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嶺南的嶺南特色

嶺南的嶺南特色

嶺南建築既有保留古制的壹面,又有融匯中西方的另壹面。嶺南沿海尤其是廣州壹地得海上交通之便,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躍。

在廣州西漢墓中出土的陶俑坐燈,造型是壹個屈膝席地而坐的裸體男子只手高托燈盤。托燈之奴高鼻、突眼、頷有須、遍體劃毛。專家認為是屬於西亞或東非的人種,被販運到中國為貴家大族“家內奴隸” 的胡俑。在廣州出土的胡俑,還有女胡人俑,胡俑在順德、三水的東漢墓均有發現。這正是廣州地區海外貿易日益頗繁的反映。

明清建築上將洋人形象作為托梁駝峰、作為托塔力士,甚至作為傳統戲曲故事雕刻中的醜角,如佛山祖廟金漆木雕神龕、彩門雕刻歷史故事場面,竟然雕刻了幾個戴高禮帽、著燕尾服的洋人,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獻表,神案兩側刻有洋人形象的侏儒托瓶。

清代民間建築采用西方裝飾手法和裝飾材料,反映了中外交往的發展變化。明末,在澳門出現了葡萄牙人建的歐式教堂和居宅。之後,廣州出現十三行商‘夷館”,俗稱“洋館’,“有若洋畫”,這是最早在中國內地出現的壹批“西洋樓”。

清代,鴉片戰爭以後,在廣州長堤及西堤壹帶,集中出現壹批商業、金融、海關、郵局等西式大型公***建築,采用了較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或工字鋼建築材料。沙面租界集中了數以百計的各類西方建築,包括領事館、銀行、洋行、教堂、學校等,其形式有新古典式、券廊式、仿哥特式等;在廣州市同其他地方,出現了教堂(其中有遠東最大的石構哥特式教堂石室),教會學校和醫院、洋式別墅。並影響到官方建築(如請廣東咨議局大樓)、民間居宅、工廠(如曾成為大元帥府的土敏土廠)。

成為法租界的廣州灣,開埠城市汕頭、海口,也山現了四式建築。在各地,有外國傳教上興建的壹批教堂及附屬建築。在僑鄉,華僑回鄉建屋,有僑居國的建築風格,四邑僑居碉樓林立,稱得上萬國建築博覽會。嶺南近代建築更多表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征。

《法蘭西公報》1860年4月11日登載的寄自廣州的信,記述了法國人參觀的廣州某富商宅園,地板是大理石的,房子裏也裝飾著大理石的圓柱,極高大的鏡子、名貴的木料做的家具漆著日本油漆,天鵝絨或絲質的地毯裝點著壹個個房間,鑲著寶石的枝形吊燈從大花板上垂下來。

清末民初開始流行於嶺南城鎮的騎樓建築,保留了源於幹欄式建築上實下虛的痕跡,柱式和臨街壹面又引進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稱為“洋式店面”、不拘壹格中西拼合的裝飾手法,諸如套色玻璃、卷鐵窗花、瓶式欄桿、拱形門窗,幾何形水池,在嶺南城鎮曾經風靡壹時,成為近代廣東建築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 刺繡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壹,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舉世聞名。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廣繡與潮州刺繡合稱粵繡,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和江蘇的蘇繡並稱中國四大名繡。

粵繡始於唐朝。關於廣繡有壹段真實的故事。據史籍記載,唐代壹個叫盧媚娘的14歲的廣東姑娘在壹幅壹尺見方的絲絹上繡出壹卷佛經《法華經》,字體比粟米還小而且點劃分明。這個故事說明廣繡的歷史是多麽悠久綿長,技藝是多麽的卓越超群。廣繡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壹。明正德九年(1514年)壹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獻給國王而得到重賞,廣州繡品從此揚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產品輸出國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羅茲看到珠繡花鞋等壹些廣繡工藝品而發出“絕妙的工藝品”的驚嘆。當時廣州刺繡藝人已經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嫻熟地和創造性運用絨線繡,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廣繡業的繁榮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廣繡產生深遠的影響。廣繡開始從民間小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發展。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廣繡繡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

到了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繡又增加了壹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制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制。乾隆年間廣繡業已成行成市,繡坊、繡莊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清末民初時期廣繡業依然保持發展勢頭。民國十八年在廣州舉辦的四省市繡品展覽競賽中,廣繡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繡之壹。

廣州刺繡以構圖勻稱,色彩斑斕,極富裝飾性著稱。19世紀英國人波西爾在其著作《中國美術》壹書中,曾對廣繡作過介紹,並稱贊道:“中國人長於刺繡花鳥,而廣東人更精於此藝。”另外,廣繡作品《睡獅》、《孔雀圖》、《四角大花披巾》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清代中葉許多外國商人慕廣繡之名前來廣州大量訂購廣繡,有的商人還帶來外國國王肖像、耶穌像或壹些圖畫照片進行來樣加工訂貨。這說明廣繡從清代起早已聞名海外,其產品行銷海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在國內,不少廣繡佳作,作為貢品貢獻給歷代皇帝。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繡的優秀作品。

廣繡大致分為兩大品類;壹是盤金刺繡,二是絲絨刺繡。盤金刺繡以金線為主,輔以彩紛刺繡,金碧輝煌,燦爛奪目,雍容華貴。絲絨刺繡開絲纖細,色彩繽紛,繡出的花鳥尤其精美 。 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材料,創制出“銅胎燒琺瑯”,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顧名思義,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仿佛錦緞上繡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後用低溫焙燒而成。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琺瑯彩,以其高貴艷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的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外國壹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幹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制造,專供出口。那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藝仿照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後來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花邊圖案圍出若幹形狀各異的空格,在空格內繪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設圈格,進行滿花彩繪,表現壹花多姿,百花齊放的畫圖。

廣州織金彩瓷的風格不同於以景德鎮代表的江西彩瓷,廣彩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廣彩是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以色彩艷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廣彩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金銀彩絲織於白玉之上,顯得是那麽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有壹首詩十分概括和形象地總結出廣彩的特色:“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 ”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壹,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嶺南畫派始於晚清時期,二高壹陳即為早期著名創始人,二高即為高劍父、高奇峰,陳即為陳樹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壹海內外華人都喜歡的著名畫派。在香港的趙少昂、楊善深,在廣州的黎雄才、關山月,這四位大師,是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

“嶺南畫派”的產生和發展,體現了壹種新的文化精神。這種新的文化精神包含革命精神、時代精神、兼容精神、創新精神。

特點:主張創新,以嶺南特有景物豐富題材;主張寫實,引入西洋畫派;博取諸家之長;發揚了國畫的優良傳統,在繪畫技術上,壹反勾勒法而用“沒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