹根繩子》等電影先後在堡內搭景拍攝。1993年在城堡正式成立"華夏西部影視城",恢復了《紅高粱》、《黃河謠》等電影的壹些場景,並吸引了《大話西遊》、《冥王星行動》、《少奶奶和她的情人》、《西域響馬》、《新方世玉》等壹大批影視藝術作品來此拍攝。在城堡內還建有電影資料館和放映廳。影視城已經成為壹處重要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廣受中外遊客歡迎的旅遊勝地。?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位於銀川城區西北隅。占地面積約48.8萬平方米,其中水面7.17萬平方米。早在西夏時期,這裏是"元昊宮"的壹部分。明嘉靖年間(1522~1566)為鎮兵馬營房。清代為綠營兵軍馬場。1926年主政寧夏的吉鴻昌,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二周年,在此興建公園,命名為"中山公園"。後被寧夏軍閥馬鴻逵長期占用,屯紮兵馬,故又俗稱"西馬營"。1949年後,中山公園幾度擴建,先後修建了噴泉水池、假山、玉帶橋、水榭碼頭、八角亭、觀魚池等,有夕照亭晚、荷池搖紅、鐵牛臨池、水榭泊舟、曲橋柳煙、銀湖江波、鳴鐘問月、武穆詩碑等17處景觀。公園內動物園展出珍禽異獸70種500余只。兒童遊樂場所設施較為齊全。公園林木蔥蘢,百花爭艷,亭、臺、樓、閣掩映在綠樹叢中,絢麗多姿,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和國內外來賓的遊覽娛樂場所。?
沙湖
沙湖位於銀川城北56公裏處前進農場境內。俗稱元寶湖。湖水面積667公頃。湖中蘆葦叢生,棲息著大群候鳥,水中餌肥魚多,湖西岸是綿延數萬畝的沙漠。沙湖自1987年開發以來,建成的主要景觀有高塔攬勝、葦蕩迷津、湖面蕩舟、碧湖垂釣、湖光沙色、水產展館、江南水寨、回族風情園、西夏行宮等。沙湖還將修建沙漠綠洲、非洲攬勝、百鳥樂園、映日荷花等景點,建成塞上的國際旅遊度假村。沙湖獨特的自然景色,吸引著四海賓客,被人們譽為"塞上旅遊明珠"。?
西湖
西湖位於銀川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側。是近年來開發建設的風景遊樂園。明清時期銀川周圍有大大小小的72處湖泊,人們稱之為"七十二連湖"。湖上蘆葦叢生,魚躍鳥棲,舟楫如梭,壹派江南風光。"連湖漁歌"成為清代寧夏八景之壹。而今西湖,即是連湖之壹。西湖水面113.3公頃,水面辟有水榭碼頭、水上世界和湖心島、垂釣區。水上世界占地3公頃,設遊泳池、水上滑梯、標準賽池以及3米、5米、7米、10米4個跳水臺。湖心島建有仿古園新建築群,有茶座舞廳、高大的過山車等遊樂設施。是壹處融江南水色、北國風光、西夏文化、穆斯林風情為壹體的大型遊樂場所。?
寧園
寧園位於銀川市城區鼓樓和玉皇閣之間,是壹座以仿古建築群為主體的小型城市園林。占地1.15公頃。由入口區、古景區、盆景區組成。入口區建有壹座丁字形仿古建築,旁邊是壹組大型假山,周圍配以花池、藤架等。古景區是寧園主體,在四角重檐亭和六角亭連接的曲折碑廊中,嵌有國內知名書法家創作的以詠唱寧夏風物為主的書法藝術碑刻。穿過碑廊,便是興慶殿,殿內寬25米、高2.5米大型壁畫《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900多年前西夏王國的社會生活場景。興慶殿前有壹方"龍池",水波蕩漾中置漢白玉石雕,池旁綴以賀蘭青石。盆景區有16個品種240多盆水石、根雕可供觀賞。全園栽種著50多個品種的樹木1000多株。整個園林建築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小橋流水蜿蜒其中,佳木奇花雜然相陳。雖地處鬧市,卻也寧靜安逸,故取名"寧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