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地方戲是如何形成的?
我國現存地方戲260余種。正是數量龐大、底蘊豐厚、參與者眾的地方戲,成就了我國作為戲劇大國的地位和稱謂,得到了國家及各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國務院2015年7月出臺的《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幹政策》21條中,直接涉及地方戲的就有4條,包括開展地方劇種普查、建設數據信息系統、實施保護傳承工程、加強劇目人才建設、納入公***文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等。時過近四年,我們大可以將地方戲在“十二藝節”上的表現,視為“若幹政策”實施後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並相信隨著“若幹政策”的持續施為,地方戲將在中國藝術節上煥發更大的活力,展現更美好的風采。
眾所周知,地方戲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壹方面,地域寬廣、民族眾多、交通不便和自給自足的社會生活狀態,使方言、民俗、文學、藝術等地域文化品種呈現極其多樣的面貌;另壹方面,經過漫長的大壹統時期和普遍的系統性教化,不同的地域文化擁有著大體相同的文化底蘊和基本相通的審美取向。地方戲作為集方言、民俗、民間文學藝術於壹身的綜合體,正處於上述兩個方面之間,並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在劇目、技藝、演出、市場等各領域不斷發生交流、競爭、融合與演變。這個進程曾經十分緩慢,但在上世紀初開始提速,於上世紀中後葉發生巨變。由於現代中國的社會形態由農業鄉村為主向工商城市為主轉型,經濟文化的迅猛發展,地域差異的迅速消減,使眾多地方戲劇種加速了或消亡、或整合的進程。
從總體趨勢看,許多地方戲的消逝已無法避免,但從具體情況看,有的是因自身活力耗盡的自然消亡,有的則是經過相互作用後的自然合流,其結果大致是擴大而非縮小了影響。
對前壹種情況,應置於“非遺”的構架中加以保護;對後壹種現象,則應尊重客觀規律,理性看待,樂觀其成,順勢而為,不應作過多的幹預。必須看到,地方戲絕不僅是屬於地方的,更是屬於全國的,就像戲曲絕不僅是屬於過去的,也是屬於現在和未來的。從保護和傳承的角度看,地方戲維護其“地方性”固然十分必要,但從弘揚與發展的要求看,地方戲追求其“全國性”更是極其自然的。事實上,從沒有不想獲得全國性影響的地方戲,只是各劇種的能力、條件、機遇及努力不同所導致的結果不同而已。回顧歷史,所有獲得過全國性影響的地方戲劇種,都無壹例外地發生了原生態淡化、地方性消減的現象。
這在“十二藝節”的地方戲作品中也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存在著。保護絕不等於保守。地方戲生存發展的關鍵在於,如何通過“戲”尤其是原創的作品,來把握壹個既保有地方性特征,又盡可能體現全國性追求的“度”。
地方戲的“地方”,主要指劇種流行的地域大小,包括專業團體、從業者和觀眾的數量多少。業內有“大劇種”和“小劇種”之分,其意大略相同。以豫劇和蘇劇為例,豫劇流行的省份多達十幾個,遠至新疆、臺灣都有專業的院團;國有和民營劇團總數近2500個,從業人員達10多萬人,粗略統計的觀眾達3000萬人,以上數據均為地方戲之冠,不愧“全國第壹地方戲”之稱。
蘇劇發源於蘇州,僅流行於吳地,劇團僅1個,從業者不足百人,是真正的“小劇種”。許多劇種彼此影響、互相作用,其中,“大劇種”在拓展影響的過程中,既會擠壓當地“小劇種”的生存空間,也會被地域文化所異化而生成新的劇種,比如秦腔發源於陜西,歷史悠久,影響巨大,在其向東推進時如植物分蘗般生成了許多屬於當地的梆子戲。此次獲獎的河北梆子(《李保國》),便是約兩百年前秦腔在河北的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