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單簧管C調的指法

單簧管C調的指法

單簧管指法表.單簧管(Clarinet)為單簧氣鳴樂器。廣泛使用於世界各國的管弦樂隊、軍樂隊、爵士樂隊、輕音樂隊的重要樂器。屬木管樂器。中國稱黑管。管體分管嘴、吹節座管、上節管、下節管、喇叭口5部分,用烏木、紅木或塑料、硬質橡膠制成。木質管音質渾厚,塑料管音質明亮。樂隊常用的標準單簧管為bB調,專業演奏者常配備bB調和A調兩支,C調單簧管流行於德語國家,上述單簧管皆屬高音單簧管,全長約 66厘米。單簧片用蘆竹制作,用箍卡固定在管嘴上,吹時貼於下唇。音域為e~g3,屬移調樂器,記譜較實音高壹全音。低音區濃厚柔和,稱為蘆管音區;中音區自f1~bb1,音質較差;高音區b1~g3,圓潤而明亮;最高音區尖銳。在管樂器中,單簧管演奏的靈活性大,快速樂句及強弱變化均可適應;自然音階、半音音階、十二度大跳及各種分解和弦等奏法都靈敏動聽;悠長的華彩樂句的表現力超乎長笛之上。力度強弱變化幅度大,能奏各種顫音但在快速斷奏技巧方面,因單簧對雙吐及三吐反應不靈敏,遠不及長笛。近代作品,尚有使用顫吟音,在輕音樂與爵士音樂中,還常用半音音階滑音及壹般滑音;甚至有吹奏雙音的。單簧管在超吹時所得為奇數號泛音,不是比基音高八度,而是高十二度,這壹特點使它的基礎音列不象其他木管樂器那樣在壹個八度內有12個半音,而是在十二度音程內有19個半音,因之獲得基礎音上方高音區的指法就復雜得多。單簧管出現較晚。18世紀初由德國J.C.登納根據古老的法國蘆管“沙呂莫”加以改制而成,有7個音孔及2個音鍵;a1鍵與泛音鍵bb1鍵,借助手指對指孔的半啟閉及嘴唇控制;能演奏包括半音的近3個八度音,中音區及高音區較好,接近小號音色,登納用它來代替當時難吹的D調高音小號。1750加用了第3鍵e,以後逐漸改進。 增加到5鍵、8鍵、10鍵。1810年,I.米勒又改進為13鍵,並進行了壹系列改進。米勒單簧管在英、德、奧廣為流行,1860年又經比利時人E.阿爾貝增加#c鍵,並在指法上加以完善,被稱為阿爾貝制(或米勒制),阿爾貝制音質較好。伯姆制是1839年由法國演奏家И.E.克洛塞與樂器師L.A.比費使用,將長笛的伯姆制移植到單簧管上而成,其發音通暢,音鍵靈活,指法方便。目前有17~23鍵的各種伯姆制單簧管。總譜中最早出現單簧管的是在1720年。第1部協奏曲是1751年德國作曲家J.斯塔米茨所作。W.A.莫紮特有著名的單簧管協奏