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新青年》的資料

《新青年》的資料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壹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原名《青年雜誌》,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至1926年7月終刊***出9卷54號。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該雜誌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民主與科學,科學(“賽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學。

《新青年》是綜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初名為《青年雜誌》。陳獨秀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壹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壹號改名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學、文學、教育、法律、倫理等廣闊領域向封建意識形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10月1日,陳獨秀發表《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壹文。

1917年初,《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新青年》從第4卷第壹號(1918年1月)起實行改版,改為白話文,使用新式標點。帶動其它刊物形成了壹個提倡白話文運動。十月革命後,《新青年》成為五四運動的號角,成為宣傳馬列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陣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發表了壹篇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號陳獨秀發表文章答顧克剛關於政治思想問題。

8月9日,錢玄同邀請魯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刊登新體詩。

1918年4月18日,胡適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1919年1月15日,陳獨秀的《本誌罪案之答辯書》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壹號上發表。

該年下半年到中國***產黨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關於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文章達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編輯部移到上海編印。從1920年9月的8卷壹號起,成為中國上海***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它與當時秘密編輯發行的《***產黨》月刊互相配合,為中國***產黨的成立作了理論上正式的準備。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為季刊,成為中***中央正式理論性機關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出5期,次年7月停刊。後期的《新青年》介紹了大量馬列主義著作和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經驗。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因散發《北京市民宣言》傳單被捕,《新》又停刊5個月。此後陳獨秀辭去文科學長壹職,前往上海。10月遷回上海,設立於原環龍路老漁陽裏2號,但仍保留北京編輯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陳獨秀壹人主編。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號《新青年》刊登了《本誌所用標點符號和行款的說明》指出“現在從7卷1號起,劃壹標點符號和行款”。

1920年末胡適提出《新青年》應“聲明不談政治”,遭到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反對。

1920年中***發起組決定將《新》從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號改組為機關宣傳刊物。封面也做改變:正中為壹個地球,從東西兩半球分別伸出兩手相握。暗示中國人民與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俄國團結,也暗示全球無產階級團結。封面上隔著大西洋握手的圖案,是美國社會黨的黨徽。

編輯部增加李漢俊、陳望道、袁振英等發起組成員,刊登啟示與群益書社解除關系,專門成立“新青年社”獨立印行。同時增《俄羅斯研究》專欄,到9卷3號止。胡適對此後《新》的變化提出質疑,認為“色彩過於鮮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決趕不上上海同人染濃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適寫信與北京同人李大釗、魯迅、錢玄同、陶孟和和高壹涵等,再次聲明其主張,指責《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譯本”並給陳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對“將《新》所宣傳***產主義之用”。

同時《新》的變化也招致社會上的議論和批評,同時部分軍閥地區也禁止郵寄,《新》內部開始分裂。胡適主張另創哲學文學雜誌,將馬列理論分裂出《新》,同時將編輯部移回北京。但陳依舊堅持己見,並取消了北京的編輯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處罰並勒令其遷移。《新》從8卷6號起轉入地下編輯,假托遷移廣州,繼續由陳望道等人編輯。

1921年7月中***成立,《新》成為理論刊物。9月陳獨秀再任主編,只出壹期後停刊。1922年7月又出壹期(9卷6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